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悅群
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培根說過:“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那么在工作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我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從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入手
現在小學生的業余時間,除了完成學校作業以外,有很多時間都是沉迷在電腦、電視之中。而這些往往都是暴力和懸幻的滋生地。把學生從電腦、電視機前拉出來,讓他們在書中尋找的樂趣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這部分時間,逐漸培養學生的讀書樂趣。
首先我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監督孩子,規定孩子接觸電腦以及電視的時間,督促學生每天利用一定的時間讀書,并且讓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一些有益的書籍,讓孩子有書讀。
其次,適當減少學生書寫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從書寫作業中解脫出來,給學生布置閱讀作業,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布置讀一些帶有注音的童話故事書,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等,不僅可以鞏固他們的識字量,而且豐富了知識的積累。中年級學生可以布置一些科普及歷史故事的書,如:《十萬個為什么》《伊索寓言》開闊學生的視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世界名篇和名著,如:《愛的教育》《水孩子》等,讓學生從中受到文學的熏陶,提高文學素養。這樣大大增加了孩子翻開書本的機會,正所謂“開卷有益”。
二、結合語文學習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首先,結合有關名人讀書的課文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愛讀書的典型事例,讓學生接受愛讀書的教育。如:學習《竊讀記》時讓學生從林海音每天到書店偷偷看書,體會她對讀書的渴望與熱愛。在潛意識中讓學生學習他們愛讀書的品質。
其次,教學時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口、腦,邊讀邊思考。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通過以讀代講,讓學生自己理解文章的內涵,體會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堂教學是典范,課下要從典范延伸下去。在學習完一篇文章后要讓學生找出有關的書籍讀,如:學習了《丑小鴨》后布置學生讀《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教《寓言二則》時推薦《寓言故事》,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推薦《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并利用賞析名家名篇,使學生領略語言的無窮魅力,久而久之,學生愛讀書、多讀書的良好習慣就會逐漸養成。
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閱讀習慣
清朝孫洙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每每遨游在書海中,漸漸汲取營養。用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會使學生的生活更豐富、更多彩,會讓學生變得更聰明。
首先,在班級中開展以“讀一本好書,受益終身”為題目的系列活動。在班級中掀起讀書的熱潮。
其次,在班級學生中逐漸興起讀書熱的時機,舉辦了一次次的讀書演講比賽,事先不安排誰來演講,讓所有的學生都做準備寫演講稿,一股積極向上的讀書風氣悄然興起。每次演講比賽,都邀請家長參加。這無形之中,帶動了好多后進的同學,學生都希望在家長面前受到老師的表揚,舉辦了幾期后,往往都是多少個學生,就來多少個家長。掌聲、笑聲在校園久久回蕩。我還邀請了一些資深的老教師和部分家長,做比賽評委。購置了一些書籍作為獎品發給表現突出的同學,這增強孩子的興趣和榮譽感,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四、培養學生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宋代詩人曾鞏在《送豐稷》中有句千古名句:“讀書一見若經誦,下筆千言能立成。”我每周安排兩節課,以課程安排的形式固定下來,用于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指導學生讀寫結合。學生每讀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感悟,讀完圖書后要寫讀后感,感受可多可少,也可以摘抄文中的美詞佳句,也可以是相關資料。學生寫完后先不加以批改,讓同學們互相批改,之后交家長批閱,最后教師再批改,并找時間給大家讀。然后把每個學生的讀書筆記、演講稿、作文都裝訂起來。這樣更加深了學生的體會,更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學生們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觀,基本杜絕了無處下筆的狀態。使學生養成了讀書必動筆的良好習慣。
通過多年的努力,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被動讀書到主動找書看,從片面理解到全面感知。學生們已經深深愛上了讀書,讀書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也將是他們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宗舜小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