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摘 要:寫人類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寫為主,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及細節的描寫,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年級中寫人類的文章是非常多的,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類課文,掌握寫人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并且感悟人物形象,形成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質。這是每個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最基本特點的體現。
關鍵詞:正確定位;感悟形象;寫作特色
備課時,就要抓好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文本的解讀。文本解讀的關鍵,在于發現文本的核心教育價值。鄭桂華老師說過:“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看,應該將語文學習之本——課文所隱含的語文核心價值凸現出來,重點訓練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表達力,從關注文本內容轉到重視文本形式上來,讓學生達到理解文本內容與文本表達的統一。”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也深深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努力在文本解讀上下工夫。下面筆者就高年級《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的解讀來談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正確定位教學目標
一堂成功的課,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目標定位正確,這堂課就可以說成功了一半。我們在解讀寫人類文本時,首先要確定的是課堂教學目標。
《天游峰的掃路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感悟人生。該文是一篇敘事寫人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根據文本特點,我把教學重點設定為: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感受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把教學難點設定為:揣摩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表達效果,學習外貌、語言、動作等寫作方法。有了正確的目標定位,才能把不同課文的文本特色表現出來。
二、緊扣特色感悟形象
大凡寫人的文章,總是離不開寫事的。文章作者總是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來展現人物形象。但是,不同的文章,作者描寫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對老人外貌和語言的描寫。其中,外貌共有兩處,分別在文章的第三、第八自然段。教學時,我做了如下處理:
出示第一處外貌描寫,先讓自己輕聲讀一讀這段話,透過這些文字,你看到了怎樣的一位老人?然后讓學生思考這一處外貌側重哪個角度來觀察描寫老人?引導注意句子中“一套”“一雙”這兩個詞,明白抓住老人的穿著或衣著來寫的。
出示第二處外貌描寫后,先感受第二處外貌描寫,老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接著引導學生關注這一處外貌又是側重哪個角度來觀察描寫呢?抓住句中“臉”“面色”“眉毛”“眼睛”等詞,讓學生明白這是抓住老人的神態來描寫的。
從老人的外貌,學生也就感受到了老人的勤勞、樸素等特點。
三、寫作特色學以致用
葉圣陶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如何達到“不教”的效果,我個人覺得,就是要通過課文的教學,讓學生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和寫作的方法。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學法指導”和“寫法指導”。
《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中的兩處外貌描寫,引導抓住“精瘦、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關鍵詞語,感悟老人的形象。然后教給學生一個學習方法:抓住關鍵詞,來感悟人物的形象,這是寫人類的文章品讀的最好方法。
圍繞這兩處外貌描寫,設疑:這兩段話都是描寫了老人的外貌,作者為什么要分成兩段,還要分別放在第三、第八自然段呢?引導學生認識從“循聲”一詞,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先寫聲音,再寫人,這叫“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樣的寫法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從“細細打量”一詞,可以看出作者通過交流,跟老人認識了。從而讓學生意識到:不同的外貌描寫,讓我們看出作者對老人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也包含了作者對老人情感的變化。這又是對學生寫作方法的指導。
課中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也是一個習作指導的范例。在描寫天游峰時,天游峰高、險的句子是正面描寫,游客的表現是側面描寫;而從人物一頭來說,老人的外貌、語言等是正面描寫,天游峰的高、險及游客的表現則變成了側面描寫。
如果每一篇課文,我們都能根據文本特色,教給學生一個學習方法和習作方法。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將得到飛速發展。
“得言、得意又得法”,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追求,也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奮斗的目標。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從解讀文本開始吧!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心小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