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企業為主體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中央開始強化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并大力推進協同創新。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的模式主要有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和模仿創新。這是由涉農企業技術儲備和經營實力決定的,中小微型農業企業更傾向于模仿創新,大型領軍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力。為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完善和能力條件建設,政府要強化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和地位、從資金、稅收、人才等方面培育科技領先型骨干農業企業、支持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企業間或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
關鍵詞: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模式;發展對策
一、 引言
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大科技驅動力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指出,“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隨著企業自身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國家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的加大,近年來,我國涉農企業尤其是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科技研發動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這一背景下,農業部按照中央有關文件要求,出臺了《農業部關于促進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意見》,以加快引導企業開展農業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結合中央有關文件精神,本文在對樣本農業企業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歸納了農業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的主要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運行機理,進而提出了促進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和政策建議。
二、 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模式
在經營和技術創新過程中,農業企業及有關各方依托自身優勢,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了組織靈活、協作有力、內容豐富的科技創新模式。根據科技創新的主要來源由企業自主實施,還是借助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或模仿領軍企業的技術成果,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模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 自主創新模式。自主創新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形成較強的技術壁壘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穩固企業的市場領先地位,是一種典型的技術領先發展戰略。但是,這種模式需要大筆科研資金投入并承擔很高的創新風險,因此,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技術儲備豐富、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才是自主創新的主力。對一般涉農企業而言,雖然通過自主創新攻克技術難題,能夠明顯提高競爭優勢,加快企業的產業化發展,但是科技創新成果具有很強的社會外部性,且自主創新周期長、風險高、收益難以保證,企業實施自主創新的激勵不足。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涉農企業自主創新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1)由于企業的某項技術創新具有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企業在政府資金支持下,開展自主創新活動。一般來說,這類自主創新會以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星火計劃、國家火炬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等和農業部的各種科技創新項目開展。例如,山東金正大公司的“控釋肥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樹脂包膜控釋肥料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緩控釋肥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范”等研究課題先后被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獲得自主創新支持資金逾千萬元。目前,該公司擁有發明專利15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并先后負責起草緩控釋肥料行業標準3項,國家標準3項,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創新型企業。依托強大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能力,金正大公司的產品暢銷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02.5億元。
(2)政府科研機構為了將某項有重要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創新成果產業化,采取以技術入股的形式,成立股份制科技企業,進而依托自有專家技術不斷深化產品創新。在這種模式中,科研院所與自然人共同出資組建股份制農業科技企業,科研院所以資金和技術成果折價人股,成為企業的股東,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并主要負責技術開發、科技示范等工作。由浙江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于1998年牽頭成立的浙江中慈生態肥料有限公司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中慈公司研發和生產的各種新型有機無機生態肥料,已經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及寧波市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其中“中慈”牌有機肥已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有機認證。目前,公司生產的生態肥料,已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區,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此外,湖南農科院全資成立的“隆平高科”也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2. 協同創新模式。由于我國的農業企業發展時間較短,經營資金、技術儲備甚至創新意識都比較欠缺,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等聯合起來協同創新是當前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形式。按照企業與科研機構或其他企業合作的緊密程度,從松散到緊密,協同創新可以具體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1)創建技術中心或研究所,企業出資引進專家和技術。這種模式一般是處于快速成長期的涉農企業,為了加快新品研發、增強市場競爭力,出資成立技術中心或企業研究所,引進科研院所或高校的專家協助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如下轄7個生產企業的山東龍豐集團公司,為了提高方便面、面粉、豆粉、餅干、調味品等產品的技術含量,專門成立了技術中心和新產品開發部,重點依靠科技強化新產品研發和生產,不僅與中國糧食科研所、山東農業大學等十余個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還以聘請國外頂級專家技術指導的形式,掌握國際前沿技術。憑借龐大的技術實力,公司近年來先后研制出降糖營養粉、紫薯粉、胚芽粉和純天然復合型面制品改良劑等新產品,市場占有率同行業中排名第3,產品銷往二十多個省市區。生產豬腸衣和肝素鈉的四川海天實業公司,為了更好地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專家合作,在2008年成立了技術中心。該技術中心在2010年被評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公司通過與四川大學、復旦大學、江南大學、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每年在研項目數達到8個以上。截至2013年8月,該公司已累計開發新產品技術和工藝16項,獲得國家專利7項,這些成果不僅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還為企業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
(2)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企業多環節研發和采納新農業技術。這種模式的產生,一般是涉農企業為了提高產品檔次、獲得產業鏈附加值而對各個環節進行的技術創新和采用。企業作為整個產業鏈條的核心,不僅大力自主創新,還代表上下游農戶或企業篩選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有關科技創新成果,并將選定的成果進行產業化推廣,是一種融“農科教、產學研”于一體的協同創新方式。國家首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的湖北福娃集團有限公司,不僅成立了研究所,開展“稻米深加工增值轉化關鍵技術研究”,還與武漢大學天源生物工程公司、湖北省農機推廣總站合作,以“公司+農戶”的形式推廣高檔優質中秈新品種“鄂中5號”。這些創新有效提高了稻米的轉化率和中秈新品種的產業化推廣,分別榮獲了2010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以生產銷售腐植酸肥料、飼料為主的內蒙古永業集團,也采取了與湖北福娃集團相似的產業鏈協同創新模式。集團成立了永業科學研究院,積極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尋求適用的新型農業技術,并通過公司的產品銷售渠道和自有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3)組建技術聯盟或公司,企業間創新資源和成果共享。所謂組建技術聯盟或公司,是指農業企業與其他農業企業或科院院所、高校等聯合起來,共同投入資金、技術人才和前期研究積累,成立技術聯盟或組建技術公司,共擔創新風險、共享研究成果和有關收益的技術創新行為。受制于發展規模、經營資金和技術人才,整體來看,我國農業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不強,成立技術中心或研究所,投入成本較高。組建技術聯盟或合作公司,不僅可以讓一些企業以更低成本獲取適用技術,在較短時間內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狀況,還可以充分發揮不同企業的優勢,整合技術資源,有效改變科技創新資源在不同企業間的重復配置。2012年7月份,在農業部有關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北京德農種業公司、北京屯玉種業科技公司等8家種子企業成立了“中玉科企聯合種業技術公司”,并聯合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創建了“8+1”科企合作模式,實現了種業創新環節科研單位與種子企業、基礎研究以及商業化育種上下游間的實質合作,同類種子企業由競爭關系變為合作關系,由松散合作向緊密合作轉變。通過“8+1”模式中種質創新、生物育種、品種測試等3個平臺的構建,共篩選出30份抗病、耐密植、抗倒伏的玉米種質資源,構建了瑞德—鄭58系列、黃蓋系列和Mo17系列三大玉米基礎群體,測試篩選出15個綜合表現好的新品種,大大加速了我國玉米新品種選育,在種質資源篩選與創制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3. 模仿創新模式。與自主創新、協同創新的風險較高、投資周期較長不同,模仿創新的技術風險較小,需要企業投入的研發資金也相對較少,可以在短時間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對一些涉農企業尤其是中小微涉農企業采用新工藝、生產新產品有重要意義。采取模仿戰略的涉農企業,通過分析領軍涉農企業的最新成果來獲取技術信息,并努力進行本地化改良,加快新產品投放,其科技創新的重點是模仿行業內領軍企業的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但是,模仿創新具有明顯的被動性,而且在創新和產業化時會遇到很多技術障礙。對涉農企業的調查結果表明,一些新成立的中小型涉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又難以支付不菲的協同創新費用,進行模仿型科技創新成為它們的首選。四川廣元市壯牛農牧科技公司是模仿型科技創新的典型代表。該公司負責設備引進和產品生產的楊總,原來是新希望集團的設備部經理,2010年連同其他幾個中層管理人員一起離開了新希望,合伙創辦了壯牛農牧科技公司,生產畝豬和豬仔飼料。目前該公司的新品研發生產,主要是借助從新希望集團轉移過來的人才和技術儲備,對新希望等領軍企業的飼料配方進行本地化嘗試性改良。依托模仿創新,壯牛農民科技公司實現了快速成長。據估計,公司2013年生產豬飼料可達2萬噸,實現產值九千多萬元,迅速成為當地知名的飼料生產供應商。當前,該公司正在籌劃成立技術中心,與農業院校聯合研發新配方飼料。有學者研究發現,模仿創新型企業比協同創新型企業的技術效率低10個百分點。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初創期通過技術模仿戰略獲得成功后,大部分有經營實力的涉農企業都走上了協同創新或自主創新的路子,如上文提到的壯牛農牧科技公司。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和模仿創新是涉農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不同模式,但在創新實踐中,企業一般不會拘泥于某一種創新形式,而是根據企業需要同時選擇多種方式。
三、 促進涉農企業科技創新的機制和對策
1. 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提高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以農業企業為創新主體,提高其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能夠加快推進應用型農業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有助于全面解決農業科研和企業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應用。為了提升涉農企業在農業技術研發中的地位和能力,政府需要從財政投入、資金安排和外部服務方面進行支持和引導。首先,要在財政預算內安排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鼓勵和支持有能力的涉農企業設立科研項目進行農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推廣研究;加大對骨干龍頭農業企業參與或主持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星火計劃等要向有資格的大型農業企業傾斜。其次,嘗試以政府購買的方式推動農業企業組建技術聯盟或科技股份公司,加快技術擴散;激發中小微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逐步引導其從模仿創新向協同創新、自主創新轉變,提高其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最后,設立中小微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專項培育資金,組織專家為農業企業尤其是小微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咨詢診斷和制定創新方案;改變農業技術創新多部門條塊分割管理的局面,加快構建多部門聯動的知識傳播、技術轉移和人才交流平臺,開放共享農業科技資源,推動形成農業科技的社會化、大創新局面。
2. 培育科技領先型骨干涉農企業,完善資金、稅收、人才等優惠政策。農業企業開展科技創新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和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支持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及產業化推廣,進一步提高其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水平,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金融、稅收、人才政策。在資金方面,要盡快改變目前農業科技創新主要依靠企業自籌和國家計劃貸款的局面;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等社會資金以貼息、投資或無償資助等方式,重點支持大型農業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嘗試設立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讓風險投資在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稅收方面,要完善企業稅收減免和研發費用扣除,以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激勵農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增值稅進項扣除試點,全面解決“高征低扣”的問題,實現農產品深加工和初加工相同的銷項稅稅率,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在人才方面,要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在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間雙向兼職和流動,引導農業類大專院校畢業生到農業企業就業;要加大國內外優秀技術人才引進力度,考慮把私營涉農企業和參公單位同樣列為人才引進的扶持對象,在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優惠,協助農業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 支持涉農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探索產業鏈一體化扶持措施。成果轉化是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根本動力。市場接受程度和最終的經營效益是涉農企業在研發新配方、采取新工藝、生產新產品時首要考慮因素。為了解決企業科技創新的后顧之憂,政府應該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政府可以從產業鏈扶持和產業化應用的角度,支持農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技術服務,充分發揮農業企業在技術多元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鼓勵農業企業與公益性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合作,培訓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服務;鼓勵農業企業與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結成產業鏈創新利益共同體,發揮農業企業在統防統治、機械化生產方面的主導作用;鼓勵領軍農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與當地中小微農業企業建立產業鏈聯盟,在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技術創新方面密切合作,多種形式促進科技創新成果擴散和轉化。
4. 推動企業間或企業與科研院所間的協同創新,創新企企、科企合作模式。產學研協同創新和企業間合作創新是涉農企業科技創新的有效形式。目前有很多涉農企業在技術方面比較依賴科研院所、高校甚至其他企業,加快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緊密合作機制有助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一方面,可以依托骨干農業企業,聯合科研院所與農業院校,支持有條件的大型農業企業建設高水的技術中心、研究所,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推動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支持有一定基礎和條件的涉農企業,建立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推廣中心,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另一方面,可以在“資源整合、信息共享、聯合攻關”的協同創新理念下,加快完善“農科教、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引導和支持大型骨干農業企業與優勢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創新團隊培養、基地共建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推動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之間開展緊密的技術創新合作,嘗試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科技合作企業。
參考文獻:
1. 沈迎春.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組織選擇與政策分析.科技與經濟,2006,(2).
2. 劉同山,張云華.推動涉農企業走協同創新之路.中國國情國力,2013,(6).
3. 陳念紅,曹暕.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分析——基于虛擬組織模式的探討.安徽農業科學,2010,(17).
4. 陳志興,樓洪興.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創新模式與激勵機制的研究.科技通報,2006,(4).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項目號:14XNH080)。
作者簡介:劉同山,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