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夏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在聽、說、讀、寫交際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驗、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動”就是鼓勵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強調身體各個部位參與運動或活動,這點對于生性好動的小學生來說特別重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動”,可對教學起提示作用,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效率。
關鍵詞:英語教學;多媒體手段;利用實物
一、讓小學英語教學在不斷創新的新理念中使課堂“動”起來
單一古板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只能讓課堂變得枯燥無味。21世紀的英語教學課堂應該是快節奏的,靈活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而不是“啞巴”英語。教師上課節奏快,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思維與速度。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大多數不超過20分鐘,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學方法呆板、節奏慢,就會出現學生做小動作或小聲講話等不良習慣。為了避免這一點,教師應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用學生能夠接受的節奏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比如,在進行顏色單詞教學時,可以用一個兒歌形式來教學黑狗、黃狗是朋友,黑狗畫個紅太陽,紅色、紅色red,red,red,red.黃狗畫片綠草地,綠色、綠色green,green,green,green.讓學生既快又牢地記住單詞及意思,教學效果會大大地提高。
二、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下使課堂“動”起來
在實踐中,我逐步建立了一種以學生為本的開放式英語教學模式,堅持師生平等的原則,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開放性教學應緊跟時代的腳步,具有時代的氣息,并淡化應試的情結。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活動,讓學生在經歷語言的“習得”與“輸出”的實踐過程中欣賞語言美、感受語言美、表現語言美和創造語言美,讓學生成為學習英語的主人,讓英語課真正地“動”起來,讓英語課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利用實物,引發興趣
實物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會特別的感興趣。例如,在學習“A School Bag”一課時,我帶了一個裝滿學習用具的書包進了教室,通過“Whats the missing?”“Who can guess?”等小游戲認識學習文具的單詞。接著請學生介紹自己書包中的學習文具。學生爭著給大家介紹,課堂一下子活躍了。
2.利用圖畫,誘導興趣
根據實際情況,有些實物不能帶進教室,有些我們生活中很少接觸。而英語課本的彩色插圖生動、有趣,教學掛圖、照片、賀卡等都可誘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還可自帶收集的圖片或繪制的一些圖畫。如:在教學“tiger”和“panda”這兩個單詞時,我們可以把動物不完全展示給我們學生,先出現動物的某一部位,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象的動物,通過幾輪的猜測,引出這兩個動物的全部圖案后,再板書生詞開始新授。這樣造成學生渴望的心理狀態,使教學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首先在課堂上盡量使用英語教學,可以由慢速的多次重復到稍快的一遍而過,由短句再逐步加深。例如,Listen to the tape. 逐步說成:Listen to the tape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其次,在課堂中穿插學生進行自編日常會話的情景表演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說的膽量,提高學生的會話能力。最后,老師多參與學生的表演,作為他們的一個“同學”,與他們共同成長。拉進師生的關系,讓孩子們愛上你。
三、讓多媒體手段在高效利用中使課堂“動”起來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英語,興趣第一。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學。同時,現代英語教學提倡在生活中真實運用英語,而利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一改過去那種呆板、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大膽開口說英語。比如,在3 A Animals這一單元時,通過運用課件給學生提供一個虛擬的動物世界,每個動物都有圖片、單詞、聲音三個類型,無規則的設置在電腦上,讓每個學生自己選擇一個卡通形象的角色進入這個動物世界遨游,認識dog,panda, monkey,tiger,elephant, cat,cow等動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自由點擊動物的三種類型來打招呼,在圖文并茂、聲形具備的多媒體電腦的幫助下進行學習,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完全被畫面情境吸引,而直觀美麗的動畫、純正的英語發音把他們帶入了寬松、愉悅、和諧的氣氛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新的知識。
當代教師就應當能自如、恰當地運用教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把教學內容更好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因為教學內容的吸引而興奮起來,這就要求我們要讓英語課堂真正的“動”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英語教學才更具科學性,才能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培養出更多符合21世紀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壇丘小學)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