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嚴格意義上的教學工作,不僅包括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輔導、考核等五個方面,還應包含聽課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只有六個方面同時做到、做好,教學過程才算全面,教學效果才能更好。然而,在日常教學中,聽課似乎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少人會習慣地認為,聽課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有人把聽課視為贅余,視為負擔,視為一種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以至于在有些學校里,聽課幾乎被游離到了日常教學工作之外。毋庸置疑,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偏頗的。
事實上,聽課是一種借鑒性的學習過程。通過聽課,尤其是聽有經驗的教師上課,可以積累聽課教師的教學經驗,豐富教師的教學技巧,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能力;廣泛聽取別人的課,還可使聽課教師達到取百家之長,成自家特色的功效。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和認真落實聽課這一教學環節,善于抓住一切機會,走進別人的課堂,汲取精華,營養自我,促進自己的專業化成長。
那么,究竟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聽課呢?基于自己的聽課實踐,筆者認為,要真正達到聽課的目的,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第一,仔細聽。就是聽上課教師是怎樣導入新課、引入新知識的,是怎樣啟發學生思維的,是怎樣指導學生學習的,是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是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是怎樣鞏固所學新知識的。只有多關注這幾個“怎樣”,才能對本節課的優劣得失進行客觀分析,才能有所學、有所鑒。另外,聽課教師還要聽上課教師的用語,聽師生雙方的對話,感受上課教師的語言組織和表達技巧。同樣講一課內容,教師的語言有的沉郁,有的激揚;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幽默,有的平實;有的言多,有的語少。到底哪一種好,絕不能簡單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斷,而要有選擇地加以取舍,既要依據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也要參考教學效果的形成,同時,還要兼顧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等。
第二,認真看。就是看上課教師的板書、表情、體態,看上課教師使用的教具與運用的教學手段,這些都是上課教師在課堂上受業解惑、傳情達意的重要形式;不僅如此,還要看學生的反應,看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的“互動”表現等。實際上,一名成功的教師,授課時正是兼顧了自己對有聲語言的表達和無聲語言的運用,從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贏得了學生的配合,才得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的。
作為聽課教師,對上課教師的這些言行舉止,要作出客觀的分析和判斷,既要“見賢思齊”地化人為我,又要“見不賢而內自醒”地以人戒我,既不能盲目地效仿,也不能一味地排斥,要做到褒貶有據,取舍有度。總之,要通過“看”這個聽課環節,來調整聽課教師自己的課堂意識和課堂行為,使自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把握更加完善,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更加完美,并以此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第三,善于記。聽課的過程并非終止于課堂,而是延伸到課后。聽課者不可能在緊張而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全感悟到授課教師的講授真諦,而應在課后不斷地加以揣摸和回味,才能真正地消化和吸收。而要這樣,就必須善于記錄,隨堂記下上課教師的講授信息,為課后“反芻”提供依據。
那么,應該記些什么呢?有的人喜歡記講授內容,而有的人喜歡記講授環節,相比之下,筆者認為更有價值的應是后者。因為內容是固定不變的,且都源于教材,有相對的既定性;而講授環節則能體現出授課教師授課的方法性、藝術性、靈活性等特性化內容。所以,注重對講授環節的記錄,對聽課人更有啟迪性。
第四,多反思。聽課教師在聽課后應認真加以反思,對授課教師的授課形式和內容作全面而細致的梳理。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授課者的教學思想是否端正,教與學的目標是否明確,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合理,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課堂容量是否適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適當,訓練是否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的基本功是否扎實,課堂教學高潮是否形成,教學效果是否顯著等。
通過反思,聽課教師可以對授課教師的授課行為進行優劣性鑒別,分析出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誤的,哪些是超常的,哪些是平淡的。這樣的全面分析,既有利于聽課教師的自我借鑒,也為聽課教師與上課教師進行評課性交流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第五,相互評。聽課不只是聽課教師自我單方面、主觀的吸收活動過程,而是聽課人與被聽課人之間的雙向交流過程。通過交流,聽課人可以獲得更多的認識,被聽課人也可以感知自己的上課實況。聽課人要對被聽課人作出中肯的評價,既要肯定對方的特色優點,也要能根據自己的感覺,說出對方所存在的值得商榷之處;被聽課教師對聽課教師的評價要作出正面的反應,對自己的優點要毫無保留地介紹經驗,對自己的不足之處要虛心地分析原因,并從中吸取教訓,以期改正。通過這樣實事求是的交流,聽課教師與授課教師雙方便可統一認識,共同收益——聽課人可以取長補短,被聽課人可以揚長避短。
在評課過程中,尤其要強調聽課教師的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講,聽課教師既是學習者,又是指導者。作為學習者,的確要學有所得,能準確地發現和表白授課教師優于自己、長于大眾的地方;作為指導者,要能洞察秋毫,于點滴之處給授課教師“挑刺”,以自己的“旁觀者清”,指點授課教師的“當局者迷”。因此,在評課過程中,聽課教師應自居主導地位。
綜上所述,聽課并非一件輕松的事情,它需要聽課者在講究方法的前提下務實聽課過程,追求聽課效果,從而實現聽課目的;聽課又是一件一舉多得的益事,它能促進聽課教師和授課教師的共同成長和進步,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改善教師的教育教學績效,對完善教育教學內涵提供有效詮釋,對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有力支撐。筆者認為,在大力倡導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聽課應尤其受到關注。因為課改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需要教師群體間的研討和交流,而開展教師之間的聽課和評課行為,正是實現這種研討和交流的最好機會和途徑。為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自覺地把聽課內化為日常教學的常態環節,用聽課充實我們的教學要素,用聽課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從而促進我們的專業化成長。
(江蘇省新沂市雙塘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