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要,在遺傳學教學中,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創建理論聯系實際,既重學習記憶,又重啟發思考,更重視運用知識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體系是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對遣傳學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從而加強和促進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在知識應用中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關鍵詞】優化 提高 遺傳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40-02
遺傳學是生物學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也是與其它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技術科學交叉最多的學科之一。自1900年遺傳學誕生以來,遺傳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其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增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常覺得遺傳學是一門知識點多,比較難學的課程。所以,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安排中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能夠掌握遺傳學的基本內容和最新進展,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一直是筆者在遺傳學理論課程教學中不斷思考的問題。因此,筆者遵循這一理念,在遺傳學課程教學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和主線,對遺傳學課堂及實驗教學進行改革與探索。
1.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在知識傳授中融入創新意識的培養
遺傳學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經典遺傳學、分子遺傳學、數量和群體遺傳以及表觀遺傳學等四大板塊,根據我院學生的專業特點,確定教學的重點為經典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整個教學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講授普通遺傳學,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生興趣,了解遺傳學概念,掌握遺傳學基礎知識。第二階段開設分子遺傳學,使學生深入系統地掌握專業知識。第三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遺傳學最新的科研動態及最新進展。引進遺傳學最新科研成果及國內外動態,穿插在有關的教學內容中[1]。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盡量接受遺傳學的新發展、新觀念,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戴灼華等主編的《遺傳學》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符合人的認識規律。是教育部推薦的高校生物學相關專業《遺傳學》首選教材。其中著重講授三大定律,本校一直將該教材作為主導教材。但是由于遺傳學發展非常迅速,許多新知識、新成果不斷出現,教材中相關知識內容已不能滿足需要,筆者對課程教學計劃做如下改革和調整:
①以孟德爾遺傳分析、連鎖遺傳分析等經典遺傳學為主,重點講解,使學生掌握堅實的遺傳學基礎知識。
②課堂教學以基因為主線,豐富內容,建立新體系。以基因為主線,從個體、細胞、染色體、分子和群體等不同水平上就遺傳、變異的現象、本質、規律及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系統分析。
③增加分子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等新知識點,為學生就本學科的繼續深造作好鋪墊。
④在課外,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形式通過多種渠道收集遺傳學的最新科研成果,安排互動式教學討論課,及時補充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了解遺傳學的最新動向,獲得最前沿的知識,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文獻、數據庫、媒體等渠道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⑤補充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一些遺傳學應用型知識,解決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遺傳學與很多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如與“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2]。這些課程在授課時間安排上有前有后,如何避免與先上的課程某些內容重復,又為后續課留有余地,突出本學科的特有內容呢?教師應注意經常與其他相關課程的老師相互交流,傾聽學生的反映。凡遇到前面課程已學過的內容,讓學生提前預習回顧。上課時以重點提問的形式,完成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對平行授課的相關課程,則與授課老師相互商定,力求使課程之間在同內容授課中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突出遺傳學的特有內容,避免重復講授。
注重在知識傳授中融入嚴格的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如在孟德爾規律的教學中,應著重論證當時孟德爾對遺傳現象的分析及其獨特的顆粒概念的形成,即孟德爾是如何進行科學的推理和驗證的,引導學生從更高的理性層次對孟德爾規律再認識;在講授摩爾根的連鎖遺傳定律時,通過實驗現象——假設——再實驗——論證的科學實驗設計思路[3],重現摩爾根的經典實驗,這樣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從中學會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2.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改進課堂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受到抑制,不利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開拓型人才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①提問式教學,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懸念,常提出一些引人入勝、有助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教師提出的問題一種是自問自答,采取這種方式來敘述科學或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和轉折點,這樣可讓同學在聽課時能積極思考問題,同時也能了解到研究工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另一種是老師提問,請同學來回答。力求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讓他們自己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和推理去獲取知識。此外要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應對敢于大膽提問的學生給予表揚。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增強自信心,積極主動地吸取知識。同時這樣做也會使教師發現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②自學引導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個學科均面臨著知識爆炸,不可能把本學科所有知識都教給大學生,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這不僅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是必要的,而且對于畢業后的繼續學習更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在開學初對學生提出的本門課要求時就明確指出,為了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有一些內容將主要采取自學方式學習,使學生有自學的心理準備。例如,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這一章的內容淺顯易懂,難度不大,教師提前一周布置學生自學并提供一個提綱,要求學生做課程教學課件并完成幾道典型的習題作業,上課時通過對一些重點問題的提問及請學生講解課程內容和習題,了解學生自學的效果,最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明了的總結。
③互動式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圍繞某一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自己解答問題,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遺傳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組織討論,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有關部分的內容和查找有關參考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后分小組進行課堂討論,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在討論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這種形式的教學,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變革成績評定方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培養合格的人才,不能只應付考試,高分低能一直是應試教育的弊病。為了改變此種狀況,對課程考試記分進行了改革。期末總評成績包括兩部分:一是平時成績,占30%。包括平時作業、出勤、參加課堂活動情況。在日常教學中,引起學生閱讀科技期刊,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與教學相關的題目寫微型文獻綜述,作為學生的平時作業成績。這就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二是期末考試成績,占70%。在理論課筆試試卷設計上,著重主觀題的份量,同時試卷的給分點要多,考學生知識面[4]。另外,在大型題中,讓學生有選擇的余地,可二選一或三選一等。這樣學生該門課程的總評成績是綜合成績,試卷不再是成績的最終判決書。
總之,在遺傳學課程教學中,要實現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還要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除了加強校內的實驗室建設外,本院與光谷生物城的多家生物高新技術企業簽訂了校外實習基地,以確保加強和促進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進平,鄭成木,莊南牛.遺傳學雙語教學探討[J].遺傳, 2004,12(1):87-88.
[2]余誕年,遺傳學的發展與遺傳學教學改革謅議[J].遺傳, 2000,22(6):413-415.
[3]戴灼華,王亞馥, 粟翼玟.遺傳學(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4]劉長久,李延偉,劉勇平.《物理化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0,l:2l-23.
作者簡介:
唐紅楓(1980-),生物技術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