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
《賣木雕的少年》講述了作者吳晴到非洲旅行時發生的令人感動而難忘的事?!拔摇睂赖哪镜裣蠖諓鄄会屖郑峙滦欣畛?,不能購買。賣木雕的少年不想“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專門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
全文構思巧妙,敘述詳略得當,語言樸實。非洲不僅有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還有一位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之情的賣木雕的少年。
文章的敘述調理清晰。挑選木雕,放棄木雕,贈送木雕。當“我”無可奈何,只能放棄木雕時,讀者覺得事情似乎應該結束了。然而,文章又峰回路轉,敘述了贈送木雕的感人一幕。那么“放棄木雕”和“贈送木雕”是如何連接的呢?靠的是在文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句子——“您是中國人吧?”可以這樣說:沒有這句話,就沒有這篇文章。
作者詳細寫了自己與黑人少年兩次見面。
一、無意相遇
第一次見面是再平常不過的見面。一個是賣木雕的商人,一位是買木雕的顧客。作者緊緊圍繞兩人身份,展開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黑人少年希望賣出木雕的內心活動,和“我”非常喜愛小象墩卻又不能買的遺憾心情。
“您是中國人吧?”得到證實后,“我”的身份在他心里悄然發生了變化?!拔摇辈辉偈侵粚λ南蠖諓鄄会屖值摹邦櫩汀?,“我”還是他們的“朋友”,因為“我”是“中國人”。當“我”遺憾地離開黑人少年的攤位時,他一定在想怎樣才能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他的國家。正是由于黑人少年有這個想法,“我”和他才有第二次見面。
二、有意相見
第二次見面是黑人少年專門來到“我”住的賓館送小象墩。當然黑人少年的心理變化,“我”并不知道。所以當“我”在賓館見到他拿著小象墩時,只是感到意外和驚喜,于是迫不及待地掏錢。黑人少年卻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我”恍然大悟。原來中國人民曾給非洲許多援助,黑人少年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感激之情。
此時他在“我”心里也不再是“商人”,而是“朋友”了。精美的小象墩,是一件充滿中非情誼,沉甸甸的禮物?!拔摇备袆訕O了,不僅是為黑人少年贈送木雕的行為,更是為中非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
賣木雕的少年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國際理解和友好”。教學時,抓住“您是中國人吧?”這個關鍵句子,對于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定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作者單位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