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子玲
在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今天,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學困生,所謂學困生就是在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為了一切孩子”的理念已成為教師的共識,采用什么積極的手段轉化學困生呢?為了孩子的一切,也就意味著教師要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那么,重視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就成了教師的責任。
多肯定,少批評
學困生同樣渴望自己成為學習上的佼佼者,由于知識上的空白點,嚴重影響后面知識的學習,學困生往往有要聽聽不懂,要算不會算的思想壓力,形成了學困生厭學的心理。在每個學生身上,都存在不可估量的潛在的能力,只要拋棄錯誤的教育方法,賞識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讓他們永遠充滿自信,則無論什么樣的學生,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壯起來。教師要善于激勵,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讓他們盡其所長,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促進學生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本質中最大的需求是渴望肯定、表揚和鼓勵,可以把人由心灰意冷變為奮發向上的動力。有的學生因不完成作業、不遵守紀律、學習不理想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們的輕視,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孩子的厭學情緒,老師也會因多次的教育不見成效而失去信心。這時老師應該改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實施春風化雨式的教育:首先教師要堅信每個孩子都有優秀的一面,對每一個孩子充滿期待。同時,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才能,運用系統相關性原理,由此及彼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
就拿筆者班上一位學生來說,因為學習較差的原因,有時受到同學們的譏笑,因為紀律性不強,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玩。可后來發現他很關心集體,經常為班級體默默的做這做那。于是,筆者就發現一次表揚一次,培養他的自信,在同學中樹立他的積極形象。在紀律上,筆者不直接點明批評而采用暗示或在課后指出他的不足,慢慢的同學開始接近他,他逐漸有了自信心,認為自己可以做好。在老師的鼓勵幫助下,他的學習開始進步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多肯定,恰當的批評,使孩子缷掉了身上自卑的巨石,恢復自信心使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那么孩子的潛能就會被發揮出來,獲得盡可能的發展。
多溝通、少專制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由于生活條件優裕,嬌生慣養得較多。在對待學困生時,不能一味地說教;如果對待學生的態度粗暴,常用命令的口吻,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而不服說教。教師應當多和他們溝通,尤其要轉變“師道尊嚴”的權威觀念,用寬容的心態、平等的態度與學生成為知音好友。“與其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不如盡量多地尊重一個人。”當孩子們有失誤時,教師要用愛心去融化孩子的心靈,用對孩子的尊重換來孩子對老師的信任。從而形成一個孩子與老師密切配合,奮發進取的良好氛圍,將會取得“不令而行”的良好效果。
筆者的班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同學,他電腦打的非常好,網吧老板就告訴他,不收他的錢,只要他每天帶同學來打電腦就行。剛開始他有些怕,可經不住老板的誘惑,成天沉迷于電腦,學習一落千丈。筆者就經常找他談話,到后來他看見筆者就躲。筆者就讓他的好朋友去勸說,同時取得家長的配合,控制他的時間,就是這樣,他也要偷偷的去。當時筆者都有些灰心了。有一次,同學們進行一場籃球比賽,發現這位同學非常感興趣,這以后就讓會的同學去教他,把他往這方面引導。慢慢地,他也開始喜歡上了籃球,就不再去網吧了。學困生身上往往也存在著許多不良行為,可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循序發展的過程,孩子的變好變壞也不例外。當發現學生有不良行為時切忌急躁,要有耐心,要用父母的“舔犢之情”先疼愛孩子,動之以情,再采用得當的方法,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孩子會用豐碩的果實回報你的付出。
多鼓勵、不輕視
學困生往往更在乎老師對他的態度。教師應該給他創造一個鼓勵性的環境,給每個孩子提供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和要求。讓孩子進行自立選擇,“跳一跳、摘桃子”逐步獲取成功。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成績只要有進步,就該給予表揚。如果每次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那他經歷的將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挫折,不良的環境就會導致無效的教育。同時,教師在評論學困生回答時,可用簡短激勵性的語言,如“不要緊張,慢慢說”“沒關系,你再想一想”“你愿意更完整地說一遍嗎”“老師相信你能夠做出來”“你真行”“你真聰明”等,這些尊重、期盼性的語言,都滲透著教師濃濃的愛意,從而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困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獲取成功的強烈愿望。
一切孩子都要發展但不等于同步發展,在教育教學中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全體學生,應當根據學生思維水平、個性差異、涉及不同程度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些成功的機會,就會多一些自信的學生,自信將會成就他們終身發展。教師的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但是,愛并不意味著遷就放松,而是嚴而有愛,愛而從嚴。只要充滿愛,學生們一定會喜歡。
(作者單位: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第四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