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摘 要: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節能減排效應,而節能減排又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對國內外關于節能減排與產業結構調整已有研究進行歸納,并進行簡單的評述,最后,對未來的研究趨勢進行預測。
關鍵詞: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調整;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053-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快速增長的能源消耗造成有害氣體及溫室氣體排放增大,環境污染加劇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這些問題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11年7月,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審議并原則同意“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強調“要繼續把節能減排作為調結構、擴內需、促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為減緩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要推進重點領域節能減排、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推廣使用先進技術、完善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如果說產業結構優化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節能減排則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手段。產業結構的優化旨在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深層矛盾,通過拓展空間,提升經濟體發展的長期動力,把傳統意義的經濟增長賦予結構優化的新要求,從而增強可持續性。節能減排措施和相關政策則是從解決資源人口矛盾中尋求突破口,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粗放的增長方式,進而破解可持續發展難題。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rrow在1995年發表“經濟增長與環境承載力”一文,由此引起了國際上關于節能減排研究的新熱潮。Meadows認為應該把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全人類的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減少污染排放,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Urne、Steiner、Brandt等人發表聲明認為依賴當地資源發展經濟的地區,其資源性經濟將難以持續,因為資源型經濟對當地環境產生大量的污染排放,環境將難以持續。
國際上對產業結構的研究以日本最為突出,其產業結構調整經驗對中國具有典型借鑒意義。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發展,日本經濟進入起飛階段,工業化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成本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些矛盾,日本產業結構審議會提出主導產業選擇的過密環境基準,以緩解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社會的矛盾。過密環境基準要求選擇能滿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強化社會防止和改善社會公害的能力、并具有擴充社會資本能力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近年來,國外學者對節能減排與產業結構優化作出了大量的相關研究。Saeed Kalid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對菲律賓、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了社會制度、經濟增長、自然資源及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并且對自然資源的運用從技術進步和環境保護角度進行了研究。Meadows認為應該把可持續發展觀作為全人類的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減少污染排放,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Urne、Steiner、Brandt等人發表聲明認為依賴當地資源發展經濟的地區,其資源性經濟將難以持續,因為資源型經濟對當地環境產生大量的污染排放,環境將難以持續。
B.Wang提出了無殘差指數分解方法來研究能源強度變化問題,并運用拉氏指數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有關能源強度變化的影響因素問題,并用此方法在多國比較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了能源強度變化對產出的影響。Maria.LioP研究西班牙1995—2000年污染物排放情況,運用投入產出法分析西班牙經濟結構與污染強度之間的關系,得出西班牙需要調整經濟結構進而減少環境污染物排放的對策。Chunbo Ma、David I.stern指出,之前的大多數研究認為,能源強度降低主要由于技術變動造成,但是對能源之間替代效應的作用未進行因素分解。利用拉氏指數分解方法(LMDI)技術對中國1980—2003年能源強度變動進行因素分解,發現2000年以來中國能源強度增加源于負的技術進步,能源內部的替代效應對能源強度變動的貢獻不大。
Michael Dalton 建立了一種動態的普通均衡模型,實證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能源消耗與技術發展和經濟的變化的速度和方向之間的聯系。Stela Z.Tsani 研究了希臘1960—2006時期內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指出對能源和環境問題的解決不影響經濟的增長,應該重視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E.A.Abdelaziz從管理、技術和政策三方面提出工業節能評估綜述,并分別進行分析檢驗,提出節能減排相關建議。Coelli介紹了DEA軟件的基本知識與應用,數據包絡分析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目前的研究應用領域,對科學發展的貢獻和影響,基礎模型及各種衍生模型,用實例介紹了數據包絡分析在財務分析、管理科學等方面的具體應用,并對計算機操作做了示范,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二)國內研究現狀
王立甲建立了Shift-Share Method模型研究了河北省經濟增長與能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確立了以自然工業協調發展,能源合理充分利用的原則,建議進行農業產業化信息化建設,走科技化的工業道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中的重點行業。曲寧、張麗恒等人根據天津市能源環境狀況,從調整能源結構、加強人力資本積累等方面提出了利于節能減排的產業優化措施。盧霜、趙忠恒等人選擇工業廢水、工業廢物、工業廢氣等為環境指標,建立計量模型進行分析,得出環境影響下的庫茲涅茨曲線,并提出科技與產業有機結合等對策。劉珊參考中國八大產業部門的投入產出和能源消費情況,將節能減排效率最優化模型和投入產出技術相結合,建立了中國各部門減排比例的最優化模型和各個不同部門的能源結構的最優化模型,發現中國制造業、采掘業為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提出了整合資源,提高技術含量等建議。張麗霞研究山西省三次產業比例不合理,工業不同行業間能源消耗差異大,且不利于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意見及建議。卓錳剛運用Shift-share Method模型,對浙江基于節能減排的產業結構優化進行實證分析,建議優化農業結構,做強、做精傳統特色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中新生基礎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宿永錚結合循環經濟、產業經濟等理論,分析了產業結構和節能減排之間的關系,并運用SWOT分析法結合產業結構優化,提出了控制高耗能企業等具體措施。endprint
另外,馬立杰介紹了DEA模型和方法的經濟背景和管理背景,給出了綜合DEA模型下影響因素分析,研究了資源的有效分配問題,并將其運用到投資領域。宋馬林結合國內外節能減排的實踐,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超效率數據包絡模型,探討了社會協同地區的節能減排評價模式。李芳切實了解目前江蘇省的能源消耗情況,對江蘇省能源效率先進行單要素框架的分析再進行全要素框架的分析,得到江蘇省能源效率都和技術進步因素呈正向變動的關系,開放本身對于提高能效是有利的,在短期利用外資有外溢效應等結論。傅麗芳等人運用DEA的理論與方法對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案進行綜合評價與優選,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對于當前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徐華峰、李玲玲采用DEA綜合評價理論和方法,并利用DEA相對有效性評價數學模型,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幾個不同調整方案的綜合農業生產能力及生產效率做出合理評價,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周虹、林梨運用DEA方法分析出中國第二、三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存在較大差距的原因。賀丹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對產業結構優化進行了研究。吳海民等人根據產業運行的DEA有效基準選擇主導產業,就是把蘊藏在產業運行各環節的效率能力綜合成一個可觀測的指標值,根據該效率指標相對有效生產前沿面的位置,判斷是否實現DEA有效,進而決定能否成為有效生產前沿面中的主導產業。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學者在研究產業結構、節能減排相關問題時,大體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即運用數量經濟學、運籌學等方法,對能源、經濟、環境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研究。第二種即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討論適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措施。第三種即在了解能源發展、節能減排宏觀情況的基礎上,細化到產業和具體行業進行研究,普遍關注的是第二產業中重點行業對于能源環境的影響等。從目前研究文獻來看,國內外學者將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這兩個熱點結合起來的論文數量有限,具體到某個國家或區域的產業行業的研究則更少,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予以探索,這將成為本領域未來研究的一個新方向。
參考文獻:
[1] Arrow K.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J].Science,1995,(268):520-521.
[2] 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9-191.
[3] 魏巍賢.基于CGE模型的中國能源環境政策分析[J].統計研究,2009,(7):3-13.
[4]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及各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