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翔 熊金銀 黃璨
摘要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豐富的濕地資源為其開展濕地旅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由于近年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使邛海濕地旅游資源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從邛海濕地現有的保護措施和開發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在邛海濕地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邛海濕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性開發策略。
關鍵詞 邛海濕地;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 S18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4-12160-02
Research on Protec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 of Qionghai Lake Wetland
LIU Yuxiang, XIONG Jinyin, HUANG Can
(School of Applied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Xichang College, Xichang, Sichuan 615013)
Abstract Qionghai Lake is the second large freshlake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its abundant wetland resources provide excellent condition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However, Qionghai Lake surface huge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for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by humanit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tactics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ourism developing procedure and the existing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Qionghai Lake wetland.
Key words Qionghai Lake wetland; Tourism resourc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Tactic
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寶庫及生存環境,它能為人類提供必不可少的生產、生活水源,也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環境、蓄洪防旱等重要的環境生態作用。不僅如此,濕地以其秀麗的湖光水色、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和種類繁多的珍稀動植物資源而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1990年以后,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和國內外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逐漸開展,濕地旅游才漸漸起步。目前,我國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尚處于初始階段,對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對濕地資源的破壞已開始凸顯。近年來,由于人類對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增多,不僅導致了濕地旅游資源面積減少,濕地旅游區生態環境質量和效益也嚴重下降。
1 邛海濕地旅游資源概況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海拔1 510.3 m,面積29 km2,平均水深11 m,蓄水量近3億m3,邛海湖內有40多種魚類,沿湖植被非常豐茂。邛海—瀘山風景區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邛海湖也是天然的水上運動場所。邛海為當地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物產,因此被親切地稱為西昌的 “母親湖”。
邛海濕地公園是基于恢復濕地資源,發展旅游業而建立的公園。邛海濕地公園區域面積廣,大部分建為開放式景區,是以綜合性休閑娛樂為主要功能的濕地旅游公園,且巧妙綜合了濕地保護、科普宣教與濕地景觀3種主要功能。為了防止邛海周邊濕地被進一步破壞,目前邛海實施了濕地恢復建設工程,共規劃三大片濕地,即西北岸濕地、東北岸濕地和南岸濕地,總占地面積約1 333.3 hm2,分為“觀鳥島”、“夢里水鄉”、“煙雨鷺洲”等6期進行濕地公園的建設[1](表1)。
表1 6期濕地公園建設規劃
濕地分期面積∥hm2區域范圍旅游功能
一期觀鳥島30西岸北端 鳥類觀光為主
二期夢里水鄉173邛海北側 休閑健身旅游為主
三期煙雨鷺洲235邛海北岸 生態科普與濕地文化旅游為主
四期西波鶴影117邛海西岸 生態田園觀光為主,休閑為輔
五期夢尋花海467邛海東北岸花卉及本土特色植物展示的觀光
六期夢回田園267邛海南岸 農耕濕地為主的鄉村旅游
2 邛海濕地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
2.1 邛海濕地的生態旅游環境恢復及保護現狀
在邛海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對邛海濕地生態旅游環境的恢復與保護,主要體現在恢復水域面積和實施生態治理措施兩個方面[1]。①有效促進邛海水域面積的恢復。由于邛海生態環境保護不利和周邊旅游資源開發的不合理,導致邛海水域面積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34 km2縮小至不足27 km2。隨著邛海濕地一至四期的建成,邛海水域面積增至31 km2;待2014年10月五期、六期邛海濕地完工后,邛海水域及濕地面積將恢復到20世紀的34 km2,實現邛海濕地旅游資源生態環境的有效性修復。②在濕地恢復過程中,為更好地保護邛海濕地的水質和資源環境,實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生態治理措施[2-3]。例如,邛海西北岸的截污干管綜合治理工程,將邛海濕地周邊的生產、生活污水接入,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從根本上改善了邛海濕地的水質問題;在邛海景區周邊的環湖旅游公路上實施的防護林和沿岸綠化工程等舉措。
2.2 邛海濕地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2.2.1 邛海濕地旅游項目開發現狀。
邛海濕地公園先后規劃建設了各種各樣的濕地旅游項目,其中以野生鳥類棲息地恢復工程、鄉村文化旅游以及邛海濕地品牌的特色旅游產品推出最具代表性[4-5]。①“煙雨鷺洲”景區內恢復建設了3個鳥類棲息地,即林灌鳥類棲息地、潛水涉禽類鳥類棲息地和深水游禽類鳥類棲息地。在濕地開展觀鳥、宣教等生態旅游項目,能提高游客對野生鳥類及濕地的認識和保護意識,體現濕地的生態教育功能。②濕地的鄉村文化旅游大多數被建設為“農家樂”、漁家樂、彝族村寨等休閑場所。“夢回田園”景區將建設成為自然濕地與田園風光有機融合的生態公園,景區內保留和改造大面積農田為農業濕地,發掘地域文化特色,建設新農村社區、特色旅游小鎮、特色商業街等。③濕地景區組織開展具有邛海濕地品牌特色的旅游項目。“濕地自行車騎游”、“環湖自行車比賽”、“邛海龍舟賽”、“游船賞月”等活動都已成為邛海濕地的品牌產品。
2.2.2 邛海濕地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目前景區的各個出入口都設置有限速牌和交通安全提示;園內各種奇花異草和珍貴樹種旁都立有多語種名目牌,供游客認識了解花草樹木;路旁的木牌上刻有景區游覽圖和簡介,各個旅游咨詢處也有景區地圖和游覽攻略供游客取閱;每隔10 m就設有環保垃圾箱,并有清潔人員隨時清理路面和水邊的垃圾;每個主要路口都有執勤人員輪崗執勤,隨時為游客解決困難、維護景區治安。
3 開發與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總體而言,公眾缺乏對邛海濕地的認識度和保護意識
由于邛海濕地的宣傳力度不夠,宣傳范圍僅限于四川省境內,雖以打造國家重要濕地為目標,但在國內尚未形成社會關注并支持建設的輿論氛圍,這樣不利于邛海濕地公園的建設與長遠發展。不少旅游經營者仍對邛海濕地保護的認識不足,部分市民和游客對邛海濕地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淡薄,人為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
3.2 景區的保護管理機制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
目前,邛海濕地公園的保護管理涉及林業、農業、環保和水務等多個部門,雖由邛海瀘山景區管理局負責主要工作,但在任務及責任分派上若與各部門的協調不夠,也難免造成“大家管理,無人負責”的混亂局面,導致部門間的矛盾與摩擦[6-7]。在現實中,各部門只是依據自身的執法范圍對濕地進行保護和管理,這樣不利于邛海濕地的整體保護。
3.3 景區硬件設施不完善,游樂項目缺乏新意
隨著旅游者數量及其需求的變化,景區的硬件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隨著邛海濕地景區自駕游車輛的不斷增多,景區周邊的幾個停車場不足以滿足旅游車輛的停放,在景區周邊公路上時常出現違章停車的現象。另外,邛海濕地的游樂項目多以觀光為主,游客進入景區游覽主要是視覺的體驗,難免出現審美疲勞。只觀光游覽也難以滿足大多數追求刺激體驗的游客需求,這些游客不僅追求視覺體驗,更期待有新意參與性強的游樂項目。
3.4 邛海濕地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不夠
涼山州是以漢、彝民族為主,同時還有藏族、回族、蒙族、傈僳族等共11個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區,因此具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特色。但目前邛海濕地的民俗文化建設僅依托于周邊的彝族村寨、“農家樂”,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形式單一,游客對于民俗的體驗也主要是吃,并沒有真正地融入其中,邛海濕地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未能良好體現。
4 邛海濕地旅游保護性開發策略
邛海濕地的可持續開發是實現濕地保護與濕地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本著保護性開發的原則對邛海濕地資源進行可持續的開發,才能實現其生態旅游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根據邛海濕地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4.1 加強宣傳力度,全民共同參與濕地保護
邛海濕地的保護需要全民共同參與,因此要加強宣傳力度,讓全社會認識到邛海濕地以及邛海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首先,通過媒體或互聯網等有效途徑面向社會進行宣傳,讓社會在廣泛認識邛海濕地的同時了解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其次,在濕地景區的宣教中心以多種形式開展公眾宣傳教育活動,如科普教育紀錄片的觀賞、邛海濕地動植物標本的展覽等;最后,不僅要對景區游客和市民進行邛海濕地保護宣傳,還要對景區的管理和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素質教育,強化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只有提高公眾素質,增強他們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才是有效保護邛海濕地、促進邛海濕地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4.2 明確濕地保護的法制管理機制,加大執法力度
目前邛海濕地旅游資源的保護主要依據《涼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護條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規,若能以這些法規為基礎,結合邛海濕地旅游資源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專門針對邛海濕地保護的法律條例,并明確以邛海瀘山景區管理局作為邛海濕地保護的法制管理機構,解決各管理部門之間運行不暢的問題,將更好地促進邛海濕地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加大旅游行政執法的力度,嚴格監察和懲治景區內的違法違規現象,執法必嚴,實實在在地將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才能有效維護邛海濕地生態系統。
4.3 完善景區硬件設施,開展更多參與性強的旅游項目
進一步完善邛海濕地景區的硬件設施,合理規劃景區周邊的大型停車場,適當增加停車位,以滿足更多自駕游游客的需求。也可考慮在景區入口處為游客提供能循環利用的環保垃圾袋,在游客離開時進行回收,這樣能有效減少亂扔垃圾的現象,也提醒了游客注意環保。另外,在濕地景區內也可通過合理規劃,增加一些新穎的、游客參與性強的旅游項目。例如淺水區垂釣、劃船、沙灘排球、赤腳踩草等活動,這樣既能滿足游客追求刺激的需求,增加旅游收入,又能增加濕地景區的吸引力。
4.4 開發具有豐富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
在濕地景區內,按照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構建民俗體驗館等人文景觀。首先可以規劃以彝族文化風情為主的民俗體驗館作為試驗項目,在館內可設置展覽區和體驗區。展覽區可向游客展出彝族的服飾、漆器、宗教、歷史、書籍等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并推出價格實惠的民俗旅游紀念品供游客們選購;體驗區可采用入館變裝、開展民俗節目匯演、進行彝族生活情景演繹、現場制作和品嘗彝族風味餐等方式,為游客提供風格獨特的民族風情體驗,從而讓游客不用去到安哈鎮、普格縣等遠地的景區就能體驗到當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