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霞
摘 要: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的參與,讓他們各自用內心的體驗去建構知識,主動獲得探究知識的能力。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自始至終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愿動;聯系學生實際,讓學生愛動;了解學生基礎,讓學生能動;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動;激發成就感,讓學生善動。
關鍵詞:問題情境;愿動;愛動;能動;會動;善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參與,讓他們各自用內心的體驗去建構知識,主動獲得探究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積極的、主動的動手、動腦、動口。要讓學生自始至終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愿動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出“不協調”,把學生引入創設的問題的情景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學生探求性的思維活動。其主要表現在,設計矛盾、設計有新意、有趣味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動的興趣。例如,我在教有理數的加減法時,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1-2=?”這是一個非常簡明的算式,但卻和以往的知識產生矛盾沖突。學生以往的經驗是被減數一定大于或等于減數,而現在減數大于被減數,該怎么辦呢?這樣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有些學生經過思考回答等于“-1”。我進一步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學生只會猜得數,并不知道方法。這時,我再舉一例:世界上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陸地上最低處是亞洲西部死海湖,比海平面低392米。問珠穆朗瑪峰比死海湖高多少米?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形成懸念,學生就會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聯系學生實際,讓學生愛動
把數學和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或者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講來源講用途,可以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親切、真實。我在講“相反數和倒數”的概念時,就和“朋友”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概念對應起來,使學生理解它們的相互性。在講線段比較的兩種方法(疊合法、度量法)時,我就舉兩同學的身高。若兩人在一起,就背靠背的比(疊合法);如果兩人不在一起,則可量出兩人的身高數,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度量法)。前者是兩人站在一塊比“形”,后者是比“數”。這樣,不僅使學生發現兩種比較方法的差異,同時也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在講方程組的應用時,盡量選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充滿生活情趣的問題,使學生都愛動起來。
三、了解學生基礎,讓學生能動
要使學生能動起來,教師就要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必備的基礎。例如,我在講復雜一點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時,既要把系數化為整數又要去分母。有好多學生忘了分數的基本性質,有部分學生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等式的基本性質混淆了。這時,就有必要先復習分數的基本性質,然后再與等式性質2進行比較,最后再歸納方法,要達到什么目的需選用什么性質。這樣,大多數學生都能動起來。
四、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動
教師既要能“引”,又要能“導”。教師不僅要善“引”學生學習,更要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要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要自己“走”而不是老師牽著“走”。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課堂結構,引導學生在設疑、激疑、質疑、解疑中獲得新知,激發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和讓我試一試的勇氣。從動作感知表象,再概括出相應的數學方法。如:有序、對應、變換、假設、猜想等,并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
五、激發成就感,讓學生善動
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有成就內心就會有愉悅的體驗。教師要善于評價學生,多用肯定和鼓勵的語言。教師要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并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他們才樂于動起來。例如,在講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時,我做了幾個簡單的測傾儀,借了幾把卷尺,讓全體學生分組,自己去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并鼓勵“你們肯定都能測出來”。最后的測量結果,很多組的得數誤差都很大,只有一組最準確。而這一組,竟是坐后排的幾個平時學習較為懶散的高個子。這說明,他們之所以懶,是因為勤得不到肯定和表揚。這次測量活動相對來說,他們的動手能力要強一些,他們完全有可能成功,所以他們都認真地做了,因此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也一定會變得善動。
(作者單位 山西省孝義市第七中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