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紅 韓學軍
摘 要:在學校擔任實驗課的教學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就必須加強實驗課的教學。主要是把演示實驗與學生的動手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學到家。
關鍵詞:創造條件;“教”與“動手”;教具
一、創造條件,備好實驗教具儀器等物品
我校是一所重視實驗教學的學校。起初,儀器、教具很不齊全。為此,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建議學校根據實驗設備缺損情況,盡最大努力購置了一批萬用示教板、多用電子實驗盒、高性能萬用表、晶體管測試儀,教學用電視機,學生電源等;二是自購、自制儀器、教具。這兩門課中的電原理圖十分繁多,在黑板上畫不但浪費時間,不方便,且不易保留。我和學生一起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動手用彩筆精心繪制電路圖,不但好看實用,而且節省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
二、“教”與“動手”巧妙結合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我充分利用教具、儀器,積極創設情趣氣氛,多做演示實驗。在做演示實驗時,不斷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做完演示后,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輪流上臺演示,若有條件,當堂分組實驗,使每一個學生都親自動手實踐操作,把知識學牢。例如,在講“用萬用表判斷二極管的極性、好壞”以及“三極管的類型、電極極性、性能好壞的判斷”時,我先按步驟做完演示,效果明顯。但為了加深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便當堂分組實驗,三人一組,每組發一塊萬用表、若干二極管(或三極管),其中有好的,有壞的,有PNP型的,也有NPN型的。他們都很有興趣地認真做完了實驗,收到了理想效果。對出現的不正確結論,先讓同學們一起思考錯在哪里?如何糾正?然后再統一答案。在講收音機的變頻、中放、檢波、低放以及功放等各級的電路結構和工作原理時,我先根據電路圖(自繪的掛圖)講清楚它們的構成元件的名稱、作用及工作原理,后用自制的示教極(用實際元器件組裝)邊啟發邊演示。
總之,這種教學方法,幾乎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的講解、演示與學生的動腦、動手有機地結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所教的這門課,一般人都認為難度較大,但我的學生反映,并不怎么難理解,學著都很有勁,還躍躍欲試,這就為以后的實踐學習打下了基礎。
(作者單位 山東省安丘市金冢子鎮金冢子中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