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充分利用沂河林場資源,在楊樹林下進行養殖香菇的試驗,獲得了成功。通過建設食用菌示范園區,在沂水縣沂河沿岸林場進行推廣,成立食用菌合作聯社,注冊“沂蒙山”食用菌商標,從而獲得了“中國綠色食品”認證,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達到“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生態效益。
關鍵詞林下養殖;香菇;推廣
中圖分類號S64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096-02
作者簡介王彥功(1965-),男,山東沂水人,副教授,從事林下經濟植物研究。
香菇,學名[Lentinus edodes(Berk.)sing],隸屬于擔子菌綱傘菌目口蘑科香菇屬。香菇栽培始于我國,至今已有800年以上的歷史。香菇素有“山珍之王”的美稱,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保健食品,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1]。
1香菇生長發育適宜的環境條件
1.1水分香菇適宜在含水量為60%~70%的鋸木屑培養基中培養。香菇菌絲在生長階段對空氣濕度不敏感,當原基形成后,要求空氣相對濕度達到60%~90%。
1.2溫度孢子萌發適宜溫度為22~26 ℃,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4~27 ℃,溫度達到35 ℃以上就停止生長發育。子實體香菇是低溫和變溫結實性的菇類。子實體在5~24 ℃范圍內發育,8~16 ℃為最適宜。同一品種在適宜溫度范圍內,較低溫度(10~12 ℃)下子實體發育慢,菌柄短,菌肉厚實,質量好;在高溫(20 ℃以上)下子實體發育快,菌柄長,菌肉薄,質量差。在恒溫條件下,香菇不形成子實體[2]。
1.3通氣香菇為好氣性菌類,氧氣不足會造成畸形,如長柄菇、大腳菇[3]。
1.4光線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散射光,在黑暗處不形成子實體[4]。
1.5pH香菇喜在偏酸性培養基中生長。
2林下養殖香菇試驗
山東省沂水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四季變化分明,春季干燥,易發生春旱;夏季高溫高濕,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氣爽,常有秋旱;冬季干冷,雨雪稀少。沂水縣沂河林場氣候有其特殊性,空氣中含氧量高,濕度較高,春夏秋3季溫度落差相對較小,每年5~10月溫度在5~28 ℃之間,林下透射散光,適于養殖香菇。
根據香菇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要求與沂河林場的自然環境條件,食用菌研究中心與沂水縣沂河林場合作,開展楊樹林下養殖香菇試驗。
2.1試驗基地選擇沂河林場許家湖段有近133 hm2楊樹林,樹齡9年,行距6~8 m,株距6 m,適合建設養殖棚。該地距離食用菌研究中心較近,便于試驗與管理,因此沂河林場與食用菌研究中心決定選擇許家湖段沂河林場作為試驗基地。
2.2培養基配方與試驗設計當地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棉花、花生種植面積也較大;工業方面,木材加工廠較多,大型面粉廠也較多,因此,木屑、玉米芯、麥麩、棉籽殼等資源豐富。本著就近取材、節約成本的原則,配制2種培養基,于2010年5月進行試驗。
2.2.1配方一:木屑70%、玉米芯12%、麥麩15%、糖1%、石膏1.5%、碳酸鈣0.5%。
試驗:大棚人工養殖,制菌棒,每個菌棒規格2 kg,成本3.85元。每年5月中、下旬接種,每公頃大棚擺放105 000個菌棒,至11月上、中旬,收獲3茬香菇。平均每茬1個菌棒采摘0.22~0.24 kg香菇,1個菌棒3茬可采摘0.66~0.72 kg,香菇品質優,銷售價8.0元/kg。大棚的毛收入為175 350元/hm2,除去人工費、水電費、大棚折舊費以外,大棚的純收入為78 000元/hm2左右。
2.2.2配方二:木屑60%、玉米芯10%、棉籽殼12%、麥麩15%、糖1%、石膏1.5%、碳酸鈣0.5%。
試驗:大棚人工養殖,制菌棒,每個菌棒規格2 kg,成本4.20元。每年5月中、下旬接種,每公頃大棚擺放105 000個菌棒,至11月上、中旬,收獲3茬香菇。平均每茬1個菌棒采摘0.23~0.25 kg香菇,1個菌棒3茬可采摘0.69~0.75 kg,香菇品質優,銷售價8.2元/kg。大棚的毛收入為178 920元/hm2,除去人工費、水電費、大棚折舊費以外,大棚的純收入為82 950元/hm2左右。
2.3試驗結果通過比較,在培養基其他配料相同的前提下,以果樹木屑作為基質木屑,香菇長勢好,品質優,效益高。通過試驗證實:在沂河林場養殖香菇是可行的,而且效益較高,實現了“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生態效益的目的。
3試驗園區建設
食用菌示范園區由沂水恒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承建,自2010年至今,園區建設投資1 279萬元,其中,基礎建設投資580萬元,生產設施投資299萬元,菌包生產投資400萬元。園區嚴格按照“四統一”的要求組織建設和生產。
3.1統一建設標準園區內修整道路2 874 m,打機井25眼,輔以引水配套設施;配置變壓器2處,架設輸電線路1 500 m,建辦公室10間、看護房6間;設置圍欄3 000 m,建竹木結構拱棚895個,鋼結構棚135個。
3.2統一質量檢測園區建立了農殘檢測室,配備了農殘速測儀等檢測儀器,對園區產品定期抽查,同時建立生產記錄,如實記錄投入品來源、菌棒裝袋時間、發菌時間、下地時間、出菇時間、產品去向等。健全完善產品追溯體系,保證了產品質量安全。
3.3統一技術規程制定并嚴格執行香菇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充分利用林下小氣候,配套應用程控微噴、震蕩催菇等技術,實行林下食用菌的周年栽培,達到“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生態效益。
3.4統一品牌銷售產品注冊“沂蒙山”食用菌商標,獲得“中國綠色食品”認證和“沂蒙優質農產品十佳品牌”稱號。產品實行品牌標識銷售,以品牌產品進入終端消費,實現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
4經濟效益
據統計,沂河林場許家湖段楊樹豐產林食用菌示范園區,面積67 hm2,年栽培香菇菌棒300萬個,年產香菇2 200 t左右,年產值1 800多萬元。
食用菌示范園區的建設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林業專家、各級領導參觀后給予了充分肯定,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引來周邊市(縣、區)林業人員多次前來示范園區參觀學習,輻射帶動周邊發展林下食用菌。尤其是推動了當地農民林下養殖香菇的積極性,2011年至今,已發展林下養殖香菇333 hm2,共計帶動農民增收3 500多萬元。
參考文獻
[1] 秘樹青,賈淑云.北方林下香菇無公害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0(4):197.
[2] 呂玉奎.林下蘑菇豐產栽培技術[J].重慶林業科技,2008(3):32-34.
[3] 皮特·歐.國外菇菌栽培技術[M].葉彩云,譯.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11.
[4] 宋秀紅,侯桂森,任中興,等.速生林下生料栽培平菇高效管理技術[J].北方園藝,2010(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