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
【摘要】文章從我國支付型互聯網金融的盈利原理出發,進一步就利率市場化對我國支付型互聯網金融的影響進行了解讀,并進一步探究了利率市場化下支付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希望能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支付 互聯網金融
相較于西方國家,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則更加歷經曲折,經受著資本市場與互聯網金融崛起的兩重壓力。得益于十八大三中全會的召開,更進一步推動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互聯網金融更是成為科技發展與金融創新的產物,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一、我國支付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模式
1.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指的是擁有實力以及信譽的非銀行機構,通過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與各大銀行合作,從而與銀行的支付結算系統相連通形成的電子支付模式。從廣義上而言,第三方支付作為支付中介,為非金融機構提供一系列服務,如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等。第三方支付早已脫離傳統的互聯網支付模型,成功轉變為現今全方位涉及的支付工具。就發展途徑而言,第三方支付一般可分為獨立帶三方支付模式與在B2C、C2C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
2.P2P網絡貸款平臺。P2P網絡貸款即經由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實現資金借貸之間的匹配,一旦有借貸需求,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尋找滿足條件的人,幫助方與其他貸款方共同承擔借貸風險,同時借款人可以通過對比尋找最有價值的利率。
3.大數據金融。大數據金融通常是借由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來實現比較分析,從而為互聯網金融機構實施全面信息數據服務,進一步研究客戶交易習慣,同時對客戶的行為進行預估,最大限度的加強金融機構在營銷與風險控制上的力度。大數據金融服務平臺是建立在大量數據云集的電商企業下的金融服務,所謂大數據代表著在眾多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可以表示在眾多數據資產中實現變現功能,這就意味著大數據的信息分析與處理必須依托于云計算。
4.眾籌。眾籌一般是指大眾籌資,通過團購以及預購的方式,以廣大網民為對象進行項目資金的籌集。眾籌往往利用互聯網以及SNS的傳播特點,通過在企業或個人來呈現自身的創意得到大眾的支持,從而實現資金的籌集。眾籌平臺的運作流程一般為:資金籌集方將項目策劃提交給眾籌平臺,通過審核之后即可在平臺上發布信息,進而對項目進行推廣,最終獲得資金。一般而言,眾籌有以下幾點要求:首先是所設項目要標明籌資的目標以及時間,再者籌資只有在限定的時間內籌集到目標金額才算成功,發起人方可得到資金,如若項目籌資沒有完成,則已獲得的資金必須如數還給支持者。最后眾籌并不代表著捐款,支持者有權享有報酬,項目成功后,眾籌平臺一般會從中抽取相應的服務費。
5.信息化金融機構。信息化金融機構一般以信息技術為載體,通過對傳統的運營流程實現再造,進而完成金融機構如電子銀行、保險以及證券等的全面管理。金融信息化在金融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金融創新的重要手段。就金融行業而言,銀行信息化建設長期是業內的領頭羊,其不但擁有最科學的信息技術平臺,同時還擁有集自助、電話、手機以及網上銀行于一體的電子銀行服務體系,加上數據集中工程,讓其在金融領域遙遙領先。
6.互聯網金融門戶。互聯網金融門戶即以互聯網為基礎進行金融產品的銷售,或者為產品的銷售提供服務平臺。其關鍵點在于搜索與比價相結合的運營模式,往往通過垂直比價的手段,金融產品擺在平臺上,用戶便可自行瀏覽加以比較,進而獲得心儀的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門戶隨著不斷的優化,逐漸成為第三方理財機構。從政策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門戶不具有較大的風險,它不進行產品的直接銷售,一旦發生風險也無須承擔,另外資金也沒有經由中間平臺來流通。
(二)我國支付型互聯網金融的盈利模式
支付型互聯網金融的盈利靠的是利率傳導機制不順暢,存貸款利率不能和貨幣市場利率形成有效的傳導,從而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間。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便實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解放了多類利率管理工具的限制。盡管如此,我國在利率體制上始終受制于人民銀行的利率管制之下。實際上,我國在某種經濟條件下實行的利率調整都處于被動狀態,而且裁定的期限較長。再加上中國人民銀行往往在宏觀經濟的層面實行利率整治,大大阻礙了利率作為信號在價格上的實現資金供求的功能,導致利率無法體現資金價格以及供求關系。如此一來,使得利率工具在信貸資金的供需疏導上收到阻礙,導致利率傳導機制不順暢。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正屬于經濟轉軌階段,一系列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導致國民消費價格的預期往往受經濟形勢的影響。如若價格預期往下進行調整,這樣就算利率開始下降,由于未來投資于消費價格進一步下降再進行即期投資也無利可圖,這就導致存貸款利率不能和貨幣市場利率形成有效的傳導,在這中間便產生了大量的盈利空間,而支付型互聯網金融便抓住這一契機開始實現盈利。
(三)我國支付型互聯網金融的盈利狀況
隨著我國支付型互聯網金體系的不斷健全,支付型互聯網金融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在2012年為止我國相繼有197家非金融機構被授予支付業務許可證,成功升級成為支付機構,至2013年擁有支付業務許可證的企業甚至升到250家。在2012年底,支付市場甚至飆到10萬億元,大大的促進了支付服務市場的發展進程。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在2002年到2012年間,用戶由最先的5910萬增長到了5.64億,支付交易金額在2004到2012年間就從72億元增長到3.8億元,增長率高達118.95%,盈利在逐年增長中,實現大滿貫。
二、利率市場化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解讀
(一)利率管制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長足發展還得有賴于存款利率的非市場化。而由于利率的管制,我國在活期與定期存款的利率常常處于低水平上。在前幾年間,因為利率的管制,我國銀行利潤長期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著。而互聯網金融借由投資貨幣市場基金,享用著利率市場化下的成果。從2003年起,我國貨幣市場基金便開始高速發展,截止2013年已經達到了9000億元。這一形勢正好與美國在利率市場化未形成之前的狀況十分符合。其中的Q條例對存款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加上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導致存款利率大大下降,從而貨幣市場基金給一般的投資者建立了系列規避Q條例限制的方案,以此加大市場收益的概率,故而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得以實現質的飛躍。
盡管跟規避利率管制相類似下的市場創新,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支付手段的革新,我國互聯網金融還是較之于美國有較大的差異。美國的利率市場化下的貨幣市場基金僅僅具備投資的功能,而銀行存款不僅僅具備儲蓄還要具有支付功能,而企業以及個體在活期存款上一般具有較大的需要,這使得貨幣市場基金并未能完全實現銀行存款的功能。相較之下,我國互聯網金融則大為不同,其以互聯網企業為基礎,根據其支付平臺以及日內回轉交易,使得互聯網金融產品不僅具備儲蓄功能,還具備支付功能,用戶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消費以及轉賬服務。這正代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實現了貨幣屬性,并具備信用創造能力,如下圖,支付功能大大促進了互聯網金融在活期產品上的靈活使用。
互聯網金融的信用創造過程
(二)利率市場化對互聯網金融來的巨大沖擊
我國互聯網金融必須要建立在規范的制度之中,但目前形勢下,我國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問題上褒貶不一,對于發展與規范的問題及是否該依賴互聯網嫁接還存在較大的疑問。互聯網實質上可以充當一個渠道,當今社會,渠道為王,誰獲得越多的渠道,所發展的后勁就越大。相較于其他行業,互聯網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夠與各個行業相連接,由此互聯網金融便應運而生。但互聯網的不規范,加上互聯網相嫁接的金融沒有嚴格的制度加以管制,這就加劇了互聯網金融的危機。
如余額寶,其本身參與了理財等金融業務,理所應當接受金融監管,這不但為了為銀行理財創造平等的環境,同時也是通過完善風險防范體系以實現余額寶的資金安全。但余額寶的資產構成卻不盡如人意,它不但與貨幣市場基金嚴重脫節,絕大多數資產都屬于銀行協議存款,當銀行實現相對寬松的流動之后,協議存款利率將大幅度降低,而且如若銀行在“T+0贖回機制”的放松以及不遵守贖回但不收罰息的規定時,余額寶將面臨巨大的流動風險,這就意味著余額寶的風險控制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盡管當前余額寶還處于高收益階段中,其處于凈流入狀態,但一旦發生逆轉,流動性狀況便會造成大量的利益受損,其后果不可估量。
資本市場的發展造成的銀行脫媒現象漸趨平和,反而在銀行存款與貸款業務上造成不良的影響。尤其在利率市場化下的互聯網,更是加劇了其影響程度,同時威脅了銀行的各大業務的發展,首當其沖的便是互聯網理財產品。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之快令人咋舌,由余額寶為主的理財熱潮席卷而來。相較于銀行活期存款,互聯網金融擁有其無法媲美的功能。首先是收益較高,即使互聯網金融因利率監管使得收益率相對下降,但也大大高于活期存款利率的收益率;再者是靈活性,其可以利用手機等移動產品不分時段、地點的實現轉賬等功能。而余額寶作為支付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其功能還是屬性都應該與貨幣市場基金接軌。當然貨幣市場基金也由于余額寶實現了大規模增長,直逼1萬億元,甚至在未來發展中還會呈遞增的趨勢。我們假設按照4%的標準來表銀行活期存款與余額寶之間的利益差,同時90%的協議存款會流入銀行,這就表示著商業銀行在利息上將會多出360億到540億元,這數據意味著概念收益將會占據上一年整個銀行領域凈利潤的20%左右。就算再次流入銀行的協議存款占少數,銀行為了填充儲蓄分流必須提高負債,這將會大大提高負債成本。
三、利率市場化下支付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
(一)加強金融風險控制
互聯網金融貫穿全方位的金融體系,不論是央行,還是各大商業銀行都必須重視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中央銀行必須時刻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動態掌握在手中,互聯網金融在宏觀調控、金融服務以及貨幣政策上都有著重大的影響,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極有可能觸發系統的金融風險,因此,務必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獨立,及時查找出問題,并加以解決,進一步規避風險。商業銀行以及支付機構在進行網絡信貸平臺的建立時要擦亮眼睛,密切關注諸如網絡信貸的融資活動,嚴格監控其資金收付狀況,進一步完善風險評估體系。
(二)提升產品專業化質量
互聯網金融根據名義利率逐漸逼近實際利率。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規模中低收入者將閑散資金投入其中,享受到了真實利率下的福利,這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一般民眾對于投資的積極性。在此背景下,更應該提升產品專業化質量,提供越來越多的活期理財產品,切實忽略活期存款利率的沖擊,進一步加大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三)建立多元化服務平臺
互聯網金融為利率市場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能夠突破金融抑制,還能進一步加強市場資金的合理配置。在利率的管制下,我國資本在配置上的效率日漸衰落,金融抑制愈演愈烈,導致實際利率出現嚴重扭曲,從而無法發揮利率在資本配置上的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建立多元化服務平臺,互聯網金融一般是通過互聯網貨幣基金實現實際利率的高回報,只有建立多元化平臺,才能進一步加強融資力度。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金融往往會經過網絡渠道來促進社會資金的利用率,其特有的便利性以及較低的成本投入大大提高了資金流轉速率,同時也為銀行基于負債端的競爭提供了平臺。讓利率能夠更加及時的體現資金供求關系,從而為資金的流動提供依據。
(四)創造個性化金融服務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與惠普金融相類似,在當今互聯網金融的建設要求下,創造個性化金融服務是其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如惠普金融的發展,其終極目標是讓金融體系能夠更大范圍的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尤其一些低收入人群與弱勢企業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下無法獲得合理的金融服務,都是創造個性化服務的服務對象。
四、總結
互聯網金融為我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資渠道,大大的實現了如同民眾在理財與投資上的需求,而利率市場化更是大大的推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利率傳導機制的不順暢,存貸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之間的傳導不協調下更是為支付型互聯網提供了強大的盈利空間,為其提供了發展平臺。在當前的形勢下,市場利率化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對互聯網金融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同時也帶了較大的機遇,我們更應該抓住機遇,規避風險,將我國互聯網金融推上更高的臺階,更多的造福于人民。
參考文獻
[1]諸悅.前車之鑒.美國版余額寶PayPal的倒掉[J].大眾理財顧問,2014(1):66.
[2]酆瑞.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3(32).
[3]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年第10期.
[4]王漢君.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挑戰[J].中國金融,2013年(24).
[5]易綱.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J].金融研究,2009,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