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伴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人數增加較多,高職生就業進入“雙選”時代,在擇業心態、就業觀念、就業心理準備等方面出現偏差,沒有正確的選擇職業道路、確定職業目標,影響到整體的就業和學生的職業發展,構建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新體系勢在必行。
【關鍵詞】職業生涯 體系 職業文化 職業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22-02
伴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預測到2014年,大學層次畢業生數量將可能達到727萬,再加上往年遺留的尚未就業的大學生,大學生的就業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學生就業逐步的進入“雙選”時代,嶄新的就業模式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人才市場激烈的競爭,一方面又出現“技工荒”,這里邊有培養目標的錯位,更有由于職業生涯教育缺失,導致的大學生擇業心態、就業觀念、就業心理準備等方面出現偏差,沒有正確的選擇職業道路、確定職業目標,影響到整體的就業和學生的職業發展。
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業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各高職院校紛紛開設職業指導類課程,加大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力度。本文就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高職生就業工作和高職生的職業發展。筆者通過對省內十幾所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調研后,認為構建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規劃教育勢在必行。
一、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及意義
1.概念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依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包括興趣愛好、性格類型、能力傾向、價值觀等方面,分析清楚外部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組織(行業)環境的基礎上,為自己選擇職業發展道路,確定職業方向和職業目標,設計職業發展計劃的個人發展計劃、教育培訓計劃,并為自己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
簡單來說,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生涯的妥善安排,在這種安排下,個人依據各計劃要點在短時期內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并運用環境資源達到各階段的生涯成功,而最終達成既定的生涯目標。
2.作用及意義
一份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客觀的認識自己,分析清楚自己現有的和潛在的優勢,準確定位,從而使學生樹立目標,激發學生的奮斗熱情,基本做到“人職匹配”,增強個人發展的目的性、計劃性,提高職業發展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做到未雨綢繆,認真分解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目標,促使學生制定詳細的學習、培訓、發展計劃,并積極地付諸行動;第三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避免盲目就業,增強學生應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的能力,引導人才在就業市場上的合理配置。
二、高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生職業認識模糊
筆者曾經在任教學校針對2013級的1000名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其中一項調查內容為“你是否了解所學專業及該專業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高職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現象比較普遍,相當部分學生對如何制作簡歷、寫自薦信、準備面試、就業基本禮儀等常識性問題了解較多,也比較感興趣,而對回答“我是誰”“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環境允許我做什么”“我的職業生涯是什么”等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問題,卻是一籌莫展。更多學生表現為求職過程中沒有目標和想法,看到需求就投簡歷。在與用人單位溝通時,過分關注眼前的經濟利益,而不考慮職業前景與個人長遠發展,更不考慮個體的能力、優劣勢,也不考慮當前的社會環境等因素,就業十分盲目。
2.師資隊伍匱乏
經過了解,大多數高職學院沒有專門的職業規劃師資,大多數由學生工作部門、思政課或心理學教師承擔。存在工作人員人手少、專業不精、硬件不到位、經費困難等現狀,很難對學生進行專業性的職業測評,加之目前的就業形勢使得就業工作人員成天忙于事務性工作,工作量大而缺乏必要的培訓,不能很好的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咨詢和指導。
3.針對性不強
筆者了解到的高職學院有的采用的是講座形式,幾個班百余名學生集體上課,有的雖然單班,但也有五十名左右的學生,人數眾多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同時針對性也大打折扣。學生只能了解基本的原理與方法,而很難與自己的具體狀況相結合,從而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效果不夠理想。
很多高職學校采用的教學形式依然以講授為主,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沒有充分的利用網絡、社團活動、假期社會實踐相結合,導致學生只是單純將其作為一門普通課程,考核完就束之高閣。
三、構筑職業生涯教育新體系探討
1.加強指導,建設專業師資隊伍
高職學校應當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資歷和學歷結構合理的專業化師資隊伍,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加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學習,考取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建設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團隊;聘請各方面專家加入到教學隊伍中來,創造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可以和外部大型的職業培訓機構聯合,采用掛職鍛煉、師資互聘等方式,促進學術水平和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
2.強化課堂內教學
高職院校的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就業是衡量高職學院辦學成果、社會認可度,培養出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場需求的重要指標。對于高職院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是貫徹“以就業為導向”理念的重要舉措。
教育部辦公廳于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要在大學生中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課程要既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通過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就業與當前經濟需求結合前來,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還有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課、實務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教學中要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要積極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積極開展自我分析、職業探索、社會實踐與調查、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對自我、職業和環境的認識,做出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要充分的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可以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辦法教學,如案例分析法、引導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法。要注重知識傳授與學生自我訓練相結合,引導學生實現職業目標培訓、日常行為規范、交往禮儀等方面入手,注重學生觀念、態度的轉變。
高職學院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減少單次上課學生人數,加強課程針對性,通過該課程教學,更好的處理學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之間的關系,使高職學生在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層面均達到預期目標。
注重教材建設,筆者走訪發現,現在高職院校所使用教材多數屬于通用性教材,沒有很強的針對性,不能夠很好地結合院校特點,行業特點和專業特點,建立一套集理論、測評、實踐訓練的教材迫在眉睫。
3.加強學生職業測評和個性咨詢
職業測評是建立在現代心理學和行為科學基礎之上,通過心理測量等技術手段對人的職業心理素質狀況和發展潛力進行客觀的測量和科學的評價。職業測量是對學生的職業興趣、性格類型、氣質類型、能力傾向、職業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測量,使求職者更加清晰的認識自我、確定個人的職業目標。筆者了解到,高職院校普遍使用的測量工具主要針對在職人員,針對性較差,并且測評手段不健全。
高職院校需要選擇專業化的評價工具,或者可以和外部的測評機構聯合,開發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系統工具。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立體化的評價,然后通過專業老師給予學生科學、客觀、公正的測評和解釋,建立職業發展規劃資料室,搜集各種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例如與職業生涯發展相關的書籍、報刊、影視資料、網絡資料等。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
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除了傳統的面對面咨詢和學生職業生涯跟蹤教育外,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工具,通過論壇、微博、微信、QQ等學生比較常用的平臺進行交流指導。
4.強化校園職業文化氛圍建設
高職院校的職業屬性要求學生培養必須與職業緊密結合,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尤其是職業文化氛圍,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將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可以建立學生就業與創業協會、社團,通過定期不定期的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模擬招聘會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面上的職業教育;也可以通過企業化的標語、路徑命名、雕塑等讓學生提前感受到企業的文化。筆者所在的學院推行“6S”管理、綜合平衡計分卡等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也是對學生上崗前的重要職業文化培養。
5.與學生的職業實踐相結合
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與學生普遍進行的專業實習、頂崗實習相結合。例如筆者所在的學院推行的一學期工廠實習、真實生產環境實習等,可以讓學生熟悉職業環境,增強感性認識;高職學生還可以通過假期的社會實踐等措施,提前步入社會,了解自己將要面對的職業環境;通過社會調查等方式,可以更加深刻的對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社會的切合度進行評估。
參考文獻:
[1]凌曉萍、蔣家勝.就業指導實務.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P47
[2]鐘國祥、胡軼眾、楊宇孛.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問題及其對策分析.科學咨詢。2008,(9)
[3]金永福、章艷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研究.職業教育研究。2009,(4)
作者簡介:
張永強(1978-),男,陜西鳳翔人,碩士,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文理學院院長,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職業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