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隨著初中歷史新課標的修訂,素質教育被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所重視,各種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涌來。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歷史跨度長,范圍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這是我們長期以來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現在歷史課堂教學的呈現方式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充分展示了現階段素質教育背景下歷史教學研究的層次性。然而,由于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充分以學生為主將歷史現象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進行探究式學習。
一、深入挖掘教材,探究歷史現象之下的真相與規律
新形勢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老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重視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調動課堂氣氛,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但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喧賓奪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以及教師的主導功能,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不僅要做一個歷史知識的傳授者,也應該起到培養品德教育的橋梁作用,并且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因此,作為老師應該正確地查找篩選資料,適合教學內容的就用,不適合教學的堅決不用。還應該適時適度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一堂歷史課如同一首交響樂,抑揚頓挫,有舒緩有高潮。這樣的歷史課才能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從而達到應有的效果。于是我在上課時,首先會進行知識梳理,理清重點難點,把它設計成高潮部分,讓學生能在情感上有所觸動,理解上有所突破。
歷史教材所寫的都是一些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這些現象和事件背后蘊藏著規律和經驗教訓需要我們去挖掘。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挖掘歷史事件現象背后的真正內涵。
二、更新教學方法,著力構建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精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培養學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觀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對歷史現象的一點認識。而不是去死記模式化的固定結論。這樣就幫助學生客服思想僵化定勢,展開思想飛躍的翅膀,真正做到論從史出、寓論于史,史論結合。
三、新課程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講臺變成師生交流的平臺,積極創建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和素質。
人文素養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機地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討論,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例如,通過討論儒家文化中“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斌w會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精神;通過唐詩宋詞的討論,體會中國詩詞的美;通過討論、欣賞達·芬奇、梵高的繪畫,體會色彩美線條美,乃至個性的張揚。以上這些討論,可以逐漸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又如通過討論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討論戰爭,培養學生對戰爭和平,發展等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和人類命運的關注。
總之,通過討論,可以強調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情懷,形成人文素養。
四、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充分利用其他課程資源,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材不再是唯一還包括其他課程資源。如:教學設備,圖書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都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資源。
應該說課程資源是豐富多彩的,關鍵是如何進行整合利用。我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一是從各種渠道盡可能地收集與課程有關的各類資源,并注意積累和保存。二是課程資源的使用必須符合新課程理念和內容標準的要求,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三是課程資源的使用必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我在教學“開國大典”的有關內容時,首先讓學生在課前對和本課有關的材料進行搜集,包括影視資料、圖片,錄音、視頻等。在導入新課時,師生共同演唱歌曲《我的祖國》,教師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哪一年成立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在學習過程中又播放了影片《開國大典》《建國大業》的片段,讓學生體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艱辛和困苦,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通過各種圖片來深刻理解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和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民的喜悅之情。再比如我們在學習“一國兩制”的有關內容時,利用歌曲《七子之歌》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祖國統一的情境中來:我們也利用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的對話視頻來展現卓越而強有力的外交斗爭和對實現香港順利回歸的偉大作用:還大量利用圖片來展示大陸和港澳地區的人民歡慶回歸的喜悅心情。
總之,利用課外資源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目前在新課程改革中遇到了各種困難和矛盾,國家也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如:暑期遠程教育研修來解決學習新課標和新課程的各種困惑。新教材對我們廣大的一線教師來說,即昭示了教改的方向,也為今后的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于如何使用新課標來實現高效教學,大家都有自己的見解。我們要做到的就是轉變思想,努力提高,讓我們的課堂更有活力、更精彩。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