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玲
摘 要:教材是新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和知識載體,是高中生物教學的藍本,從對近年浙江理綜生物試卷的分析來看,題目大多直接或者間接來自教材,而高三學生又容易陷進“題海”而不能自拔,因此,高三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教材是能否成功備考的關鍵。
關鍵詞:學科設計;教材;理性閱讀
美國著名學者諾·波特指出:“談到讀書,首先應該明確目的。對讀書目的認識得越清楚,讀書的信心就越堅定持久。”現行浙科版生物學教科書在這幾年的使用中褒貶不一,教材內容相對難
讀,很多重要的生物學信息隱藏在圖、表或者曲線中,需要花精力細讀,必要時要圖文結合,才能體會到其教材內容編排的科學性。如果沒有教師的教學指導,學生對教科書的常規閱讀是低效的,
從而嚴重影響學生閱讀教科書的興趣。從對近年浙江理綜生物試卷的分析來看,題目大多直接或者間接來自教材,所以,設法讓學生讀好讀懂教材,是提高高三教學的有效手段。
一、緊抓學科設計思路,把握課程體系
高三復習不同于高二新授課,學生對具體的知識點已經有了全面了解,但是缺少對生物課程體系的整體把握,造成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缺少學科目的,于是閱讀生物教材就更覺得目標茫然,這就需要生物教師在高三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學科設計的思路,對高中生物教材有一個全局的把握。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由課程標準取代了教學大綱,根據課程標準,現行的高中生物教材的必修模塊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每個模塊有它自身的設計主線:《分子與細胞》設計主線就是細胞,細胞的組成、細胞的結構,細胞的重要代謝反應和細胞的生命歷程;《遺傳與進化》模塊的主線是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延續”要靠遺傳的力量,而“發展”還要依靠變異和選擇。《穩態與環境》的主線就是生命系統的穩態,有植物個體穩態的維持,動物個體穩態的維持和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穩態的維持。讓學生知道了課程體系和每個模塊的設計思路,讓學生意識到每個章節都是整個學科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明確閱讀目的,從而形成學生閱讀生物教材的一個內驅力。
二、讀思結合,理性閱讀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教學中發現,高三學生學習生物存在“學而不思”的現象,學生經常憑興趣閱讀,經常對重要的信息視而不見。而讀生物教材不是讀小說,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閱讀,讀思結合。用各類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把握閱讀重點,比如復習光合作用時可設計一下問題:“光合作用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是怎樣的?不同階段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以此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使閱讀有針對性,進入狀態且不易走神;或者引導學生依據高考考試說明,分析本節課要達到什么要求,掌握哪些知識點,過程中勤于動筆,能畫出示意圖時最好邊讀邊畫,如減數分裂前期I,一個著絲粒上連接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一對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一個四分體,四分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可能出現交叉互換等概念很抽象,是重點又是學生的易錯點,通過畫圖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對有趣的生物學過程、優美的文句、新奇的知識可以畫圖摘錄或縮寫,從而使閱讀變成一個有準備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做到“讀活書”“活讀書”“書讀活”。
三、有效讀圖,信息提取
圖表豐富是生物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高考中喜歡采用的形式。圖表更能深刻、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質。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當我們把思緒變成圖像,把情感變成影視,把靈感變成網頁時,我們實際上就進入了一個讀圖的時代。讀圖的過程其實就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最終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但由于圖和圖群往往是作為一個整體呈現出來的,具有概括性強等特點,也造成了不少學生讀圖的困難和學習上的障礙。指導學生閱讀圖和圖群,是養成圖文對照的閱讀能力,充分發揮圖文互補、圖文互促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和直覺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反映生物形態結構、生理過程、生物科學實驗過程。例如證明核酸是遺傳物質的三大經典實驗:噬菌體侵染實驗、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煙草花葉病毒感染與重建實驗,教材上均有圖來配文字說明,而且圖更能直觀地呈現實驗的設計思想和動態的實驗過程。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看圖回憶所學的知識,看圖說話,說不下去的時候再翻看文字部分,既能提高學生的讀圖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科學研究過程的理解記憶。
四、知識整合,歸納比較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可讀性較弱,尤其是高三,沒有知識的新鮮感,學生就會越發覺得教材內容的知識點分散,條理性不強,給歸納知識體系帶來一定的負擔,所以要指導學生閱讀時學會整理、歸納,可將復習資料上系統歸納點剪下粘貼在教科書上,最好有自己的標注和理解;可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圖或者思維導圖有效歸納整理,學生構建好必須給以審批或者指導,確保框架的科學性;或者在生物課堂上建立新的教學情景,指導學生跨章節甚至跨模塊閱讀。例如可以利用引進人類生活史這個名詞,把有絲分裂(受精卵分裂)、細胞分化(個體的發育)和減數分裂(成年個體產生生殖細胞)有關的知識全都整合到一起,形成學生整體的觀點。歸納整理學習內容不僅有利于掌握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從知識之間的廣泛聯系中找到新的規律,悟出新的道理來。因此,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自己掌握的知識系統化。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教材閱讀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教材的作用是教師不能完全替代的。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而不是教師講解來理解知識,可以鍛煉學生閱讀并獲取信息的能力。高三生物教學中,應杜絕用“題海”練習代替教材閱讀做法或想法,“題海”是無邊的,學生考前如不能掙脫“題海”,勢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礙,因為總有做不對做不完的題,學生帶著這種緊張心理走進考場,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在做題的過程一定要落實到教材的知識點,擺脫“題海”的束縛去認真閱讀教材,既能起到強化基礎知識、查漏補缺的作用,又能調整考前心態。
參考文獻:
[1]李燕飛.高中生物教材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6).
[2]余建英.淺談高中生物教材的閱讀方法[J].新一代,2011(7).
(作者單位 浙江省嘉興市秀州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