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奮
摘 要: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比較注重用詩歌一樣的語言去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加深學生的思想深度,但是往往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最簡單有效手段——即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求教師必須結合生活實際,教給學生如何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方法以及培養學生熟練運用的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語文來源于生活,要為生活服務。試想:如果將語文課堂教學作生活化處理,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引用生活中的事實,就能還語文以本來面目——即所謂的原生態,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得老師提出的問題深入淺出,學生在理解問題時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用生活中的事例來感悟語文的魅力。
關鍵詞:生活實際;還原生活場景;教學生活化
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通俗地說就是在語文課上,在講解課文的過程當中,要做到自覺地同社會生活相聯系。筆者認為在信息高度發達,學生思想復雜多變的今天,這里的社會生活不單單只是生活實際,還應該包括學生的思想實際,多談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不但能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且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為了驗證想法是否具有可行性,于是在七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做了如下幾個嘗試(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七年級語文課本上下冊為例):
一、聯系生活實際
例一:
七年級語文課本上冊《紫藤蘿瀑布》的最后一段是這樣寫的“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段話是全文的總結,表明了作者已從焦慮和悲痛的心情當中解脫出來,并且振作精神,決定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以后的生活。如何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層含義,而不是所謂的“填鴨式”教學。從表面上看,只是說“我”以很快的速度離開了,但是為什么走得快了呢?似乎要深入下去較有難度,往往在這個時候,課堂氣氛就會顯得非常沉悶,學生雖苦思冥想,但仍無收獲。
面對這一情況,也曾一度陷入僵局,在這時,一個看似比較“搞笑”的問題就拋給了學生:“文中的“我”加快了腳步,可能是“我”意識到上班快要遲到了吧?”
隨即教室里哄堂大笑,學生紛紛議論,都說加快腳步之前加了“不覺”二字,說明這是一個無意識的行為,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頓時沉悶的課堂氣氛一掃而空,學生的思考熱情也隨之被喚醒。當然,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的目的有兩個:第一,緩解尷尬的課堂氣氛;第二,將學生從漫無邊際的思維中帶出來,引導他們進行思考。顯然,兩個目的都已達到。
于是,聯系生活實際,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當你心情極度郁悶時,突然來到了一個開滿鮮花,到處充滿著花香的花園當中時,你的心情會有怎樣的變化?由于這個問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大都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歷,于是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心情將變得平靜,會將郁悶之事拋之腦后。抓住這一契機,我加以追問:“那么作者面對盛開的紫藤蘿,被包裹在這淡紫色的芳香中,作者對生活的看法或人生態度是否會有什么變化呢?”經過這一番情境的創設,理解句子的深層意思也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例二:
七年級語文課本《風箏》中當“我”發現小兄弟瞞著我,在堆積雜物的小屋偷做風箏時,有如下一段情節: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當學生讀到這些內容時,不禁會很好奇地發問:“作為哥哥的我,為什么要將小兄弟的風箏抓斷踏扁?哥哥不是應該保護弟弟嗎?為什么要傷弟弟的心?”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類似的學生的提問。為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于是在這里穿插講解了魯迅的家庭背景和他小時候的生活,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我”是家中的長子,而且父親已經去世,那么“我”便是家中的當家人,是家長,要代替父親,行使管教小兄弟的權利。接著,理論聯系實際,“我”就好比是你們的父母,小兄弟就好比是家里的孩子——你們,當你們不學習而跑出去玩,被你們的父母發現時,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學生們紛紛說肯定要被父母責罰,或說要被沒收玩耍的玩具……非常明確,剛才的難題早已迎刃而解,無需再多言了。
所以,筆者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文章所出現的較難理解的生活情景我們應當理論聯系實際,加以引申、拓展,尋找生活中相類似的,但是相對又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生活片段來加以對照、理解,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而且學生也更容易體會到當中的情感和思想。
二、還原生活場景
顧名思義,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書本當中出現的生活場景,還原到現實的課堂當中來,讓個別學生進行“現場表演”,讓大多數同學收看“現場直播”。
七年級語文課本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當中有一段關于雪地捕鳥的描寫,反應了孩子天真可愛的一面。但是如果只是粗略地朗讀幾遍的話,很難讀出文本中所包含的童真童趣。于是筆者便讓學生先自由朗讀數遍,同時在大腦中想象整個過程,勾畫所用的動詞,然后到講臺邊進行現場表演,要求是邊敘述、邊表演,而所需要的一切工具就地取材。(比如:用粉筆來充當支撐用的棒子,用碗來充當大竹篩,用橡皮筋來充當系棒子的繩子等)先是一個女生上臺,雖然敘述得比較精彩,但是動手能力不強,手和嘴的搭配不夠和諧,未免有些遺憾。接著便是一名男生,借鑒了前一位同學的經驗,不但敘述得精彩,手上的動作也是配合得非常一致,將書本當中的捕鳥場景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了講臺之上,表演的同學興致高漲,非常賣力;觀看的同學興高采烈,掌聲更是一陣高過一陣,雖然教師沒有要求學生背誦這段內容,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生活場景早已牢牢地印在了所有在座同學的腦海里,而文字中所包含的童真童趣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表演者和觀看者的動作和神情之中。
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在適當的時候,將文字所描繪的場景進行還原,不但有利于學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更有利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將語文運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綜上所述,要做到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其實并不困難,只要老師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有意識地用生活的方式去教授語文,讓學生學會用生活的方式去學習語文,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使語文課堂教學呈現生活的韻味,那么我們的學生必將會對語文更感興趣,學得也更輕松而愉快。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中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