趙勇
摘 要: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自主學習,整合交叉課程,整理知識體系,動手進行實驗,提高操作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物理;高效教學
新課程教學改革后,對教學做了更為全面的要求。以往課程教學將注意力放在分數上,講究題海戰術,“填鴨式”教育,學生在做了大量的習題后也許會獲得更高的分數,但相應的物理素養和綜
合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新課程改革針對這一現象,突出強調課堂效率的重要性。提高課堂效率可謂課堂教學的關鍵,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牢固掌握知識,是高效學習最重要的一步,做得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課堂不僅能使學生更為牢固地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師生關系,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對問題的解決思路。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提高能力對于以后的學習來說,可謂一勞永逸。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呢?
一、培養學生興趣,促進自主學習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領下進行教學,不僅教師教得輕松,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也較強,課堂效率也更為提高。學生只有對物理充滿興趣,在高漲的熱情下學習,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潛在實力,提高課堂的實效。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覺得物理不是一個個冰冷的公式,不是一個個刻板難記的定理,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生動形象的趣事,是人類千百年來一直致力于探索發現的奧秘所在。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興趣索然,而會感到熱情高漲。
比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來做幾個實驗:使勁地水平推動講臺,講臺為什么不會移動?用手輕輕抓住水杯,水杯為什么不會掉?人為什么能在冰面上滑行?通過這樣在平日生活里很容易見到的事例,讓學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對于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學生很難想到其隱藏的原理,這時教師再導入摩擦力的相關知識,水到渠成,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這時候的課堂效率將會提高很多,而學生的物理興趣也大為高漲。
二、整合交叉課程,整理知識體系
高中物理不是單獨成門的學科,它要求一定能力的數學水平、實驗操作水平和想象力。而物理學科內部也不是互不關聯沒有關系的,各個知識點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教師在上課時要著重突出其他的課程元素,比如,在講授物理解題過程方法時,要注意強化和數學方法的整合,比如,函數、求導等。教師在講題時切不可只講個解題思路而忽略了過程的演算,不知道每屆有多少考生倒在“演算粗心”這一步上。明明已經拿到了解題的鑰匙,卻走錯了道路,豈不可惜?同時,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知識的遷移和聯系,努力構建知識體系,如,萬有引力定律與庫侖定律都是平方反比規律等。只有外面的大框架搭好,里面的細節才能逐步細化,學生學起來才更為輕松,印象更為深刻,課堂效率也由此大大提高。
三、動手進行實驗,提高操作能力
眾所周知,實驗之于物理,猶如空氣之于生命。物理教學不能離開實驗,物理學科是一門立足于實驗之上的實踐學科,很多的物理發現都是基于反反復復無數次的實驗操作上得出來的精華和結晶。新課程要求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十分重視,尤其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觀察物理現象,思考物理原理,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實驗現象聯系在一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嚴謹程度、細致的觀察態度和務實的科學態度。所以,教師在平日要注意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去,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比如,在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這一章節時,由于該知識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單憑想象無法得出一個直觀準確的概念,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并積極鼓勵學生動手進行實踐。用打點計時器和小推車等工具模擬勻速運動實驗的進行,學生通過實驗對該章有了更為深刻和直觀的理解,記憶起來更為方便,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同時動手自行研究的探索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高中課程任務緊課時密,提高課堂的效率就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新課程大力提倡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動手自己設計、操作實驗,在實驗中自己觀察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并在實驗中自己嘗試解決找到答案,提高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在授課時也要注意知識點的整合和整理,努力形成知識體系,這樣方便學生記憶理解。對于一些學科交叉的知識點更是要著重提醒,這樣的知識點往往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高低。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一定要努力提高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范蔚,葉波.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效教學”研究述評[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2]許崇文.“有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09(06).
[3]蔡麗珍.高中新課程物理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