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作為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基礎課程,為培養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本課程在高職院校的開設情況表明,該課程僅以理論法律條文的講解為主、沒有足夠的將培養高素質、良好會計職業道德修養的會計人員為重點、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從而阻礙了該課程的開設與發展,針對這一現狀,本文深入探索本課程的開設困境并提出有效開設本課程的途徑。
【關鍵詞】
多元化價值觀;教學目標;辦學模式
絕大多數高職院校追求培養技能強、手持多種資格證書的辦學方針,往往忽略了培養未來會計專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法律知識及職業道德素養。
1 影響《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在高職院校開設的主要因素
1.1多元化價值觀因素
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學生接觸新鮮事物、新觀念及不良社會風氣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學生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不同于以往大學生循規蹈矩。高職院校學生個性張揚、看待事物有自己的獨特視角;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他們自身也有弱點:較為依賴高新科技產品、對新事物、觀念是非的分析判斷能力欠缺,對學習的興趣喪失,學習方法不得當,確切的說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沒有培養成自身獨立學習能力。
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大量外部信息的不斷輻射和無意識的接收,同時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過程,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觀不斷多元化,高職院校在培養正確的會計職業道德觀念的會計專業人才難度增加。
1.2教學方法、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因素
在教學方法方面:《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講授多為理論灌輸式講授方法,盡管在個別知識點中穿插些案例幫助學生分析、理解相關知識點,但仍然對學生來說是枯燥晦澀難懂,更談不上,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與學生互動討論交流;教師在講授時只是一味的講解法律條款,未能幫助學生梳理、建立起一個清晰地知識框架。可見,陳舊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合本課程在高職院校。
在教學計劃安排方面:縱觀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中與其他會計專業必修課程有相對重疊的地方,比如:《基礎會計》中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會計檔案等內容;《經濟法》中的票據法內容;《稅法》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內容。
高職院校一般在第二學期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在本課程開設之前僅有《基礎會計》這門課程開設完畢,這就導致本課程在講解時對學生來說晦澀難懂,教師無法利用課堂有限時間與實際工作相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并有效處理工作中出現的違規問題;在高職院校課程前期課程與后續課程的安排沒有有效地安排導致有限資源的浪費。
在教學目標方面: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學目標多是將資源、精力集中于培養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突出“工學結合“的辦學特點,但往往忽略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培養。雖然在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中有所提及,但是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針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建設、培養少之甚少。導致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是高職院校學生并不能突出其特點“實際動手能力強”但卻體現出學生自身素質差、職業素養低的評價。這往往是在教學方法、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方面沒有考慮到《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自身特點和側重點,也是導致本課程開設的又一大障礙因素。
1.3辦學模式的制約因素
高職院校絕大多數以“工學結合”辦學方式培養人才,即提倡“2+1 工學結合”辦學理念——學生在學校的前兩學年是學習理論知識和相關會計技能,最后一學年進入企業單位工作,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撰寫實習報告、畢業論文后畢業。
在校學習的兩年時間,并未全線貫穿對學生會計職業道德的培養,在校外實習后反饋信息僅是學生對實習單位的專業實習情況 ,而不能全程跟蹤學生在會計從業過程中出現的不符合會計人員的行為及思想,也不能及時幫助學生修正不良行為和端正不良思想。
在第十六屆世界會計師大會上,國內外眾多的會計專家均認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會計職業的根本問題,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能力正常發揮的保障。在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時不應僅僅依靠在某個學期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草草結束,而應將培養具有較高會計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為標準,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精髓貫穿始終,達到辦學目標。
2 開展《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有效途徑分析
2.1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受大量外部信息的不斷輻射和無意識的接收及紛繁復雜社會風氣的影響,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多元化現象,需要針對這一現狀需要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板正不良思想觀念,才有利于在此基礎上幫助會計專業學生建立、培養正確的會計職業道德觀念和修養。
2.2選用適合高職學生的教材、課后復習資料
本作者所在學校以前選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教材,大多是由會計從業資格命題組編寫,這類教材根據其考試大綱,針對準備考取會計從業資格的人員而編寫,并未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編寫。
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思維活躍、接受外部事物的能力很強,但他們在學習新知識時,沒有培養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選用教材時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這一特點,選擇知識結構框架清晰、相關法律法規講解透徹、并能結合實際案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并配合相應的練習冊進行復習,達到本課程理論知識的教學目標。
2.3改變教學方法
對于這門課程的傳授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師的照本宣科理論教學方式而應采取多樣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本課程的過程中,首先,在相關章節中展示實際會計工作中出現的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規的實例,以生動形象方式的展示給學生,學生的接受情況會更加理想;其次,教師還應該在此過程中,選取實際會計工作中的一些違法相關法律法規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違法法律法規的嚴重性;再次,教師還應把在學生的會計實訓課程中出現的不符合法律法規的一些操作當面指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相應知識點!由于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時,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教師還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開展知識競賽這樣的活動,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對于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辦學方式,學校應該結合聯合辦學企業對在企業實習學生實習反饋情況,針對會計職業道德素養較低的學生進行引導、幫助此類學生端正并完善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提高專業知識,從而能幫助他們成為合格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
2.4高職院校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建立信用評價體系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不僅僅要求學生懂得法律法規、而且要求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擁有高素質的職業道德。在本課程的開設更為核心和更為艱巨的任務是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具有較高的會計職業道德素養。
在講授相關法律條款的基礎上,還需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修養,不僅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還需學校開展符合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一系列工作及活動,比如:在學生中間開展誠實守信大討論、誠信與愛國影像資料的觀看、建立學生的守信評估體系、優秀大學生的評比及學生所在實習單位的實習情況反饋的信息體系的建立等一系列培養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大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修養的開展工作。
綜上所述,僅通過單一的理論教學開展本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唯有通過多種培養方式,才能有效保證《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有效開展,并為社會輸送高技能、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曾向紅.汪燕芳.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新思考[J].財會月刊. 2011,3下
[2]林偉.《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方法探討[J].內肛科技.2011,2
【作者簡介】
范雪飛,女,漢,1978年8月,遼寧省鐵嶺市,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助教,學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