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宏 董滿祥
【摘要】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學校師資力量提升的重要管理舉措。對于薄弱學校而言,教師專業化發展更是破解學校困境的主要舉措,本文試從校本研究的角度探討薄弱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和采取的基本措施。
【關鍵詞】校本研究 薄弱學校 教師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12-02
薄弱學校一般指因辦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薄弱,生源基礎差等諸多因素導致的教學質量低下,社會聲譽不佳的學校。薄弱學校的形成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師資力量薄弱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師資力量薄弱的主要表現為:一、教育觀念滯后,專業水平低下,教師自身可塑性較低,悟性不高;二、教學態度不端正,敬業精神不強,師德師風不正;三、結構化失衡嚴重,一是學校所需專業和教師自身學歷專業不對稱,二是教師自身專業水平結構化缺失。因此,要加強薄弱學校管理,由弱變強,首先要解決教師隊伍管理問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轉變專業態度,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構建教師專業能力建設體系。
一、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前提
教育是社會行業中的特殊行業,教師是專業技術職業中的特殊職業,因為這個行業和職業承載的是育人工程,關乎民族興衰,國家未來。教師作為這一行業的承擔者,自身行為對其所從教的對象有引導和示范作用,因此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行為的優劣會直接傳播給受教者,千百年后將影響一代代的人。要促進教育發展,就要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高素質教師隊伍的穩定、提升需依賴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水平,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前提就是要讓教師成為研究者。
(一)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內容。教師是傳道者,又是啟智者。作為現代社會,每個人學習的過程首先都必須經過教師的教育活動,教師提供的教育產品和教育行為在現代社會日趨重要,因此教師必須掌握足夠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技能,要掌握這些日益變化和翻新的知識技能,教師就必須不斷進行探索、研究,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
(二)教師成為研究者需要具備的條件。首先,使教師“講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屬于知識分子,所從事的職業終身與知識有關,教師要保持自身的知識不僵化、方法不陳舊、觀念不滯后、魅力不減,退唯有學習;其次,教師要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反思是研究的重要特征。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無道理;第三,要增強教師的專業敏感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些教學態度認真,但教學效果不佳的教師往往就是悟性不高,靈敏度不高,可塑性不強。自己從學生到教師身份轉變中,附著的經驗成了終身慣用的法寶,缺乏遷移性訓練,生成性指導。最終循規蹈矩,墨守成規,不善解決實際問題;第四,要培養教師的交流與合作精神;第五,要增強教師的工作責任心和敬業精神。
(三)教師成為研究者應具有的特征。教師成為研究者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邁開了第一步,要具備研究者的身份,必須具備以下特征:第一,探究的態度。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無論是處理教材、教法還是駕馭課堂教學都必須具備這種基本技能;第二,理論自覺的態度。教師要讓自己的專業水平獲得長效發展,必須把自主行為變為自覺行動,把自己的經驗心得轉化成理論成果,這樣才能從知識傳授型的老師轉變為智慧導學型的教師,由教書匠變為教育家,享受教育帶來的樂趣;第三,教育行動研究的能力。教師比其他研究人員有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每個教育者都有相應的學生作為他們教育行為的試驗田,每個學生又有無數的動態課題亟待教師去發現、探究,一旦行動將會其樂無窮,獲益匪淺;四、反思的習慣。沒有反思就沒有學習,沒有提高,沒有發展。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育和教師作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教育改革作為國家改革的重要內容,讓教育發展更加符合社會的要求,符合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這既是對教師的解放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即教育教師必須適應社會改革發展的大局。作為薄弱學校,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既是學校發展之計也是教師自身生存之本,怎樣才能更好更便捷的達到這一目標呢?
二、校本教研是助推薄弱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加速器
校本教研就是開展學校自身教育教學研究,其特點是立足于校情,便于解決實際問題。實質是將教學實踐活動與教育研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使教師成為校本研究的主體,最終使教師成為研究者。在校本研究中,教師成為研究者,并不意味著教師所從事的類似于專業研究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對自身實踐工作的反思與重建。怎樣才能引導教師開展校本教研呢?
(一)制度建設提供機制保障。為了保障校本研究的順利開展,學校要建立一系列的校本研究的制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組織領導,明確權利和責任。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出臺一系列指導性強,針對性強,實踐性強的制度和措施。1.建立健全學校的民主多元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加強學術引領,減少行政干預,鼓勵民主參與、民主決策;2.通過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等形成學校課題研究聯席會議,討論制定合理、公正、有效的激勵制度,鼓勵實干和創新,調動教師積極性;3.制定以體驗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和反思性學習模式為特點的理論學習制度;4.以校本反思為前提,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平等對話為特征,制定適合本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學校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轉化為課題,根據梳理出的教育教學問題,成立若干課題組,為每個課題組建立檔案,定期展評考核,促使課題組成員在互相交流中不斷反思與進步;5.加強和完善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的主要內容要圍繞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形成共識,貫徹落實。
(二)價值引領培育專業精神。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是靈魂修煉的事業。教育的功能不是死教書,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是引導,是啟迪。通過教育的過程要讓學生識大體,明大理,道德高尚,人格自立。所以教育就要提倡基本的價值準則和信仰。目前,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社會急劇變革,多元文化并存,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對教育正形成強烈的沖擊。這種沖擊對教師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產生了較大影響。教師不能安貧樂道,追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使教育者自身的示范作用日漸歪曲。要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就要讓教師樹立教師的職業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業的觀念。作為薄弱學校更要培育這種精神。首先,學校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師德師風考核標準,把職業操守和責任態度納入考核的硬性指標,樹立敬業樂群的價值導向;其次,大力推行課程改革,堅持課改理念深入人心,課改方法、技巧為教師課堂贏得成功,獲得職業尊重,感受教育的樂趣和尊嚴;第三,開展適合本校特色的課題研究,讓教師樹立一個問題就是一場研究;一場研究就意味著一個創造;一個創造便會產生一種價值的信念。使教師在教中研,研中用,用中樂。教師作為知識分子,是一個高素質群體,作為薄弱學校而言,盡管有不合時宜的教師個體或群體,但大多數人都有責任心和事業心,有職業榮譽感,如果學校管理中能善加引導,搭建平臺,能使教師在工作生活中獨得其樂,就會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三)多元培訓贏得智力支持。薄弱學校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建設,一方面要通過管理機制、價值引導解決教師的思想認識,職業態度問題,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學科素養。因此,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培訓中要選擇好培訓的內容和培訓的方式。首先,從培訓內容上來講,一要選擇具有針對性、前沿性、指導性強的教育理論成果,被中外教育界普遍指定的教育圖書,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9種教學方法》、《教育力》、《思維導圖》等。二要選擇課堂教學實錄培訓:1.是名師示范課學習;2.是本校教師的課堂實錄評點培訓,以此來促進教師的觀念轉變和業務能力的提升。其次,從培訓形式上來講,主要可以采取:一、網絡培訓;二、聘請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培訓;三、大力開展校本培訓,利用本校的師資資源不斷激勵、培養,給善于學習者搭建平臺,讓他們現身說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助推“庸師”變“名師”,名師促發展。第三,從培訓層次上來講,1.要組織學校管理層(可以放大至備課組長)的專題學習培訓活動,使管理層善學習,能夠掌握更好的管理方法。科學決策,善于執行;2.要開展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教學層次的教師培訓。通過多元靈活的培訓,如果能持之以恒堅持,長此以往,將會“教風已正,學風自善”。
(四)教育實踐檢驗發展成果。教師的成長是學校發展的基石,是學校最為寶貴的財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最終要讓教師的才智轉化為教育生產力,促進課堂轉型,學生成才,學校發展。所以,衡量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指標要從兩方面去考量。一是教師教的改革,即教師在接受新的知識、技能后是否積極的進行遷移、生成,熟練地運用于課堂,使自己的教學觀、學生觀發生了改變,構建起了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效率得到提高;二是學生學的改革,即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有了很大變化,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夠更好地參與和享受學習的過程。即使學習能力欠佳的學生在課堂上也有些許表現的能力和欲望,有陽光樂觀的心態。這樣構建起來的教師專業化發展之路必是一條康莊大道。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先,只有不斷傳播理論,構建體系,搭建平臺,大力推行,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才,促進學校的持續發展,使弱校變強校,強校創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