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雯 毛志睿
摘要 為探尋影響居住區景觀質量的重要因素,選擇6個準則層因素和18個評價因子,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居住區景觀綜合評價模型,并根據建立的相關指標及其相互關系設計問卷展開調查,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① 準則層中因素按權重降序排列依次為:綠化景觀、水景景觀、空間場所景觀、小品景觀、照明設施和園路鋪裝。其中,綠化景觀權重占總權重的46%,表明其在居住區景觀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② 18個評價因子中,綠化景觀中的層次性權重值最大,進一步表明了綠化景觀在居住區景觀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 風景園林;居住區景觀;綜合評價模型;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S6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4-12162-03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WEI Wen, MAO Zhirui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selecting 6 factors of rule layer and 18 evaluation factor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AHP,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relevant established indexe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exes, and dat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According to the weights of rule layer factors in descending order as follows: green landscape, waterscape landscape, space sites landscape, comedy landscape, lighting facilities and road pavement, among them, the green landscape weights account for 46% of the total weight, indicated tha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② For the 18 evaluation factors, the plants hierarchy which belong to green landscape had the highest weight, further indicat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in the evalu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居住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模式,承載了人們對住所美好的愿景。居住環境不僅是現代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文明的標志之一[1]。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和居住區開發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對于居住空間及環境景觀的舒適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居住區環境不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情趣,對于提高居住區內人文質量和改善鄰里關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營造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已成為當今居住區規劃理論與實踐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目前,對于居住區景觀的研究,多側重于景觀要素的規劃設計、造園手法以及環境美學等方面的定性評價[2-3],對居住區景觀的評價常采用綠地率、綠化率等數量化指標來進行[4],這種做法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小區綠化的總體狀況,但是缺乏公眾的參與。也有些傳統的居住區環境評價是采用專家打分的方法[5],忽視了作為居住區使用主體的住戶的意見[6]。因此,構建專家和普通公眾共同參與的居住區景觀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在對居住區景觀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選擇6個準則層因素和18個評價因子,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居住區景觀綜合評價模型,并根據建立的相關指標及指標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問卷展開調查,通過對居住區76位住戶的調查訪談獲得居民對評價因子的權重評判,最后運用層次分析模型得出居民對居住區環境景觀的綜合評價,旨在明確影響居住區景觀質量的重要因素,以期為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及改造提供科學的指導。
1 綜合評價模型構建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種針對復雜問題做出決策的有效方法[7],它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多個準則及相關的若干因子,通過對定性指標模糊量化的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和總排序,從而為分析、決策事物的發展提供定量依據[8-9]。
1.1 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為全面衡量和評價居住區景觀環境,研究在征求風景園林專業相關高校教師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參照《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10],最終確定了6個評價準則和18個主要影響因子,構建的居住區環境景觀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其中,A層為目標層,即居住區景觀綜合評價;B層為準則層,包括評價的6個主要構成要素,分別為綠化景觀(B1)、園路鋪裝(B2)、空間場所(B3)、水景景觀(B4)、小品景觀(B5)和照明設施(B6);C層為指標層,包括C1-C18共計18個評價因子。
1.2 構造判斷矩陣并確定指標權向量
采用圖l所示的層次結構,就各層中的因素依次相對于與之相關的上一層因素進行兩兩比較,構造A-B、B1-(C1~C4)、B2-(C5~C7)、……B6-(C17~C18)的判斷矩陣。用aij表示第i個因素相對于第j個因素的比較結果,則A=A(aij)m×n=a11…a1n
……
am1…amn,并滿足性質:aij>0,aij=1/aji,aii=1(i,j=1,2,…,n)。判斷矩陣的值主要反映被調查者對各要素相對重要性的認識,一般采用1-9的比率標度法作為重要性程度的賦值,其標度及具體含義見表1。
圖1 居住區景觀評價模型樹
表1 判斷矩陣重要性標度及含義
標度值含義
1表示ai與aj比較,具有同等重要性
3表示ai與aj比較,ai比aj稍微重要
5表示ai與aj比較,ai比aj明顯重要
7表示ai與aj比較,ai比aj強烈重要
9表示ai與aj比較,ai比aj極端重要
2,4,6,8分別表示相鄰判斷的中值
倒數若因素ai與aj相比較得x,則aj與ai比較得1/x
2 結果與分析
2.1 評價因子排序
在AHP軟件中,根據上述方法建立的評價模型,設計調查問卷,發放給居住區的住戶填寫,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調查問卷76份。問卷中將每個問題都劃分為5,4,3,2,1共5個等級,由被調查者按照重要性不同進行打分,如判斷為“最重要”記為5分,相應地1分表示“最不重要”。通過對76份抽樣問卷的統計,得出各指標評價因子的權重和總排序(表2)。
表2 AHP法層次排序
CRB1B2B3B4B5B60.043 80.090 70.032 20.019 20.085 30.068 9
0.459 30.022 50.140 60.265 20.073 50.039 0
層次C總排序
權重W排序
C10.263 40.121 03
C20.563 80.258 91
C30.117 80.054 16
C40.055 00.025 310
C50.583 80.012 715
C60.132 80.002 718
C70.283 40.007 117
C80.290 30.018 813
C90.446 30.079 34
C100.263 40.037 09
C110.278 40.069 85
C120.498 70.149 52
C130.222 90.045 88
C140.292 90.021 512
C150.450 30.048 17
C160.256 80.017 514
C170.381 20.008 916
C180.618 80.022 011
由表2可知,目標層與準則層之間、準則層與因子層之間均具有較滿意的一致性(CR≤0.1),結果合理有效[11]。準則層中的6大類即B1~B6在影響居住區景觀環境質量方面的重要程度依次為:綠化景觀(B1)>水景景觀(B4)>空間場所景觀(B3)>小品景觀(B5)>照明景觀(B6)>園路鋪裝(B2)。其中,綠化景觀權重值最高,占總權重的46%,說明居民認為小區內的綠化景觀非常重要,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重點考慮;其次是水景景觀,占到27%,反映了居民的親水愿望,希望在居住環境中有可賞可玩的水景;照明及園路鋪裝在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的影響較小,分別占到總體的4%和2%,說明這兩項在居住區景觀質量評價體系中的地位不明顯,但也不可忽視。
從指標層即C1~C18這18個評價因子的總權重排序結果來看,綠化景觀中的“層次性”排名第1位,權重為0.258 9,水體景觀中的“形式與變化”(0.149 5)和綠化景觀中的“植物物種多樣性”(0.121 0)分列第2、3位,而園路鋪裝景觀中的“質感”排名最后,說明其在居住小區景觀總體質量中的影響比較小。從各評價因子在單一準則下的相對權重來看,在綠化景觀準則因素方面,居民更注重植物景觀的層次性,權重值占到56%,說明居民偏好植物喬灌草花結合,高低錯落的配置手法,其次為物種多樣性,權重為26%,而植物的個體美及色彩美占比較低,分別為12%和6%,表明居民認為這兩個因子在居住區綠化景觀中處于相對次要地位;在園路鋪裝準則因素方面,居民傾向于鋪裝的選材,權重占到58%,而對其質感和色彩的要求相對較低,分別為14%和28%;在空間場所準則因素方面,居民對空間的私密性要求較高(45%),其次是標識性(29%)和舒適性(26%);在水景景觀方面,居民更注重水景的形式與變化(50%),其次是其面積的大小(28%)和水生植物種植(22%);在景觀小品方面,居民認為小品的數量是最重要的,占到45%,其次是小品的造型與材質,分別占29%和26%;照明設施方面,居民普遍認為照明色彩協調更為重要,占62%,其次為照明設施的造型(38%)。
2.2 評價因子分類
根據權重計算結果,結合前人的研究[12],將C1~C18這18個評價因子劃分為重要因子(W≥0.1),次重要因子(0.01≤W≤0.1)和一般因子(W≤0.01)3種類型(圖2)。其中,屬于重要因子類的有植物的多樣性(C1)、層次性(C2)及水體的形式與變化(C12)3個因子,該類因子權重值占全部的53%;次重要因子類包括:綠化景觀中植物的個體美(C3)與色彩美(C4),園路鋪裝中的材料(C5),空間場所中的標識性(C8)、私密性(C9)及舒適性(C10),水景景觀中的面積大小(C11)、水生植物(C13),景觀小品中的體量與造型(C14)、數量(CC15)及材質(C16),照明設施中的色彩協調(C18),共計12個因子,其權重值占全部的45%;一般因子類有園路鋪裝中的色彩(C7)、質感(C6)及照明設施中的造型(C17)3個因子,僅占總權重的2%。
圖2 居住區景觀評價因子劃分
3 結論
綜上所述,在居住區景觀綜合評價體系中,準則層B因素權重從大到小依次為:綠化景觀、水景景觀、空間場所景觀、小品景觀、照明景觀、園路鋪裝。其中,綠化景觀所占比重最高,表明其在居住小區景觀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6個準則因素的重要性分明。18個因子層中指標的權重變化較大,依據權重值不同將因子進行劃分,得到植物的多樣性、層次性及水體的形式與變化3個重要因子;綠化景觀中植物的個體美與色彩美,園路鋪裝中的材料,空間場所中的標識性、私密性及舒適性,水景景觀中的面積大小、水生植物,景觀小品中的體量與造型、數量及材質,照明設施中的色彩協調等12個次重要因子及園路鋪裝中的色彩、質感及照明設置中的造型3個一般因子。該評價模型及主要影響因子的排序結果,是從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出發得出的,設計人員參照該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把握居住區景觀設計,有所側重地開展工作,避免了單純專家意見的片面性。
4 討論
居住區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區的環境可以為居民提供休閑、游憩、健身等諸多活動場所,具有生態、社會、經濟等多重功能的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及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統[13]。對居住區環境的評價,不僅能夠對小區環境的現狀情況進行衡量,發現存在的問題,還能通過評價的結果引導居住區景觀的后續建設。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并設計調查問卷,收集居民對于居住環境建設的想法,得到了相對真實、客觀的居住區景觀評價結果,這也說明了公眾參與到居住區景觀設計與評價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近年來,層次分析法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已將其成功應用于地區經濟規劃等多個方面,但在風景園林景觀質量評價方面的應用研究起步較晚[14-16]。對于園林景觀的量化評價,屬于一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多目標評價體系的一種,而層次分析法能夠巧妙地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嘗試基于AHP方法構建居住區景觀綜合評價模型,讓公眾參與到居住區景觀綜合評價中來,這是一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居民既能獲得改善自身居住環境的話語權,同時這項評價結果又能為設計人員帶來全新的設計思路和靈感,使得居住環境更加滿足小區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拉近人和環境之間的距離。
由于城市居民的個人情況不同,具體的社會角色、興趣愛好也千差萬別,其居住需求和行為必然呈現多樣性,在具體的設計中如何完善評價指標體系,深入挖掘和分析居民多樣的需求值得各界研究工作者進一步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 ? ? ? ? ? ? ? ? ? ? ? ? 2014年
參考文獻
[1] 陳永生,管欣.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37-38.
[2] 郝菲.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在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規劃師,2012,28(Z2):138-140.
[3] 劉紅,石鐵矛,白濤.生態小區評價研究綜述[J].現代園林,2008(1):47-50.
[4] 賴文輝.淺談城市小區綠化重要性及其合理設計與規劃[J].價值工程,2010(25):117.
[5] 劉紅,石鐵矛,白濤.生態小區評價研究綜述[J].現代園林,2008(1):47-50.
[6] 王建奇,包程石,光磊.住宅小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13):20-21.
[7] 章俊華.規劃設計學中的調查分析方法(12)—AHP法[J].中國園林,2003(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