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康
摘 要:新課改下的教學,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到位,每節課力爭實現課時三維目標,造成課堂上“虛假造作脫離數學本質”“背景材料干擾教學內容”“選用材料遠離學生經驗,材料太長造成喧賓奪主”“注重吸引忽視育人功能”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一現象導致學生學習效果難以保證,導致班級的兩極分化嚴重,這應該引起教師、學生、家長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素質教育
目前網絡上流行著一種網絡代寫作業業務,這種業務是收費的,它面對的對象是在校學生。寒暑假這種業務尤其泛濫,它的毒害性大家可想而知,電視上也做過專門報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部分人有機可乘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①教師布置的作業量太多;②學生對作業不感興趣;③作業難度大,學生無法獨立完成。學生為了完成任務應付老師就誕生了這個“行業”。我對市縣、鄉鎮等十幾個學校學生的數學期末質量檢測成績做了調查分析,小學生期末檢測數學成績一般都是及格分以上大部分學生能達到九十多分,均分八九十分,而經過初中三年學習學生的數學期末檢測成績分化嚴重,優秀的學生成績接近滿分,不理想的同學成績低的十多分、二十多分。靜心細想,學習成績差的這部分學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覺得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教師方面
夯實基礎是數學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題,只有堅實基礎上的發展才能有數學教育的創新。城鄉教師素質差別很大,農村教師年齡老齡化嚴重,部分教師有責任心無方法現狀一時不易改變造成了教師隊伍的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平時的教學強調的是多多的重復訓練、題海戰術,學生成了做題的機器,學習只是生硬的模仿訓練,導致學生無興趣,對自己學習不自信。教師在授課時注重教學方法方面太多,而對于學生的學法指導缺乏,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沒有很好地養成。由于部分教師對于素質教育理解不夠深入,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對知識與技能目標放松了,應該培養學生其他方面的素質,而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要求的忽視,過于強調過程和方法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造成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基本技能不熟練。在每堂課都要面面俱到的思潮影響下,學生掌握的知識泛而不精,導致了班級中的部分學生數學學習成績下滑嚴重,教師的實際應用意識不強,急功近利的思想左右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局限于形式,導致這部分同學對學習毫無興趣。時間久了,做不完的題、搞不懂的題太多,學生只能應付。
二、學生方面
中小學生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基本技能不熟練,口算、心算、筆算能力差,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六年大部分鄉鎮學校的學生是在重復中、死記硬背中學得知識的。到了初中,隨著學科增多、難度的增大,學生沒有像小學那么多的自由學習時間了,靠重復、死記硬背已經不適用了。“沒有基礎就沒有創新。”學生如何才算打好了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的精華,能夠舉一反三,能夠對知識進行適當的遷移,才算理解掌握了基礎知識。我們根據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理論,利用溫故知新、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時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這樣時間久了就能夠逐步把學習成績提上來了。
三、教材方面
在新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四基”,在原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經驗”,這是“雙基”的發展和創新,它既是多維數學教育目標的要求,也是發展學生數學素質的基本要求。與此相對應,課程標準在原有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上,增添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兩能”拓展到了“四能”,這也是一個關鍵性的變化。課標的提出也正好是前階段教師在教學時,忽視了后面的“兩基和兩能”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的親身體驗與對知識的內化。然而有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重視后面“兩基和兩能”教學而忽視了前面的“兩基和兩能”教學。在課時三維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每節課都必須有的目標,而后面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有的教師由于對課時教學目標的課程標準理解不準,認為每節課必須都有這三維目標,導致為了突出每項目標設計了一些無效的教學內容與環節,影響了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再者,現人教版數學教材的編寫采取的是螺旋上升的教材體系,低年級對知識模糊認識,高年級深入學習。由于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不當使學生對于教材的把握不利于形成系統性,覺得知識比較凌亂,低年級由于模糊認識,學生養成了不深入研究的學習態度,等到高年級學習用到低年級學到的知識時前面學到的內容都早忘光了,還需要重新回顧。如果教師不注意回顧低年級學到的知識,學生學習起來就像在空中樓閣一樣,虛無縹緲毫無印象、不知如何應對。
總之,對“網絡代寫作業”這一社會現象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學校中這部分容易被忽視的群體也應該引起學校、家長、老師等教科研部門的高度關注。
(作者單位 山東省陽信縣洋湖鄉中心學校)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