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靜
摘 要:走在識字教學的道路上,教師迷茫過,突破過。如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基礎,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由此可見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挖掘深度;開拓寬度;增加廣度
回顧以往的識字教學,識字時只為識字,只是單一地向學生灌輸字的音、形、義,枯燥無味,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走進新課程,我們意識到:識字要與閱讀結合,讀中識字已成為當今識字教學的潮流;識字教學要分步處理生字;識字應貫穿在語文學習的各個環節中。
怎樣實施高效而有趣的識字教學?我覺得適時關注幾個“度”會助我們的識字教學一臂之力。
一、挖掘深度,讓識字別有滋味
漢字不是僵硬的符號,每一個字的創造到整個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充盈著人類的大智慧。識字教學不僅要關注生字表象的字、形、義,適度來點深層次的挖掘,而且要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滲透漢字的博大精深,用兒童的方式來解讀漢字的奧秘,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又能巧妙克服難點。曾看到一位教師這樣教學生字“巢”,學生不明白上面“三折”的意思。在學生的猜測中,教師出示古文字演變圖,學生馬上意識到“三折”原來表示三只小鳥,是雛鳥在巢中盼母歸哺的象形化表達,難點迎刃而解。其實,通過畫面與文字的演變,使學生將自己頭腦中的資源與眼前所見的畫面產生聯系,漢字的形與義清晰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化繁為簡,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激發了識字興趣。
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偶爾有針對性地展示圖畫,溯源古文字,挖掘一點深度,讓漢字增加一層朦紗,體現一絲神秘感,這樣的識字充滿內涵,別有一番滋味,更會讓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充實化、簡單化。
二、開拓寬度,讓識字富有張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知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二年級《猴子種果樹》一課中,隨文學習生字“澆”后,師導:“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澆?”學生提到把“曉”的日字旁換成三點水,一石激起千層浪,不一會兒“澆、曉、繞、燒、饒”幾個形聲字被列舉在了黑板上。教學并沒有戛然而止,教師因勢利導:“這幾個兄弟真難區分,我要編個歌謠來記住它們。有水是‘澆,澆水。”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舉手:“有絞絲是繞,圍繞;有火是燒,燒飯……”我們贊嘆學生的回答之精妙,更感嘆教師的設計之絕妙。教師巧妙地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在識字的基礎上授之以法再次創新,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材料,引導學生活學活用,使學生在生動的語言中學會運用所識的生字,自主創新地進行了區別。
顯而易見,識字過程不能局限于所學的生字,它需要適當的寬度,進行發散的教學。寬度能引起學生的聯想,擴大學生的識字量,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已知與新知進行碰撞,激起異樣的火花,新授與復習雙管齊下,從而產生較強的沖擊力,加深記憶。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度”,找準教學的切入點,適當地點撥,引導學生換換偏旁、辨辨同音字、找找近義詞、說說同類詞等,拓寬教學思路,開闊識字之門,只有這樣才能扎實識字基礎,讓識字變得張力四射。
三、增加廣度,讓識字含有情趣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學生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的氛圍,充分調動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課堂才能達到情趣高效的境界。
二年級《云房子》的第二課時教學中,學習到“你到我的房子里來作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時,教師巧設情境,把學生帶到文本所描繪的玩耍的情境中進行體驗學習。師問:“小鳥,你們飛得這么著急干什么去呀?”生:“我去作客,我去玩耍。”……“今天我們來玩識字游戲吧。”教師立刻出示“耍”認讀,學生爭先恐后地讀后,接著又出示字卡“要”,比較“耍”和“要”,強化書寫了“耍”。這一過程,學生在有趣的語言環境中,在玩耍的游戲中學習了“耍”,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整個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積極主動地在情境中識字,在情境中游戲,興趣盎然。
又如,教學《猴子種果樹》一課中的“拔”這個字時,教師妙用了學生熟知的一首兒歌解決了難題:小白兔,拔蘿卜,伸出手,拔不動,好朋友,來幫助,流點汗,拔掉了。學生唱得興趣盎然,學得興致勃勃,在游戲中記憶了字音、字形、字義。如此走進心田的教學才是記憶深刻的。
識字教學需要多元化的識字方法與形式,這就是識字的“廣度”。多樣化的手段,使學生置身于情趣的識字環境,不斷更新識字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愉悅的心理去體驗。我想,有情有趣的過程才會產生高效的識字。
在識字教學的研究中,我們不斷探索著。但我們知道,扎實、有趣的識字才是有效的,開拓、創新的課堂才會更出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上興中心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