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英明
摘 要:我國地市級電視臺雖然數量多、分布廣,但是人力、財力、物力相對貧乏,在發展新聞節目的過程中面臨巨大困境。市井化、粗俗化、碎片化、同質化的民生新聞泛濫,由于缺乏優秀的人才和資金實力,無法保證節目制作和內容的質量,加之高層級電視媒體的強勢競爭,網絡媒體的技術革命,自身體制的局限,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亟需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強化本土新聞特色,深化服務類新聞節目,打造品牌新聞節目,精化新聞節目制作是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突圍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服務類新聞節目;品牌新聞節目
中圖分類號:G21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058-03
一、地市級電視臺的概述
1983年3月底,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召開,制定了“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政策[1]。中央、省、地、縣四級辦電視的格局形成,本文主要研究地市級——即處于第三級的電視臺新聞節目發展,區別于城市電視臺、地方電視臺、都市電視臺,城市電視臺是相對于中央、省級衛視而言,以城市命名的電視臺,地方電視臺是相對于中央電視臺以下的省、地、縣級電視臺,都市電視臺是按照受眾群體分類,指政治、經濟、文化相對比較繁榮,人口稠密的大中型城市電視臺。2000年以后我國逐步從四級辦電視過渡到三級辦電視,縮減非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 GDP1000 億以下地區城市臺的市級頻道, 取消縣級辦電視頻道,使之只具備轉播臺的功能[2]。目前我國有地市級廣播臺284個、電視臺333個[3]。面對央視的高覆蓋率、省級衛視和地面頻道的地緣優勢、境外落地電視臺的強大實力,地市級電視臺雖然數量多、分布廣,但是處境堪憂。在娛樂節目和電視劇充斥熒屏奪取高收視的競爭態勢下,地市級電視臺呼喚“新聞立臺”,然而人力、財力、物力相對貧乏的地市級電視臺在發展新聞節目的過程中面臨巨大困境。
二、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問題現狀
(一)民生新聞的庸俗化
近些年地市級電視臺大力發展民生新聞,尋求個性化競爭,但結果卻是市井化、粗俗化、碎片化、同質化的民生新聞泛濫,甚至不少新聞報道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給新聞貼上一個夸張的噱頭,只是報道新聞事件的表面現象,卻沒有深入分析新聞事件背后的成因,還有些新聞節目打著民生的旗號,不惜侵犯公民的隱私權,通過曝光個人隱私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窺私欲。這樣的民生新聞在收視率上有所收獲,但是違背了新聞傳播的道德規范,造成了民生新聞節目庸俗化,降低民生新聞節目的質量,在電視媒體承擔教育大眾的基本功能方面,這樣的民生新聞對本地受眾的思想、文化、習俗有著深刻影響。
(二)“人財”的貧乏降低節目質量
很多地市級電視臺所在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不高,因此在招賢納士和財力投入方面處于劣勢地位,缺乏優秀的人才和資金實力,無法保證節目制作和內容的質量,專業而富有經驗的新聞工作團隊和成熟的技術設備支持是地市級電視臺提高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新聞節目的質量首先需要基礎技能的保證,地市級電視臺制作出來的新聞節目質量問題之一就是鏡頭語言的不達標,畫面的“平、穩、準、勻”是基本播出要求,但是很多新聞畫面搖晃不穩,播出視覺效果不佳,例如2013年6月17日的《蘇州新聞》,從導視到節目內容,很多畫面的不專業性導致節目質量不高。地市級電視臺的一些新聞調查類節目在故事敘述上明顯功力不足,蘇州電視臺《前沿930》在6月13日播出的一期節目《花季少女離家出走入歧途?》,沒有深入分析小妞離家出走的真正原因,主要采訪對象只有母親與專家,沒有訪到主人公小妞和大妞,失去了新聞的客觀性和平衡性,同時采訪專家的地點和專家出鏡的衣著非常不符合身份,給觀眾一種不信任感,這些都是細節安排的失誤。
三、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問題之因
(一)媒體困境
電視媒體層級中,地市級電視臺處于最底層,因而受到的沖擊比較大。在覆蓋范圍方面,央視和省級衛視覆蓋全國,地域傳播范圍廣泛,這是地市級電視臺無法匹及的一個現實困境。在報道力方面,央視和鳳凰衛視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新聞節目策劃報道的快速反應機制,特別是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的災難性報道中,央視進行現場直播和演播室直播,全方位實時更新消息,給觀眾傳遞最快、最新的信息。在地緣接近性方面,省級衛視的地面頻道對地市級電視臺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地面頻道報道民生新聞、惠民政策 “以小見大”,從地市新聞延伸至全省立場,宏觀分析和微觀報道的視角轉移地市級電視臺受眾的視野,根據2008年央視索福瑞提供的一份全國城市電視臺收視份額顯示,從2006年開始我國地市級電視臺的收視開始處于下降趨勢[4],這一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對地市級電視臺的生存將造成重大影響。
網絡媒體瓜分受眾,網絡媒體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傳播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并且在虛擬空間內龐大的網絡受眾群體進行多向傳播,信息的海量性和透明性,受眾的匿名性和草根性,網絡的易接觸與互動性的特點正在將觀眾剝離電視。據引力傳媒數據表明,當前我國網絡視頻的用戶已達3億,博睿傳播的研究也認為2011中國在線視頻用戶花費的時間已經超過看電視的時間[4]。網絡媒體正在侵蝕電視媒體的受眾,更不用說處于電視媒體底層的地市級電視臺,在這個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更多的新聞第一來源不再是傳統媒體,而是來源于網絡媒體背后的大眾。
(二)自身困境
體制因素是地市級電視臺發展的困境之一,地市級電視臺同時接受上級廣電部門和同級政府的領導,并且以同級政府領導為主,制播分離與雙重領導嚴格管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地市級電視臺的發展,在政策和紀律的約束下,曝光類新聞、批評性報道、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受到嚴格限制。作為電視媒體,宣傳任務與受眾中心的矛盾導致了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以領導為中心”,會議新聞和政策宣傳為主,忽略了電視本身的媒體性和受眾為中心的特點,觀眾每天面對“文山會海”必然會失去耐心,轉移視點,這樣導致了地市級電視臺“我播我的,你看你的”,忽視新聞傳播規律和技巧就會失去受眾,失去了電視新聞播出的意義。
地市級電視臺處于第三級,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平臺低于中央級和省級電視臺,因此微弱的人才吸引力使地市級電視臺面臨核心競爭力的缺失——新聞專業人才的缺失,覆蓋范圍的限制使其失去大量廣告收入,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現實使財力困乏成為制約地市級電視臺發展的基礎原因。這種內外交困的發展現狀阻礙了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視野高度和制作水平。
由于高層級電視媒體的強勢競爭,網絡媒體的技術革命,自身體制和“人財”的限制,民生新聞道路上誤入歧途的探索過程,導致地市級電視臺困境重重,面對各方的壓力和競爭態勢,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亟需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
四、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突圍之路
(一)強化本土新聞特色
電視新聞節目的本土化就是以自身地域為基礎,以本土社會經濟文化為內容,發掘地域特色,發揮地域傳播優勢。本土化、本地化的要求就是在實踐中遵循“三貼近”原則,關注本土的地緣、人緣、情緣,在新聞中突出符合本地人文歷史環境的特色,逐漸形成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新聞節目。例如浙江省臺州市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設立《您早臺州》、《正午臺州》、《晚安臺州》,不同時段播報新聞,又緊密聯系本土,保證新聞信息量和播出時間,為本地受眾及時傳播最新消息。百姓最關心的就是身邊發生的變動,因為這些變動關系到他們的生活和利益。地市級電視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緣、人緣、情緣優勢,報道本地社會現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傳播本地生活資訊,方便百姓日常生活,傳遞本地政策信息,建立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橋梁。
(二)深化服務類新聞節目
盡管央視和省級衛視在新聞領域已經獨占鰲頭,但是地市級電視臺自身的地緣優勢仍然可以爭取一席之地。根據2011年南寧市場新聞節目收視率排名[5],南寧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新聞夜班》、《南寧周刊》收視率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三,因此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立臺的宗旨下可以贏得收視,贏得觀眾。
首先,經濟新聞可以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服務類新聞節目,在新聞類節目調查中,有50.62%的受眾選擇了民生新聞,有25.67%的受眾選擇了經濟新聞[6]。在地市級電視臺“擠爆”民生新聞的現狀下,經濟新聞的重要性嶄露頭角,做好經濟新聞關鍵是把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作為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的報道重點,從生活中的“小經濟”反映全市的 “大經濟”,延伸至國家的經濟動態,從雞毛蒜皮的小事中發散理性思考,把經濟新聞做“活”,讓本地觀眾了解日常消費變化動態的同時,知曉變動原由,做好消費計劃,真正通過新聞節目為百姓服務。
其次,法制新聞在推動我國法制建設、提高公民法律素養方面功不可沒,法律是百姓履行義務和行使權利的保障,日常生活中的糾紛和矛盾的解決都離不開法律,地市級電視臺創辦符合地域特點的法制新聞節目,例如有關庭審現場、法律知識講座、以案說法等形式的節目,為本市觀眾學習法律知識提供了認知窗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示范性、導向性作用。在普法活動的內容報道上,應更多地傾向人的權利意識方面調整[7]。法制新聞對于維護社會秩序和培養公民權利意識有著重要作用,利用地緣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地市級電視臺可以通過法制新聞節目在服務觀眾的同時形成口碑節目。
農業新聞在地市級電視臺節目中有待開發,據統計,有20%的城市臺沒有開設農村欄目;在各臺開設的農村欄目中,一般每周制作一期長度平均在15分鐘左右,最長也不超過30分鐘[8]。由于地理接近性,地市級電視臺報道農業新聞有著先天優勢,農民和農村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糧食和蔬菜,我國擁有9億農民[9],這個龐大的收視群體需要專業的新聞節目,同時,地市級電視臺在制作農業新聞節目方面應該考慮到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由表及里,由小及大,準確全面地報道農民、農村和農業。
(三)打造品牌新聞節目
1.方言類新聞節目。 隨著普通話的不斷普及,方言正在漸漸消逝,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市級電視臺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語言的特色,開設方言類節目,不僅傳承了本地方言,而且語言的親近會迅速吸引觀眾,形成高收視的品牌節目,但是要避免粗俗化、市井化。例如杭州臺的《阿六頭說新聞》、蘇州電視臺的《施斌聊齋》都是當地收視率很高的品牌節目,地市級電視臺可以借鑒這些已經成功的典型,充分發揮自身語言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新聞報道上運用鮮活生動的方言傳播信息,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方言具有區域特征,不局限為本市本地觀眾可以聽懂,例如吳語方言分布在上海、蘇州、溫州等地,這些地區的方言交流基本沒有障礙,地市級電視臺可以利用這一傳播區域特征,創辦方言類新聞節目,通過區域傳播和跨媒體傳播,擴大方言類節目的受眾群體,傳遞新聞信息,傳播地方文化。
2.新聞評論節目。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的時效性已經遠不及網絡媒體的迅疾,它正從信息的提供者轉變為觀點的提供者,走向觀點媒體。地市級電視臺在發展觀點媒體的同時探求獨家和深度,才能在差異化競爭中優勝。新聞評論節目在推進社會民主和制度完善方面發揮重要功能,因此,地市級電視臺需要給予新聞評論節目一定的寬容度,允許節目發出批評的聲音,在表達上注重通俗化、大眾化和人情味,在正確地行使社會輿論監督的同時,本著“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來報道新聞[10],根據地域文化背景選擇合適的評論角度,才能為當地觀眾所接受和認可。美國許多地方電視臺重視用獨樹一幟的評論表達其編輯、編審委員會或出版者對某一事件、文章的意見或意向[11]。我國地市級電視臺可以探索發展新聞評論節目,但是評論角度選擇應有別于宏觀的高屋建瓴,追求寓莊于諧與風趣幽默的特色,通過深入淺出的通俗表達為觀眾帶來生活與思想上的啟迪。
此外,城市電視臺的心理接近性和地理接近性奠定了其輿論監督平臺的基礎,增設政務節目,推進官民互動交流,不僅能夠體現政府的公開透明,而且可以有效緩解以致消除矛盾,促進政務工作的不斷完善,最終推動整個城市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
(四)精化新聞節目制作
1.專業化的編排與制作。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需要經過精心編排,在全局觀念和受眾觀念的引導下才能贏得收視。特別是黃金時段節目編排、特定色彩、文字符號、片頭片尾、音樂、卡位等編排都是提高收視、形成品牌的重要元素。例如蘇州電視臺新聞欄目都是以藍色為主色調,新聞標題、字幕以藍色為主,臺州電視臺新聞欄目則是藍色和橙色為主色調,屏幕下方的滾動條、欄目名稱等都配合主色調,形成了本臺的標志性符號和觀眾收視習慣。在內容編排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體現時效性和專業性,例如《蘇州新聞》2013年6月15日節目報道有關高考生被國外名校錄取和中考期間天氣變化的新聞都是因時制宜,在重要事件發生期間給觀眾傳遞有用信息,真正為大眾群體服務。
地市級電視臺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態度和新聞理念是是專業化的決定因素,新聞工作平臺有大小,新聞本身沒有大小之分,只要新聞從業者有專業的新聞態度和正確的新聞理念,用細節打造成功的新聞內容,用專業表現精良的制作水平,一定會獲得觀眾的青睞,根據2011年各城市市場收視份額排名[5],常州(江蘇省)電視臺新聞頻道、湖州(浙江省)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梅州(廣東省)電視臺時政綜合頻道、蘇州(江蘇省)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荊州(湖北省)電視臺新聞頻道等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頻道收視份額均排名第一,由此可見因地制宜的專業新聞節目已經贏得了受眾群體。
2.培養專業的新聞人才。專業新聞人才的核心是節目主持人,很多節目贏得觀眾往往在于主持人的受歡迎程度。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主持人更加需要突破中規中矩的形象,在符合公眾和社會的共性要求的同時展現鮮明的個性特點,為不同的新聞節目匹配個性主持人,同時要考慮到主持人的專業素質,比如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持人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反應能力,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法制新聞節目主持人則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學知識;農業新聞節目主持人需要了解一定的農業生產知識。
正如一個成功的企業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一樣,電視臺培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技能的同時不能忽略文化氛圍的熏陶,一旦新聞團隊形成自己的獨特文化,制作的節目就會有文化感召力,從而反映整個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培養和選拔新聞人才方面,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特別是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構建地市級電視臺的軟實力。
3.聘請新聞顧問。美國電視臺新聞部門一般都會雇傭新聞顧問,電視新聞顧問分析受眾對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反應,提供趨勢性的信息,建議量身定做節目,合理進行頻道編排,選擇恰當的內容[12]。美國已經成立了許多專業的電視咨詢顧問公司,新聞顧問對電視節目的發展和收視率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市級電視臺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下,需要尋找電視新聞專家和學者,在實踐和理論上研發新的節目形式和內容,利用自身人文歷史和自然地理的優勢,編排適合自己的電視節目和表現方式。新聞顧問同時處在觀眾視角和新聞節目立場,用觀眾的角度分析節目內容,用專業的眼光分析節目制作,他們不僅能夠為電視臺解決現存問題提供一定可行的方法,還能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視野總結成功的電視臺新聞節目制作與經營的得道之處,為謀求發展的地市級電視臺提供借鑒,電視節目的成功依靠模仿與創新,無論是新聞節目還是娛樂節目,都有其贏得受眾的普遍規律,新聞節目也需要在模仿中超越,才能創造出觀眾喜愛的優秀電視新聞節目。
參考文獻:
[1] 郭鎮之.中外廣播電視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 鄭保衛,李洋,郭平.試論媒體格局變化中的電視業——關于我國電視業發展現狀的研究報告[J].東南傳播,2007(12).
[3] 彌建立,郝飛婷.堅持城市廣播電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2012中國城市廣播電視發展創新論壇綜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1).
[4] 何芝瑩.地市電視臺的生存發展策略研究[D].廣西大學,2013.
[5] 王蘭柱.中國電視收視年鑒2012[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2.
[6] 成倍,趙彥華.城市臺廣播電視節目發展戰略管窺——一次萬人調查透露出的信息[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3).
[7] 張魯閩,陳桂林.集團化:城市電視新聞的對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8] 李世成,張淑玲.論城市臺創新宣傳思路[J].現代視聽,2007(12).
[9] 吳錦才.兩會小詞典:中國有幾億網民?[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04/content_1345454.htm.
[10] 蔡曜宜.從“民生”向“公共利益”轉軌——三網融合下城市臺新聞價值的思考[J].今傳媒,2011(7).
[11] 陳虹.新聞立臺——美國地方電視臺的生存之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3).
[12] 王朋進.新聞節目——美國地方電視臺的經營核心[J].視聽界,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