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勇
摘 要:新課程改革在安徽省已經實施了七年之久。新課程理念下高三歷史復習的有效性很值得人們思考。擬從高考備考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入手,利用新課程的理念、方法等嘗試改進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考復習;有效性
新理念、新說法、新成果層出不窮,如何恰當有效吸收運用,這是擺在每一個高三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三歷史教學到底怎樣教,方能在高考中處于不敗之地呢?要解決上述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依托教材,更新觀念
現行中學歷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有生命力的、時代感強的歷史信息資料,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料,是培養學生歷史信息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合理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可以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對知識的掌握。
要結合考試說明與近幾年高考的命題趨勢和規律,回歸課本,把課本搞熟搞透,從引言到課后練習、思考題,從正文到小字,從圖、表、文字史料到課本注釋,都必須落實“消化”、反復訓練和強化。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在高三的歷史復習教學中要首先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善于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營造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其次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倡導師生互動、對話式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堅韌不拔、不怕挫折、奮發有為的人格品質和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新知的科學態度;再次,要多進行“一題多問,一題多思”的題型訓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最后,密切聯系社會現實、關心時事熱點,引導學生經??葱侣?、讀報紙、記政策,特別是國家召開的有重大影響的會議、出臺的有關國家建設的政策、制定的涉及社會發展的方針等。這就要求我們在高三歷史復習教學中,要特別關注新史學觀,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審視歷史。復習中,不僅要注意建構知識體系,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解讀歷史現象和規律,還要把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來考察,立體地、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此外,也要使學生樹立現代意識,密切關注現實,理性思考,關心時政問題,要學會鑒往知來,關注世界整體發展,關心人類共同命運。
二、博覽群書,“充電”提高
1.積淀拓展知識
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勤于學習、廣泛涉獵,不斷汲取新知,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學科知識,更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不斷地拓展和深化專業知識,包括通史和史學理論知識、斷代史、專史、地區史和國別史知識等。對于這些知識,要閱讀有關新課程理念的書籍,通讀如劉宗緒、黃安年、聶幼犁、沈為慧等歷史名家的專著,訂閱諸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等歷史教學雜志,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如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文學和哲學等。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淵博的文化科學背景知識。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既能把知識扎扎實實傳授給學生,又能游刃有余地調控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上好每一節歷史課。
2.加強教學反思
(1)在日記中反思。把當日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的亮點、疑點、難點等中的某一點或幾點,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作為教師反思最原始的資料,及時深入反思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對策及預期可能生成的結果。
(2)在合作研討中反思。教師專業成長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群體的交流與探討中反思。通過與其他教師集體備課、相互聽課、合作研討等方式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有效互助,實現經驗共享,進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在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
(3)在學生反饋中反思。通過學生的反饋獲取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的信號,通過反思學生,幫助我們明確是否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目標、任務得以完成,是否使學生能夠達到他們的期望目標。
三、教師小結,畫龍點睛
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但高考復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小結中的畫龍點睛是必不可少的。小結是鞏固和深化課堂復習效果的“點睛之筆”。所以,教師在小結教材內容時,應對教材進行科學點撥、點穿、點透,使學生對教材的認識有種大徹大悟的感覺。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處于主導地位,學生的參與配合處于次要地位。通過小結,學生在認識上實現了由知識結構體系到能力體系的升華,這是學生的第二次升華,也是一堂課復習的最終目標和最佳狀態。
總之,高三歷史教師要把握新課程理念的精髓,夯實基礎,善于整合教材,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勤于學習,不斷拓展和深化專業知識,加強教學反思,小結要畫龍點睛,這都有利于切實提高高三歷史備考的有效性。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