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暢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增多之勢,愈來愈低齡化、成人化、智能化;未成年人犯罪有著深刻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和社會原因;要強化教育挽救、懲治預防、環境整治、社區矯正等工作,遏制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
【關鍵詞】法律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 心理學分析 社會學分析 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G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14-02
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8%。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自身前途、億萬個家庭幸福,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民族興衰。然而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上升,犯罪總體數量增長迅猛,僅以遼寧省沈陽市某個區為例,2011年大東區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審結未成年人刑事案件74件,其中未成年被告人83人,較去年同比上升2.6%。從全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平均每年也上升14%左右,增長率超過了我國GDP增長率。2007年中國未成年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顯示,“十五”期間我國未成年犯罪總體數量呈上升趨勢,未成年人犯罪增長迅猛。其中全國法院判決的未成年罪犯五年間增長 13.6%,未成年人犯罪增長情況更為突出,五年間上漲 67%。面對這些嚴峻的數字,未成年人犯罪逐年遞增的趨勢已經向社會拉響警鐘,已然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一、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突出特點
綜合遼寧省10年來的未成年人犯罪情況,呈現“有高、有低”的發展趨勢。農村高于城市四倍;西部高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未成年犯家庭經濟困難比例高達73%;失學和輟學未成年犯比例高,占未成年犯罪總數的94.9%;“留守少年”犯罪比例高,占未成年犯罪總數的69.1%,;團伙犯罪比例高,未成年犯中與他人一起違法犯罪占 83.1%;犯罪類型以侵財為目的案件比重高,盜竊、搶奪、搶劫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總數84.3%;未成年犯罪人員在校期間,接觸有不良行為的同伴比例高達85.4%;未成年犯的家人中有不良行為的比例較高,例如家人經常打架斗毆、打麻將、玩牌、賭博、家人被拘留、勞教或勞改過占73.2%;受過家長辱罵、體罰、家庭暴力傷害比例高達93.2%;家庭關系緊張,12至15歲初始發生比例最高;犯罪前,頻繁接觸網絡比例高達88.4%;未成年犯實施犯罪時,沒有想到會有什么嚴重后果比例高達70.4%,不清楚自己行為觸動法律占55.4%;上學期間經常或有時被老師訓斥、諷刺挖苦、打罵和懲罰比例高達93.6%;沒有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比例高達70.5%。
從犯罪主體來說,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齡化方向發展,平均年齡14歲-15.4歲,14至16歲初次實施犯罪行為的占81.9%;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較低,95%為初中以下文化;兩部法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曉率低,調查所有未成年犯罪人員家長有18%的家長知道這兩部法,但是對具體內容都不清楚;未成年犯父母文化程度低,小學和文盲的比例為70.6%;學校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環節薄弱,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問題學生”在學校多受歧視,輟學流入社會;家庭教育“失當”,家長對孩子盲目溺愛、疏于管教或過于嚴厲等容易引發未成年人走向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社會文化場所奇缺,適合其特點的文化場所嚴重不足,社會法律保護環節薄弱。這些觸犯法律而受到處罰的青少年的未來著實令人堪憂。
二、社會原因、未成年人的心理原因主要導致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
(一)社會原因
未成年這一特定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不穩定性,使得他們極易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錯誤、消極的影響,進而產生形成犯罪心理、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經歷一個不完全社會化或者錯誤社會化的過程,這是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家庭、學校等社會因素是主導因素。
1.家庭的不良影響
家庭作為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的起點,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發性的影響。家庭的殘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劑”。由于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際關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他們在家里得不到愛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往往會向外尋求精神支持和寄托。這樣,由于他們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和壞人的教唆、引誘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據統計,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有關。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家長對孩子過分的嬌寵、溺愛,對子女百依百順,使孩子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驕橫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與溺愛正相反,有些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些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后,無視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獨立的人格,對他們動輒打罵。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未成年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家長的舉動給子女提供了學習模仿的榜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殘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觀念。引發、強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從而父母放棄了孩子,放任自流。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導和監督,并且自身認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父母與孩子缺乏情感溝通、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這時孩子就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焦慮不安,產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對子女的物質需求的滿足,而忽視了與子女的主動溝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時指點,內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滿足,現實的心理無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問題積重難返,進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責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家庭條件過于貧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齡人中產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和敵視社會的心理,為了滿足自己從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物質欲望,往往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因素的影響
學校也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現在的教育體制、升學的壓力讓學校過多的重視孩子的智育培養卻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方法簡單、陳舊或是流于形式,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再一類是在一些學校中,成績好的是好學生,成績差的就是壞學生,并以此為依據,人為的把學生分成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挫傷,失去了進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學生的厭學、輟學,流失到社會上形成不良群體,無所事事,在壞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墮落為犯罪團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3.社會因素的影響
馬克思說過:“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一些被家庭和學校排斥和拋棄的不良少年,在不良亞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來,通過不健康的娛樂、游蕩、交談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亞文化群體。不良文化泛濫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各種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內容的音像制品及網絡游戲等等未成年人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腐蝕作用。暴利的網絡游戲未成年人沉迷其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并且殘忍、好斗。遇事,頭腦簡單,很容易把在電視或網絡游戲中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導致暴力犯罪。
(二)心理原因
一切犯罪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進行的。未成年人雖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未成年人身心存在多種矛盾:精力過剩與調節能力低的矛盾、興奮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性機能發育成熟和道德觀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人個性心理結構內部的矛盾:孤獨感和強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好奇心強和辨別是非能力低的矛盾、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強烈的情緒沖動和理智控制較弱的矛盾。另外未成年在自我意識上也存在著矛盾。對自己的評價過低,對現實的自我不滿意,又無法改進。他們在心理上的一個特征就是自我排斥,對自我過分懷疑,壓抑自我的積極性,并可能引發嚴重的挫折感和內心沖突。面對新的環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時,常常會產生過激行為,釀成悲劇。過高的自我評價,并認為理想的自我可以輕易實現。這種類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樂觀,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不易被周圍環境和他人所接受與認可,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因此極易遭受失敗和內心沖突,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導致苦悶、自卑、自我放棄。有時會引發過激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三、預防并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建議
未成年人犯罪急劇上升,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有效地預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增強對未成年人的關愛意識,使其健康成長
獨生子女家庭和經濟富裕家庭的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不能僅體現在金錢物質上,應多從正面引導,從心靈關愛入手。單親家庭、破裂家庭和貧困家庭的父母應多關心孩子的成長,要盡到做父母的職責,要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要保證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和心態要及時糾正,特別是對已失學、輟學或沾上不良惡習的孩子,父母要加強跟蹤和監管,切忌長期放任失控,盡力避免“黃賭毒”社會丑惡現象對孩子的吸引和爭奪,盡早教育轉化,盡到監護人的職責。
2.強化思想道德建設和法制教育,增強未成年人的辨別是非能力
學校要把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把傳授知識同傳授道德、陶冶情操結合起來,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在培養“拔尖生”的同時,尤其是對“差生”,不能歧視,不能放任自流,應重點幫教,使他們真正成為社會的未來;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法制教育,開設法制課,更好地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
3.鏟除誘因,凈化社會環境
社會都應共同參加,齊心協力,采取堵疏結合的方式,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各職能部門要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協調合作,各負其責,依法嚴懲賣淫、嫖娼、賭博等犯罪活動,加大對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電子游戲廳、錄像廳、網吧等社會文化場所的監督和管理,堅決查禁傳播淫穢、色情、兇殺、暴力、迷信活動的出版物、網站,鏟除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文化。嚴格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嚴禁網吧、游戲室、錄像廳出現在學校周圍,使未成年人遠離這些場所。新聞媒體要落實節目審查制度,杜絕渲染暴力、色情、賭博、恐怖活動內容的節目進入流通媒體,消除文化市場存在的丑惡現象,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第515頁。
[2]楊煥寧,《犯罪發生機理研究》,法律出版社,北京,2001年出版,第63 頁。
[3]王秉中主編,《罪犯教育學》,群眾出版社,北京,2003年出版,第218頁。
[4]張小虎,《轉型期中國社會犯罪探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年出版,第105頁。
[5]周國平,《犯罪學新論》,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2004年出版,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