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鵬霜 何其
目前,從事教育研究的多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或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等成年人。一直以來,兒童是作為教育的接受者、學習的主體,雖然其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價值觀等沒有發展完善,還沒有形成太多關乎教育體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觀點,但他們根據自身受教育過程中的個人經歷,必然會對教育的很多方面有著自己的見解。如果讓其參與教育研究,無疑對兒童乃至整個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價值和研究意義。
兒童教育研究價值依據國際《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以這一階段的受教育主體兒童作為教育研究者的教育研究確是鮮有所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誠然,兒童對教育的研究領域必然是與其自身認識、建構的生活世界融為一體的。
一、兒童依受教育經歷研究的具體教育問題
(一)教師教學環節
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兒童內心對教師的期望。兒童接觸到的課程有語文、數學、外語、體育、美術、歷史,物理等,囊括了德智體美勞方面的教育知識,當然其中包含小學和中學課程的一個劃分,是針對兒童身心發展不同階段設置,兒童即是通過這些課程接受知識內化伴隨其身心不斷成長。兒童清楚自己必然要隨著對這些既有課程學習的步伐走下去,但是由于每個兒童的天性以及自身活動的差異性,自身不斷顯現的興趣和需要也各有不同,進而兒童對老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有不同的期許,誠然這種期許也正是兒童對教育研究的一個著眼點。越來越多兒童的個性差異,表現出對既有課程不同偏好,以及不止僅對既有課程學習的興趣,還會引發對不同程度知識的渴求,這很大程度上也是跟教師教學相關聯的。那么,兒童依據自身受教經歷可能會認為教師教學應能夠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切實和學生有效溝通,充分認識、了解學生,能和學生親切相處,并能夠在真正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使授課內容以學生易于樂于接受、最佳的方式傳授,并不僅局限于既設課程,針對學生對不同知識渴求的偏好,教師都應有能力駕馭,教學應能跟學生產生情感上的交融和呼應,喚起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共鳴,進而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二)兒童學習環節
學校、班集體發揮應有角色,提供良好環境。兒童學習并成長于學校,處于一個學生群體之中,擁有一個班集體,兒童根據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經歷認為,教育工作應能夠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不同的意向以及學生狀況的差異性,純粹是為了學生自身想要發展的方向切實有效的服務,學生渴望學校應該能夠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有處于學校學習自身安全等受保護的需求。當然,兒童在學習過程當中會感受到枯燥乏味,以及學習的樂趣不敵玩耍的樂趣大,故而兒童會認為致力于教育,應該使學生的學習充滿趣味性,同學們之間有濃厚的學習氛圍,以及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渴望被認可,應該能夠及時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老師應能為學生學習渴望達到的程度發揮很好的作用,學生歸屬于一個班集體,這個班集體應該在班主任以及各位任課老師的帶領下團結一致,溫暖和諧。
二、兒童參與教育研究的價值
(一)兒童角色在教育領域的一個有利轉換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師應該變成小孩子,他說:“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你立刻覺得和小孩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同理,雖然兒童不會覺得和教育研究者一般兒大,但是他們能更多地理解教師教育教學現象及教育活動等,并能促進其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去。兒童參與教育研究,不僅能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教育目的、教育現象、教學活動等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讓他們身為兒童群體中的成員,能切實感受不同兒童的真實狀況及差異性,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學的是什么,進而根據自己以及其他兒童的需要、興趣和能力來選擇教育方式、教育活動等。
(二)有助于兒童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的發展
在我國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強調“順從”“服從”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的批判思維較不發達,批判性思維不是對所有事情都否定,而是換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讓兒童參與教育研究,正是以這種“換位”的方式讓兒童在教育研究的過程中比較客觀地看待其受教育的過程,并對其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對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這非常有助于兒童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批判性思維是創造性的重要支撐,兒童參與教育研究,可以創造出除去以往教師以成人對兒童的理解基礎上設計的教材、安排的教學活動等而符合兒童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逐漸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從而可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做貢獻。
(三)做自己的主人,兒童的主體地位得到切實的尊重
一直以來,教育者在呵護對待兒童的表象下隱藏著一種對待兒童的不正確觀點,認為兒童自身的思想、社會性尚未形成完善,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其進行干預,實際上兒童渴望教育應遵循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渴望用適合的而非成人的邏輯去分析、欣賞他們的行為,渴望用寬容去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發展。通常,教育專家或教師作為教育研究者,往往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實感受不了解,對學生認知結構,智力水平、思維能力的測定和評判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那么,兒童參與教育研究后,參考其研究成果做一些教學或課程的變化,則能讓兒童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更好地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四)引發教育工作者對兒童教育問題及其應對的思考
教育的本質就是促進人類個體生命的健康成長,教育不斷地改革也是為了使學生幸福,兒童參與教育研究,可以使兒童在研究過程中了解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課程設置合理性的一面,使其在以后的學習中能以較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受的教育,理解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原因,而其研究成果也能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從而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還可以切實反映出兒童對現在教育的一些看法及他們對教育的態度和傾向,兒童在教育過程當中內心真實的聲音就能被聽到,這能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大的啟示,使其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與行為,對其教育工作的創新、實效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盡可能做出切實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總之,盡管兒童不能形成太多關乎教育體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觀點,但其受教育過程當中對教育的感受和認識頗豐,并且因其自身受教育經歷各有不同,參與教育研究必然各有想法,各有側重,這種做法對兒童自身、對教育事業、對國家的發展都具有實際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小桃.論兒童的成長與教育的責任——從孩子的心聲看兒童教育理念的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04,(11).
[2]于忠海.讓兒童成為研究者[J].學前教育研究,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