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利
近日,我有幸聆聽了中華教育研究會專家、學生德行教育專家于洋老師的精彩講座——“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感觸頗深。家庭教育,應該教給孩子什么?
講座中有兩個案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一:為了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少兒大庭廣眾之下竟毫無人性地毆打母親。在一個商場門前的廣場上,年僅七歲的兒子因為母親不給他買玩具。先打了母親幾個耳光,而后又使勁拉扯母親的頭發……
案例二:給錢遲了,逆子慘無人性捅母九刀。講的是一位孩子從小就被家長溺愛,在家從未干過家務活,事事都由父母代辦。出國留學后,從未打過一天工,更未擔憂過自己的生活費用。一次因母親延誤打錢而不遠萬里乘飛機回來,在機場連捅母親九刀,刀刀致命……
這兩個案例,令人寒心,引人深思。
也許有人會說,教育孩子那是學校的事,家長又不是老師,用不著來瞎操心。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據一項社會調查表明,影響孩子教育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占了51%,學校教育占35%,社會教育占14%。可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占舉足輕重的作用。既然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么為人父母的我們,究竟應該教給孩子什么呢?
眾所周知,教育包涵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身體喂養”,另一方面是“精神喂養”。家長在管好孩子的一日三餐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孩子精神方面的喂養。就“精神喂養”,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教孩子知詩書,懂禮儀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流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國學美文。這些美文,不僅言辭優美,而且富含許多生活的哲理。從小讓孩子讀讀“四書五經”《弟子規》《大學》《中庸》《老子》《論語》等經典作品,孩子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懂得了為人處事的道理,懂得了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為國爭光……知道了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知法守法的、自食其力的人,他們就不會不聽家長、老師教導,更不會像案例中所說的打殺父母了。
二、教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
理想被人們稱為航海中的燈塔,黑夜中的啟明星。沒有理想的人生是空洞的、蒼白無力的。在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后,應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孔子十五歲而致于學,周恩來總理十二歲就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抱負。正是因為他們有了遠大的理想,才有了奮斗的動力,才會為之去努力,孜孜不倦。作為家長,我們更應當在孩子平時的生活中以偉人為榜樣,正確引導他們,培養孩子的志向和目標,為孩子的終生幸福打好基礎。
三、教給孩子自我生存的能力
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知識學習的同時,還應強調孩子的素質教育,也就是說孩子生存能力方面的培養。當今社會,我們的孩子一個個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凡事都有家長代替。為了他們的學業,家長不惜一切代價讓他們進各種補習班、輔導班,以此來提高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更為重要的東西——生存能力的培養。如: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健康身心的營造等。
四、教給孩子“微笑”和“感恩”
愛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微笑是這源泉擴展成渠水后最閃光的漣漪。教孩子微笑面對生活,面對一切成功、得失、挫折。這樣,我們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堅強、勇敢。
讓孩子學會感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要感恩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感恩給予我們知識的老師,感恩于幫助、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感恩傷害過我們的人……感恩可以消除內心所有積怨,也可以滌蕩一切塵埃。“愛人者,人恒愛之。”如果我們的孩子對每個人都不忘感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會更加和諧、更加美麗。
總之,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喜好成就什么樣的人生。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賦予他們正確的精神食糧,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城關鎮五渠小學)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