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君
“有感情地朗讀”是閱讀教學需要達成的重要教學目標,也是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近幾年觀摩了不少教學,很多教師只是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學生往往根本不知道怎樣有感情地讀,導致了有感情地朗讀只不過是教師口中的一句話罷了,教師沒有實質性的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能力便無從提高。那么,在教學中如何進行指導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指導。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掃清障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對每一個學段“閱讀”的目標中都提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想把一篇課文讀好,首先應該過好字詞關。如果說一篇課文學生連讀都讀不通順,又何來有感情閱讀?對于一篇課文,讓學生在初讀時應該讓學生讀好每一個字,讀通每一句話。對于生字,一定要能夠讀準字音。對于較長難度的句子,要指導學生讀通讀順。這樣才能為有感情地朗讀打好基礎。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西湖》一課時,課文中出現的生字比較多。我就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找出文中不認識的字詞和讀不通的句子。然后,指導學生先讀準每一個生字的音,再基本讀通每一句話。做完這些工作,也就為有感情朗讀課文掃清了障礙。在后來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時,由于學生能夠把課文讀通讀順了,所以也就比較容易讀出感情。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情者,文之經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一種情感的真實流露。我們閱讀課文,也就是與文本對話的一個過程,其實也就是與作者思想感情交流的一個過程。要想讀出感情,首先應該弄明白文章的感情基調。所以,在學生初讀課文,掃清障礙之后,就應該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初步把握課文感情基調。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九冊《黃鶴樓送別》時,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包詩”課文。教師運用符合情境的背景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創設情境,通過教師的精心引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文本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聽著教師優美的語言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充滿個性的朗讀也是一種美的享受。把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融入文章,學生也能在詩意中動情誦讀,理解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把準課文感情基調,為學生讀出感情鋪平了道路。
三、品讀課文,巧妙引導,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有的課文比較淺顯易懂,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生活經驗的遷移,就能把學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經驗轉移到課文的朗讀指導上來。在《學會查“無字詞典”》的教學中,我就采用了這種朗讀指導方法。文中有一句“‘我知道,就是強烈的太陽光像火一樣熱。聰聰像背書似的說。”這句話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我認為應該讀出聰聰驕傲、平淡的語氣。如果在指導朗讀的時候,我們只要求學生讀出驕傲、平淡的語氣,學生可能會一頭霧水,聽不明白、讀不到位。如果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指導,學生就會很容易讀出這句話的語氣。在朗讀之前,我問學生,你們平時背書時是什么語氣?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于是,有位學生站起來,用平時早讀背書的那種近似唱歌的語調背了一段。我順勢引導:聰聰說這句話的語氣和你們是一樣的,應該怎么讀。這時孩子們水到渠成地就用平時背書時那種毫無表情的極其平淡的語氣讀出了這句話。
一些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如教學《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正確停頓;二是要讀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就文體來說,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如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筆調活潑的《桂林山水》,就必須采取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從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情感。要朗讀《激光》這樣的說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為《激光》是用具體數據來說明激光的特點與作用。如果還照《桂林山水》那樣的節奏、語調、語勢、情感來讀就欠妥。這種文體的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層次清楚。從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發展思維和語言,就達到目的了。
總之,有感情地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教師應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從“初讀—通讀—品讀”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讓無聲的文字變為一句句動聽的話語、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讓學生感受朗讀的無窮魅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樂素河鎮中心小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