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林
【摘要】技術實驗是技術研究中以科學原理為指導、以應用為目標的探究性的技術實踐活動。通用技術作為一門立足實踐、注重創新的新課程,應充分發揮技術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在技術的發展中,實驗起了重要作用,在通用技術課中也有其特殊的地位,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技術實驗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優化通用技術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技術實驗 通用技術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50-01
一、通過技術實驗調控課堂教學節奏
課堂45分鐘是教學的主戰場,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高效率的課堂,應該是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實現耳、眼、口、手、腦“全頻道”式滲透。教師要運用教學藝術對課堂的各個環節進行調控,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積極的興奮狀態,保持全神貫注而又輕松愉快地上好每一節課。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實驗教學法是調控課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引入新課。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實驗引入新課,就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石,能激起一片思維漣漪,可以點燃思維火花,產生“要馬上參加進入根本原因”感染力。例如,在“結構與穩定性”一節課的引入時候,筆者一開始并沒有把結構的穩定性的概念給出,而是通過一個技術實驗:“自行車走鋼絲”。一開始,玩具自行車肯定不能在細線上放穩,然后在玩具自行車的下方掛了一個較重的物體,玩具自行車就可以在細線上立穩了。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然后讓學生分析原因,有的學生提前預習了,很容易就引出了結構體的穩定性概念,接著又和學生一起討論影響結構體穩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些試驗雖然簡單,演示后卻非常有效果,完全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接著,教師圍繞著試驗提出一系列問題,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引出課題。這樣引入新課起到先聲奪人,課亦始、趣亦生的效果。
2.設計高潮。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維持高度注意時間,一般是25分鐘,一節課內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將出現兩次波峰,它一般出現在課間15分鐘和35分鐘左右。教師必須抓住這一點,有意無形地把一堂課分為兩個階段,在每個階段的學生注意波峰期,用節奏語言和新穎內容激發學生思維,使教師的情感和學生的思維發生“共鳴”整個課堂形成高潮。例如在引導學生“常見結構的認識”。筆者是這樣設計這節課的高潮的。在課間的35分鐘左右安排了一個雞蛋承受壓力的實驗,筆者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3只大小基本相等的生雞蛋,6個相同的瓶蓋,1塊木板。在經過半堂課的理論學習之后,看到這個情景。學生的興趣被提了起來,激發了探究欲望。接著擺放好雞蛋、瓶蓋和木板,讓學生慢慢地往木板上放書本,學生的感嘆也越來越多,到最后感嘆都沒有了,大家都摒住了呼吸,直到最后被壓塌大家才發出呼喊聲。看到雞蛋被壓塌了,便有很多同學過來查看雞蛋的損壞情況,發現只有其中的一只雞蛋被壓破了。對此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為什么只有一只雞蛋被壓破呢?雞蛋為什么能夠承受這么大的壓力?造成坍塌的原因是什么?殼體結構的受力特點有哪些?筆者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查資料,去分析研究,把教學內容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驗過程中,課堂氣氛在不知不覺中被推上了高潮。在課堂高潮中,學生打破了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激發了思維,為學習下節課結構與強度之間的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通過技術實驗豐富表象,突破重難點
列寧曾指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世界的辯證的途徑”。這也是教學基本的認識過程,從感知過渡到思維的中間環節是表象,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表象活動,以促進形象思維跟抽象思維的順利轉化。對于抽象思維處于發展時期的中學生,表象活動尤其重要,進行表象活動選擇的實例越是為學生所熟知,越充分運用學生的經驗,其效果就越好。
通用技術教學中諸多難點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學生缺乏相應的感性材料,表象單薄,甚至畸化,因而不能建立起準確清晰的圖景。通過技術實驗等直觀手段的運用,就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象材料,使他們在頭腦中建立一幅較為清晰、準確的圖景,從而就有可能在根本上突破這個難點。如在《常見的技術圖樣》一節中,能規范繪制和識讀簡單的三視圖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交流和實踐的機會。為此可以讓學生能根據實物畫出三視圖之后,又增加了一個環節,即讓學生根據給出的三視圖來進行實物還原,并且對完成的實物進行小組交流和評價(工具是通用技術實驗室提供的美工刀,材料來自學校建教學樓用的隔熱材料的下腳料,純屬廢物利用)。通過這個簡單的學生試驗,學生能很好地識讀三視圖,并通過小組交流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難點,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識,而且既鍛煉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三、通過技術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技術課程是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造與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和廣闊舞臺。學生創新意識主要來源于對學科的濃厚興趣,學生的興趣是他們探究和鉆研的起點,也是驅動他們深入探究的最直接的動力。在《設計的一般過程》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在方案的構思和呈現環節中,放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先講解書本知識點,然后投影展示小板凳的幾種不同方案),而是采用了技術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構思和動手制作小板凳。方案的構思和呈現這一個環節主要用實驗教學這樣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方案的構思當中去,并且轉化為各種實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用廢舊木板等制作板凳,有難度且費時較長,故做一點變通,發給學生廢棄的答題卡,讓學生用答題卡制作紙質小板凳。結果半節課下來,大多數同學都能做好自己設計的作品。作品可謂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結構有固定的、折疊的、散件組裝等;作品形式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從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性能、特點及應用,然后作簡要的點評。通過這堂課,驚喜地發現原來的擔心是多余的,我們的學生是有創造力的,且動手能力很強。通過這些實驗教學,同學們也認識到自己的差距和知識的欠缺,更加深了對知識的求知欲,也更加潛移默化的開發和培養了創新意識。
總之,在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已勢在必行。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探究,完善和改進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技術實驗在通用技術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技術實驗法能使教學更加生動、具體,使教學變化多樣,內容豐富充實;同時也能使學生把知識學得更靈活主動,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并能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