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 作為新形勢下創新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益嘗試,朋輩輔導制度彌補了專職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諸多不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實施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朋輩輔導的思想引領作用,把握大學生成長的關鍵期,做到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朋輩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2.46 文獻標識碼:A
The Attempting Discussion of College Peer Counseling System
WANG Hui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Shanxi 030024)
Abstract Peer counseling system, as the useful attempt to innovate students' ideo-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akes up for the full-time counselors' deficiencies in the under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t embodies the human-oriented education concept. In the operational progress, we must respect the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make the pe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tudents' thinking, grasp the key period of growth, combine the dominant education and latent edu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er counseling system
近年來,一種新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模式——朋輩輔導制度在我國高等學校蔚然成風。“朋輩”,顧名思義即朋友與同輩,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具體表現為同齡中優秀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朋輩輔導是進一步發揮大學生優秀朋輩群體榜樣示范作用,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逐步構建新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徑,因而,在我國高等學校中被逐步采用。然而,作為一種較為新興的嘗試,朋輩輔導還需要在實踐不斷被考量與完善。
1 朋輩輔導制度產生背景
1.1 朋輩輔導制度的歷史淵源
早在中國古代,許多書院為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就設有“導生”。“導生”由學有所成的學生擔任,與其他同學切磋學問,解答疑難。有的書院稱之為“都講”、“堂長”,或“學長”、“經長”、“齋長”,等等。他們負督察之責,任輔導之務,或承擔勉勵學友、互相切磋的使命。而20世紀初,由陶行知先生創立的“小先生制”則承擔起了普及國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當時,陶行知先生提倡按照“即知即傳人”的原則,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辦法普及教育。他認為小先生能把知識變成空氣,除重用小先生之外是沒有別的辦法可以使教育普及的。這可以說是朋輩輔導在我國早期的歷史淵源。
在西方,朋輩輔導制度與導生制(Monitorial system)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導生制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正式開創。其組織形式,即教師上課時先選擇一些年齡較大或較優秀的學生進行教學,然后,由這些學生做“導生”,每個導生負責把自己剛學的內容教給一組學生。所以,這一制度又叫貝爾—蘭卡斯特制。而起源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朋輩心理輔導,則是美國精神衛生領域為解決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缺乏的問題,嘗試在學校培訓學生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學生解決相關的心理問題。
當前,國內很多高校朋輩輔導的理念來源于香港、臺灣地區的實踐。在實際應用中,朋輩輔導已經由心理輔導延展到大學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新生力量。
1.2 朋輩輔導制度的現實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并且在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就業壓力、家庭經濟困難、網絡成癮、異性交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健康成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與高校輔導員現狀存在著很大矛盾。
首先,專職輔導員與大學生溝通不足。目前高校輔導員隊伍中,教師的年齡分布跨度較大,有工作十幾年的老教師,也有剛剛參加工作的新手。但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新手,在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中都存在著溝通的不足。對于老教師來說,由于在自身年齡、閱歷、成長環境等方面與新入校學生存在較大差異,使其更容易站在“長者”的角度上至上而下的對學生開展教育和引導。而對于新教師來說,盡管他們相對老教師與新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但由于自身的經驗缺乏,使其很難全面考慮到學生在適應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困惑。此外,教師與學生不同的身份認同,無形中為兩者的自由溝通設置了一道屏障。
其次,專職輔導員人員及精力不足。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要求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但許多高校由于現實師資條件的限制,在輔導員配備上很難達到這一比例,一名輔導員負責三百多學生的情況并不少見,再加上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使得輔導員的精力必然受到牽制。一方面,其輔導教育的對象很難具體覆蓋到每個學生;另一方面,其輔導教育的內容也難免出現遺漏。
這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拓展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新途徑。于是,高校朋輩輔導制度呼之欲出。
2 朋輩輔導制度的優勢
2.1 良好的溝通平臺
首先,相對于輔導員老師,朋輩之間不存在年齡、身份等差距,因而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大學生成長到人生的青年期,自主獨立意識更加強烈,他們反對居高臨下、權威式的訓導,而朋輩之間設身處地的傾聽和自由探討式的交流,是大學生更樂意選擇的方式。第二,朋輩之間因同鄉、同專業、參與共同的社團組織,亦或是感興趣的共同話題等,使他們之間容易找到共同語言,關系更容易拉近。第三,朋輩之間因其相同的人生閱歷、文化層次、生活學習環境,更容易相互理解與支持,能夠滿足大學生交往、尊重和歸屬等情感需要。
2.2 全面的反饋機制
前面提到,專職輔導員由于精力的有限很難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借助朋輩輔導隊伍的力量可以具體輻射到班級、宿舍、社團、甚至新媒體網絡社區等,在日常接觸與交流中就可以及時把握大學生學習、思想、情感、社會交往等動態,并能夠敏銳地發現平時輔導員老師不可能發現的苗頭和問題,能夠形成全面的反饋機制,在廣大學生與專職輔導員之間搭起了有效的橋梁和紐帶。這樣輔導員老師能夠以點帶面地掌握全體學生的最新情況,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有效對策。
2.3 有效的互動相長
朋輩輔導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引導過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身份是在潛移默化中交融互動的。對普通同學來說,朋輩輔導員起到一種榜樣激勵的作用,也經常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他們答疑解惑和適應各種面臨的新環境和新挑戰的過程,還能與之展開朋友式的談心對話,探討成長中的困惑與希望。對朋輩輔導員來說,首先這項工作本身就是全面工作能力的鍛煉與提升。其次,“先善其身,再濟天下”, 報著對同學們負責的態度,朋輩輔導員必然自我鞭策,主動不斷在專業素養、社會能力等方面提升。況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心的朋輩輔導員必然能夠善于學習,師他人之長。
基于上述優勢,朋輩輔導員成為高校專職輔導員的有益補充,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國內很多高校都在推行這一制度。
3 朋輩輔導制度的實施
朋輩輔導的具體形式可多種多樣,如研究生帶本科生、高年級學生輔導低年級學生、思想政治專業或心理專業學生輔導非專業學生,社團中的骨干開展傳幫帶等。但不論是哪種形式,都必須在實施中把握幾個關鍵點,以保證朋輩輔導正能量的發揮。
3.1 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朋輩輔導推行的初衷是為了有效發揮青年大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優勢。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通過外在的輔導與溝通,強化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自覺。但在實踐中,因為工作定位和偏差和自上而下的思維慣性,難免存在一些朋輩輔導員定位錯誤、“脫離群眾”的現象。倘若如此,便失去了平等對話的平臺,與此項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3.2 強化朋輩輔導員的思想引領作用
當前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是客觀存在的,但作為朋輩輔導員必須首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主流思想來引導同學。這就要求學校從選拔、培訓、任用都要做到嚴格管理和監督考核。總的來講,朋輩輔導員應本著思想引領與成長服務宗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養成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尤其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在解決實際成長問題中樹立威信。
3.3 把握大學生成長的關鍵期
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對于大學生來講,同樣也需要把握一些成長中的關鍵期。如新生入學適應、生涯方向的確定、社團納新時期、失戀或學業失敗等帶來的心理受挫期等等,此時個體都會面臨諸多的困惑與迷茫,渴望得到較為明確的指導與導航。此時,朋輩輔導若能適時介入,就可以及時滿足同學們的內心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個體的需要得到滿足,自身又在更高的平臺上恢復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這樣的朋輩輔導必然是印象深刻且凸顯成效的,也進一步強化了朋輩之間相互信任與理解的關系。
3.4 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
因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凸顯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刻板。一定程度上,他們對于學校的正面引導和教育會做反向的思考,產生逆反心理。相反,在朋輩輔導中,嘗試從隱性教育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會使個體更容易接受。隱性教育是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的教育過程。其呈現出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教育方式的潛在性、滲透性等。因此,朋輩輔導更要在滲透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實踐中,采用間接暗示的方式,滿足個體的內在需要;也可開展團體主題活動,在群體氛圍中使學生受到感染等。
參考文獻
[1] 王利敏,李永山.構建大學生朋輩教育體系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 閻波,高丹軍,董春泓.高校朋輩輔導制度的探索與實踐[D].2004年西安交通大學思政年會論文集.
[3] 張磊,劉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朋輩輔導.思想政治教育,2009(26).
[4] 胡鳳陽,李捷.導生制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斷想.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3(2).
[5] 沈嘉祺.論隱性教育.教育探索,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