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
摘 要:清朝的票號曾一度在中國大地上風聲水起,孕育了最早的資本積累,也大大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其管理思想有益有弊,回顧歷史,比照現在,對于現世的金融企業在激勵、用人和創新機制上都有很大的幫助指導意義。
關鍵詞:票號;現代金融企業;啟示
一、清朝票號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到了明代中葉以后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國外白銀流入的刺激,商品貨幣經濟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這種發展延續到清代前期。國內市場擴展,不但有眾多地方性市場興起,而且全國的大市場也在逐步形成之中。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商品的轉軌開辟了廣闊的流通幅度,自然地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封建金融機構開始突破單純兌換范圍,逐步過渡到信貸階段。另方面,埠際貿易開展,使商品流通幅度擴大,出現了不同地區債務清算和現金平衡等新問題,先前靠商人自己帶運現金,或由鏢局押韻現金的方式,已越來越不適應商品流通量日益增加,流通區域日益擴大。于是,某些信譽卓著锝商鋪利用它們在一些城市設有分號的關系,逐漸地把不同地區間的匯兌,作為兼營的業務承擔起來。最初這種清算方法試行于重慶、漢口、天津、北京等地。后來由于匯水收入十分豐厚,兼營匯兌的日升昌顏料鋪就改為專業的日升昌匯兌票號。不久,與雷履泰同縣的五家綢布莊、綢緞莊,也先后從原來經營的商店改變為專營匯兌業的票號,人們稱之為“平遙蔚字五聯號”。此后,票號作為一種新的金融組織逐漸發展起來。鴉片戰爭前,票號的經營者幾乎全是山西商人。它們各以資力大小不同,在若干城市設立分號,并且在互相調劑金融的情況下,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以匯兌為主,以存放款為輔的金融體系。票號的資本比一般錢莊雄厚,而且票號股東所擁有的資本往往超過票號資本的幾倍或幾十倍。票號的業務活動對商品流通的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迅速地為社會上所認識,票號博得了“匯通天下”的美稱。
19世紀50年代時票號已發展到十多家,有些票號除了經營商業匯兌外已開始經營存放款,逐步發展為全面承擔借貸和匯兌業務锝金融組織。這個時期爆發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對票號業務的變化與發展起了進一步的影響,一是上海當時已逐漸成為全國貿易中心,其內外貿易額不端增長,對金融流通的需求不斷增加。二是票號與清政府的關系發生很大變化由不準交商匯兌發展為允許利用票號的資金和匯兌網來解決餉銀調度問題,并隨著連年戰爭及籌辦洋務和宮廷靡費,票號與清政府的關系日益緊密,這也是票號進入鼎盛時期而又快速消亡的重要原因。
二、清朝票號的管理思想
票號用分號往來制,各自在北京、西安、濟南、蘇州、漢口、廣州等主要商業城市設立分號,各地分號在總號指導下相互支援,從事商業匯兌業務。在內部分配方面,票號一般都采用人力股制。這樣使得票號做得好壞、利潤多少,與總、分號掌柜及職員等人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對調動經營者及職員們的積極性起了很大的作用。財東們平時不過問票號的具體業務,一切由掌柜負責,放手讓掌柜經營。這種在現今看來都非常先進的管理方式是促使票號蓬勃發展的重要內在機制。
進入20世紀以后,外國在華銀行在壟斷國際匯兌之余 ,已開始插手中國國內匯兌業務。中國通商銀行、戶部銀行、交通銀行等中國新式銀行業的興起,也逐漸成為票號業有力的競爭對手,把原來由票號把持的官款匯兌業務奪了過去。一些頭腦清醒的票號經理人向票號業主提出警告,建議實行變革票號經營方式,但遭到內部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
三、對現代金融企業的啟示
雖然票號早已消亡,但從其成敗來看,對現代金融企業仍有很多啟示:第一,激勵機制。這是票號得以發展壯大的最重要原因,在票號的管理中,管理者能找準各類員工的真正需要,并將滿足各類員工需要的措施與組織目標的實現有效的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每一個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員工都能參與其中, 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作用下,票號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成長。第二,用人機制。票號用人,一般只限于山西籍同鄉,某人一旦被任命為分號掌柜,其家屬就要作為人質留在總號。經理、員工薪金照例不付,私人用費由票號負責。三年任滿后,分號掌柜回到山西總號,經審查后無問題且業績突出者,方能與家人團聚,并給予報酬。否則私人財產要被沒收,家屬亦被扣留,直到賠償完畢為止。這一用人機制在當今看來不合理也不合法,但是其中反映出來的管理思想值得我們體味。這種用人機制恰恰要保證的就是信用,首先票號要用知根底的人,其次,為了讓管理者如約履責,將其家人作為籌碼,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最大程度上的保證票號的健康發展,用可信之人做可信之事,雖然方法在現代我們不能效仿,但是這里所反映的對信用的看重和如何根據社會實際來將信用最大化是任何時代任何金融企業都要秉承的思想。第三,創新機制。票號在創新機制上給我們提供了成敗兩個版本,在初期,由于創新,票號得以迅速發展和壯大,而在后期,由于故步自封,守舊思想的頑固,使得票號錯失了轉型的大好機會而迅速消亡。票號的成敗給了現代金融企業發展一個好的范式,一個金融企業要根據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時調整自己業務發展的發向,在業務上也要不斷創新,尤其在現代金融日益發達的今天,如果不采取主動變革,必然要被淘汰。
參考文獻:
[1]姚遂.中國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設,2007
[2]陳爭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