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菊玲
一、激趣導學
一物多用是體育與健康課程一直所倡導的。投擲單元教學前兩課時,筆者首先用學校的花色小皮球做球操、自拋自接、互拋互接、夾球跳、踢球等游戲,當學生沉浸在花色小皮球帶給他們的快樂之中時,筆者順勢引導學生用廢報紙做紙球。學生手中有了和家長共同制作的小紙球,隨時都可以自主玩、結伴玩,玩的方法隨學生對小紙球的熟練程度而增加,很好解決了當下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離開成人不會游戲的問題。當學生對小紙球愛不釋手時,再進行投擲基本動作的學習,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問題引學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當學生驚奇地看著筆者將小紙球一次次用力擲向墻壁被反彈回來穩穩回到筆者手中時,個個躍躍欲試,不甘示弱,自主地反反復復嘗試,但成功者寥寥無幾。借機,筆者將擲遠動作重難點解析成一個個有針對性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筆者的示范,并進行循序漸進的練習。學生為尋找答案,在自練中不失互相支招、互相比賽,鍥而不舍、認真努力。學生在樂此不疲的體驗中發現了“小紙球在空中‘使勁飛成弧線的一半,碰到墻后發出的聲音就大”“身體用力,揮臂的速度越快,小紙球碰到墻后發出的聲音也就越大”“人離墻太近不行,身體用不上力量”“小紙球扔得太高不行,碰不到墻”……在“小紙球比遠”游戲中,學生又發現,“凡是在投墻練習中小紙球碰到墻壁后發出聲音大的同學,他們的小紙球就‘飛得遠”“身體用力了,動作連貫了,小紙球就‘飛得遠”……學生實踐中的一個個發現,是他們自己實踐中的經驗所獲,這是教師無法言傳身教的,但教師的及時引導和點撥卻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筆者的引導、歸納、總結,學生對完成擲遠基本動作要領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三、分享收獲
“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特征。一年級學生通過游戲學習投擲基本動作,即將認知變為感知,需要充足的時間和寬松的環境進行內化。內化過程中的結伴、互助、拓展練習、分組比賽、擂臺賽、積分賽等多途徑體驗,筆者看到人人在原有基礎上都學有所獲。為進一步客觀了解每個學生在投擲單元教學中的學習情況,筆者組織學生用一節課時間進行了寫一寫的教學嘗試。學生在“我學會了”或“我知道了”中寫道:“我和爸爸做了3個紙球,我把它們都帶到了學校,課間游戲,我把一個借給了任×,一個借給了馮××,我們3人比賽拋球擊掌接球、夾球連續跳、夾球向前拋、擲遠等游戲,我們玩得很開心。”“有了小紙球真好,我和同學能做好多游戲,回到家里還能當老師,給爸爸媽媽教我們的游戲,開心極了。”“我特別愛踢球,以前我踢球,總是球沒踢著,我就摔倒了,現在我知道了,和同學近距離踢球,腳稍離地或不離地,用腳內側或腳外側輕輕踢,控制好力量就行。”“我用老師教的方法能接住好朋友們拋給我的紙球。”“我知道了把小紙球上拋成直線容易接住。”“我知道了投準需要細心和控制力量,還知道了距離越近紙球越容易投進靶心。”……
孩子們在寫話本上表述的話語雖不多,但都能把自己的學習收獲說明白。批閱著孩子們的作業,我心隨小精靈們的心而動,分享著小精靈們的收獲,與他們一同沉浸在小紙球的快樂中。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