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富 于海龍 陳宇飛 胡振邦
摘 要: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深化與改革,農業發展模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了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農業市場的銷售渠道,必須加強對農業的重視,尤其是對于農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受歷史因素的影響,現階段我國農業人才急劇匱乏,對此,必須加強農技推廣人才的培養,建立完善的創新人才機制,真正意義上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下面文章針對如何有效的開展農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進行以下幾點分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人才;利益機制;人才管理;職業教育
引言
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所謂現代農業,就是指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構成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業經營方式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生產和經營,大部分農村地區市場體系欠發達,農民市場意識較差,科技成果和農產品的商品化率、市場化率、產業化率等較低,農業生產效益與生產者的積極性不高。因此,要建設好現代農業,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現代經營與管理知識、市場意識強、具有開拓精神、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村經營管理人才,以更好地開展產前與產后服務、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等,從而推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1 農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1.1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這一理論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的發展觀念必須建立在三個核心內容的基礎之上,它們是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而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農業人才的培養也必須依靠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科學發展觀指引著農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向,科學發展需要人才培養,更需要創新,農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必須依靠科學發展觀的指導。
1.2 有利于建成新農村小康社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時代的要求下,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內部,對農村進行的全面建設。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目的是把我國農村建設成為公共設施完備、經濟繁榮小康、環境適宜居住、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強農業人才隊伍的培訓工作,對建設新農村有重大意義。
1.3 有利于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隨著我國加入國際世貿組織,我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降低農業貿易保護、逐步開放農產品市場等,意味著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為實現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目標,需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長足進步,要求高校培養出農村創新型人才,要求他們能用現代科學技術去改造傳統農業,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知識幫助農民提升文化水平,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金量與產品附加值。
2 培養農業創新型人才的策略
2.1 提高對培養農業創新型人才的認識
首先,要加大對農業創新型人才先進典型事跡與優秀學生的宣傳力度,弘揚優秀創新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努力營造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其次,要建立相應的創新型人才成果獎勵制度,著重獎勵那些通過自己的發明創造、刻苦鉆研而在農業創新事業方面作出貢獻的學生和積極分子。只有學校真正認識培養農業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意義,才能讓全社會漸漸形成人人重視農業、支持農業、尊重農業、培養農業創新型人才的新風尚。
2.2 創設培養農業創新型人才的內外部條件
為了培養優秀的農業創新型人才,就必須讓一切外部和內部條件都更加適應培養進程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雙重優化上。在物質環境的優化方面,為了達到穩定農業創新型人才隊伍的目的,把農業創新型人才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就必須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要制定獎勵標準,制定促進農業創新型人才向基層流動的鼓勵政策和基金配套政策等。把獎勵和創新掛鉤,充分調動對農業創新感興趣的學生的積極性。
2.3 明確培訓內容,完善培訓機制
高校可集中培養素質、知識、能力三位一體的“復合型農業人才”,為此,要調整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農業創意能力,加強創意農業專業科目的建設。要不斷擴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素質。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育工作,發揮高等農業教育系統培養人才的主力軍的作用,提高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的質量。
2.4 實行農業教育減免學費制度
建議國家出臺相關鼓勵與扶持政策,仿照免費師范生的模式構建農科類學生的免費教育體系,以促進更多的學生報考農科類專業,為今后投身農業建設、為“三農”服務做準備。減免學費是支持農科類教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措施。通過學費減免不但能大大增加學生報考農科類院校的積極性,減輕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還能為農業經濟的發展輸送大批高質量的人才,緩解目前農業科技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2.5 加大農業科研經費投入
要把農業投入機制從重工程轉到重科技上來,認真落實好科技三項費用在同級財政預算支出中的占比政策,逐年增加農業科技研究費用,促進農業科技研究的發展。同時,還要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設立各種專項基金和獎勵基金,用于培養緊缺的高層次農業人才;要引進先進的師資和實驗設備,獎勵對農業發展有卓越貢獻的人才,資助優秀中青年農業人才承擔農業發展急需的科研項目,加大農業新品種的引進和農業新技術的試驗、推廣力度。
3 結束語
農業是一個區域性很強的產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氣候條件,耕作栽培制度、種植模式不一樣,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式也不一樣。農業院校,尤其是地方農業院校應該側重于為一定區域的農業生產服務,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農業科技的應用性很強,脫離了生產實際,農業教育和科研就成了無源之水,這要求農業院校準確定位,以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農業產業化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志國,等.培養創新型農業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J].集團經濟研究,2007(15).
[2]任煥霞.培養農業人才,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7(3).
[3]杜愛玉.創新型農業人才培養[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3).
作者簡介:劉家富,男,山東東明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農業職業教育。
于海龍,男,黑龍江集賢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農產品加工。
陳宇飛,女,黑龍江集賢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植物保護。
胡振邦,男,黑龍江黑河人,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業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