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蓮
【摘要】信息技術融入習作教學課堂,關注學生角色的變化,樹立習作信心,提高習作熱情,注入生機與活力:一、見多識廣的“讀者”;二、心潮澎湃的“觀眾”; 三、時尚前衛的“拍客”;四、小有成就的“作家”。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大膽嘗試,迎來的是習作的快樂和驚喜。 【關鍵詞】信息技術 學生 習作教學 角色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84-01
信息技術融于課堂,為我們的教學和習作之路點亮方向。它直觀形象:寫花草,學生不必把它們搬進教室;夸家鄉,只需展示收集的圖片;……信息技術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方便和快捷甚多。它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其獨特的優勢,讓學生在習作課堂上體驗著豐富多變的角色。
一、見多識廣的“讀者”
發揮信息資源之長,讓網絡資源成為一本巨大的書庫,供學生閱讀,供學生欣賞,為寫好作文提供條件。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作詩,我們習作,道理相同。信息技術轉變著學生的方式:擺脫傳統的紙質書籍的束縛,到網上閱讀。學生可更方便快捷地進行閱讀,更大量地獲取各類信息。
習作課堂上,圍繞主題,開展閱讀。指導一篇描寫景色的習作,打開網絡,搜索資料,大量優美、新鮮的句段,供學生閱讀欣賞,豐富積累;在進行“我學會了XX”的習作教學時,讓學生欣賞優秀習作中的精彩片段,啟發自身個性化語言的生成……
信息技術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讓學生以“讀者”的身份去積累語言,樹立習作信心。
二、心潮澎湃的“觀眾”
“觀眾”即是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具有認真觀察,主動觀察行為,并在這種刺激下形成思維活動的人。
讓我們看看這兩張畫面:
畫面一:老師請學生說說家鄉,有些學生舉手了,這幾個說完,課堂便沉靜了,剩下的時間便是老師的了。
畫面二:老師請同學夸夸家鄉,有些學生舉手發言了,這時老師用多媒體出示了家鄉的相關圖片,“哇塞!”學生興奮地主動舉手補充,你一言我一語。又出示一張、兩張……學生更興奮了,個個搶著說。
這是我指導學生習作中一次有趣的試驗,前者課堂沉悶,后者氣氛活躍。同樣的學生,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話題,為何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呢?
1.量的變化——電教輔助,豐富了習作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雖然小學習作編排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但是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未完全形成,生活經歷的有限,對于“寫什么”往往就那么點兒選擇。
電教媒體不僅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提供豐富的視覺資料,可以提供各種聽覺信息,還可以提供兼有圖像和聲音的視頻資料。這么豐富的,大量的信息資源和共享的獨特優勢,為學生提供鮮活生動的寫作素材,幫助學生走出“無米下鍋”的困境。
2.質的轉變——電教輔助,刺激了習作思維
教育家贊科夫曾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崩秒娊堂襟w神奇的“時空穿越”本領,把學生熟悉的人、事、物、景,甚至不熟悉的事物,如此生動形象地展現,讓學生如見其形,如聞其聲,身臨其境。
這些讓學生感興趣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視覺后,對大腦產生刺激,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這樣,大腦下達指令,積極的從中選擇并提取語言的原料,形成語言思維活動。
在電教手段輔助下的習作教學,學生的“觀眾”的行為具有思維的互動性,有利于習作的構思布局,及語言活動。
三、時尚前衛的“拍客”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種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習作的源泉,要讓學生發現自己是怎樣生活的。我培養他們成為生活的拍客,使用常用的信息技術產品——相機、手機等,及時、方便、有效地記錄生活。
一個會生活的人,認為生活處處是精彩。由我布置“主題”任務,學生拍攝完成,如“吃榴蓮”,學生記錄了家人吃榴蓮那奇形怪狀的“表演”;“養蠶的日子”,大家連續拍攝記錄,作品視角獨特、有趣;“媽媽,我愛你”,在母親節到來時,為媽媽送上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禮物,記錄下我們的愛……當學生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捕捉到的不僅僅是生活,還有寫作的素材,提高了習作意識。
以生活拍客方式經常記錄生活,在學生進行習作創作時,他們能根據需要選擇照片,產生回憶,重現照片所記錄的過程性的情景,產生與當時情感的共鳴點,讓整個習作的過程清晰,情感真切,完成起來輕松流暢。
四、小有成就的“作家”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開通了班級博客,創建班級QQ群,網絡的交互性改變著我們與家長的溝通方式,改變著教師的終身學習的方式,改變著我的習作教學方式。
1.激發學生強烈的發表欲望
如果學生的作文能在報紙或刊物上登載,那是多么讓人振奮人心的事。學生往往就因為這篇作文,愛上習作,樹立理想??墒?,發表一篇文章談何容易啊?,F在可好,有了博客,還有QQ,學生的“發表之路”不再遙遠。
我根據每個人的習作情況給他們分別制定了習作目標,只要習作達到個人目標的,發給他《稿件錄用通知》,學生接到通知便可以在班級博客上發表自己的文章。這讓學生興致大增,習作中個個摩拳擦掌,精心完成,不敢怠慢,積極爭取發表的機會,增強認真習作的決心,同時提高習作的能力。
2.激勵學生持久的習作快感
“發表”激勵,使學生樹立了習作理想,創作時是快樂的。發表了,學生更快樂,激發習作的熱情,提升為樂寫。
網絡的多邊互動性,讓學生分享快樂。在指導《我的自畫像》的習作中,我鼓勵學生精心修改,擴大發表面,做到個個有機會。這次每個人都拿到了《稿件錄用通知》,發表后,再利用網絡優勢設計了游戲——“猜猜我是誰”。大家積極性極高,發表評論競猜。在信息的反饋中,學生不僅參與了評論,形成了初步的評價意識,還讓他們了解了自己習作中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一舉兩得。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習作教學充滿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大膽嘗試,迎來的是快樂和驚喜。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孫浩萍. 新理念下作文教學的思考[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