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美 查明方
摘要對滁州市“百萬畝秈改粳”行動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其成效,并對改造過程中的具體做法進行了歸納總結。
關鍵詞燦改粳;成效;啟示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4-01196-02
作者簡介朱國美(1964- ),男,安徽天長人,推廣研究員,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滁州市地處皖東江淮之間,是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常年糧食產量400萬t以上,年調出商品糧超過250萬t。水稻在滁州農業生產中舉足輕重,全市常年糧食總產60%為水稻,種植面積超過35萬hm2,總產近250萬t,位居安徽省首位。為響應農業部在江淮等粳稻生產適宜區逐步實行“秈改粳”,適應市場需求、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精神,2012年初滁州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百萬畝秈改粳提質提效行動的意見》,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將粳稻面積擴大至6.67萬hm2,單產提升到9 000 kg/hm2的目標。經過兩年努力,目前滁州市秈改粳工作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1主要成效
1.1生產面積穩步擴大“秈改粳”行動開展以來,滁州市粳稻播種面積由2011年的3.69萬hm2增加到2013年的5.6萬hm2,增幅53.4%,其中優質粳稻生產發展迅猛。市農技推廣中心組織示范引進了35個優質粳稻品種,通過連續三年品種對比試驗,初步篩選出一批以南粳、武運粳、寧粳為主有推廣前景的粳稻品種,其中南粳5055、鎮稻11、武香糯2402等國標二級優質粳稻,加工企業提價收購,市場供不應求。預計2014年滁州市粳稻生產面積將達到6.67萬hm2左右。
1.2單產水平大幅提升圍繞“秈改粳”行動,市農技推廣中心在全椒、南譙、天長等地創建了7個粳稻“百畝高產攻關試驗點”、5個“千畝示范片”、3個“萬畝集成示范區”。其中全椒縣武崗鎮、南譙區烏衣鎮、來安縣大英鎮等“百畝試驗攻關田”平均單產均超過11 100 kg/hm2,“千畝示范片”平均單產超過10 500 kg/hm2,全椒荒草圩800 hm2武運粳23機插秧示范片平均單產10 544 kg/hm2。各地積極參與,強化服務,扎實開展秈改粳示范片建設,示范帶動全市粳稻單產實現大幅提升,全市粳稻平均單產8 813 kg/hm2,較秈稻平均單產高1 425 kg/hm2,增產19.3%。
1.3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13年滁州市秋糧生產遭遇持續高溫干旱天氣,但由于粳稻播種期遲,抽穗揚花期普遍在8月中旬以后,有效避過了高溫天氣影響,單產不減反增,全市5.6萬hm2粳稻均增產近1 500 kg/hm2,加上粳稻市場收購價較秈稻高0.3元/kg,粳稻生產較秈稻平均增收6 750元/hm2,共增收3.8億元。“秈改粳”行動增產明顯,農民普遍滿意,特別是種糧大戶參與積極性高。
1.4社會效益反響優良圍繞“秈改粳”行動,全市組織800多名農技人員劃片包干,廣泛開展服務指導,明確專人與粳稻生產大戶及合作組織進行結對幫扶。組織召開各類培訓會現場會320場次,發送手機短信13.1萬條,印發技術明白紙115.7萬份。各地廣泛宣傳優良品種、科學施肥、合理使用農藥等科學種田方法,機械化育插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關鍵技術到位率大幅提升。“秈改粳”行動提高了粳稻生產科技含量,增強了農技人員服務能力,密切了干群聯系,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2具體做法
2.1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粳稻示范推廣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農委、財政、水利、農機、糧食、氣象、科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負責全市粳稻示范推廣組織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技術指導組,辦公室設在市農委,技術指導組由市農技推廣中心、種子管理站、農科所、大壙圩農場及稻米協會等單位技術骨干組成,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負責制定粳稻示范推廣技術方案和操作規程。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合作,為秈改粳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2.2強化服務指導①加強技術引導。開展試驗示范,篩選粳稻優新品種,建立品種展示田,加大優質粳稻高產栽培技術宣傳,提高良種良法組裝運用。組織種糧大戶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進行觀摩。②開展科技入戶活動。組織技術人員,建立聯系農戶活動,進行結對幫扶指導。③組建稻米協會和專業合作社。通過經濟合作組織的橋梁作用,建立農戶、合作組織和加工企業一體化的產、加、銷紐帶。④產銷銜接。通過訂單形式,建立優質粳稻生產基地。
2.3注重資源整合涉農部門緊密配合,共同推進秈改粳示范推廣工作,把現有高標準良田建設、新增“千億斤糧”工程、“科技入戶”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標準化育秧工廠等農業項目向粳稻生產示范片建設傾斜,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綜合效益。各地各部門把“秈改粳”行動與農業部“水稻萬畝高產創建”和“省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等緊密結合,廣泛建立“秈改粳”示范片。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業科研、推廣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秈改粳”示范推廣和技術攻關,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2.4開展高產競賽為充分發揮種糧大戶秈改粳示范引領作用,市農委組織33.33 hm2以上大戶開展以“比單產水平、比技術應用、比示范帶動、比種植效益”為核心的高產競賽活動。通過廣泛宣傳、集中培訓、結對幫扶、檢查評比、組織觀摩等系列活動,顯著提升了種糧大戶生產管理水平,同時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戶科學田管。經測產,71名參賽大戶0.82萬hm2水稻平均產量9 984 kg/hm2。其中,全椒張世玉武運粳23平均產量11 931 kg/hm2;天長陳葉桃武香糯2402平均產量11 238 kg/hm2;南譙梅宏波寧粳7號平均產量10 880 kg/hm2;來安劉永兵鎮稻11平均產量10 841 kg/hm2。高產競賽活動推動“秈改粳”工作迅速普及推廣。
2.5建立運行機制在強化行政推動的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引導扶持逐步實現示范片建設“六個一”,即“選出一個帶頭人、培養一批示范戶、總結一套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建立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一支專業服務隊、引入一個龍頭企業”,實現品種優質化、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銷訂單化、服務社會化,確保稻谷優質安全、綠色環保,努力打造知名粳米品牌。全市共創建了“皖萬源”、“康海”、“花源湖”、“金同”等41個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稻米品牌,“倮倮”、“康盈”、“綠一”、“青谷”等8個綠色食品稻米獲得安徽省名牌產品稱號。
3經驗啟示
“秈改粳”行動開展以來,迅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市財政局立專項給“百萬畝秈改粳”提質提效行動予以支持。市科技局將粳稻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及配套技術集成研究列入重點科技項目。市農委將“秈改粳”行動作為農業部門重點工作,加強服務指導與督查調度,各地廣泛開展秈改粳示范片建設。市農機局加強粳稻機插秧技術集成及配套服務,加快推進粳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市水利、國土等涉農部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宣傳服務,及時將農業技術、氣象、供需等重要信息通過三農平臺發送至大戶手機。此外,合作組織、專業化服務隊伍迅猛發展,為種糧大戶提供配套服務,促進了粳稻生產迅猛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守設,祁玉良,李彩麗,等.豫南稻區“秈改粳”芻議[J].耕作與栽培,2007(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