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成 李忠友 黨鴻鈞
【摘要】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要求,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如今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已成為推動新型城鎮化順勢而為的首選路基。但藏區保障性住房建設尚未取得銀行信貸支持,金融機構不愿涉足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近80%的城鎮務工農戶將涉農貸款挪用于住房,縣城棚戶房、租賃屋逐年增加。本文結合藏區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在分析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住房建設 保障性住房建設 金融支持 藏區
一、天祝藏區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是全國第一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處群山起伏、溝谷縱橫,高隆處奇峰崢嶸、低緩處地勢坦蕩。全縣農村人口16.6萬,占總人口的76.6%。近年來,藏區以工業園區和生態旅游為依托,著力打造商貿帶動型、工礦依托型、旅游服務型和農畜產品加工型等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城鎮化建設,山溝谷地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轉移城鎮。截止2013年底,藏區已落實廉租住房保障范圍的低收入困難家庭6684戶入住、共2.01萬人,占農村轉移入城鎮總人數的39.6%,有效地解決了“打工族”人均住房面積低于13㎡的住房困難,對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擴大消費和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住房保障制度落實到位。二是廉租住房建設推進受資金短缺困擾。三是依靠中央和省上列項扶持,抓保障性住房建設。四是尚未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資平臺,向銀行和企業融資困難重重。
二、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不足的因素分析
(一)金融支持城鎮化住房建設體系不健全,金融機構信貸營銷動力不足
在現行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框架內,國家在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投入方面的政策不連續,缺乏明晰穩固的籌資安排制度,加之、尚未完善的擔保、保險機制及配套的激勵獎勵措施,使得金融機構對保障性住房信貸投入動力不足。
(二)城鎮化住房建設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制度創新滯后
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金融機構不了解政府對城鎮化建設的規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信貸制度創新相對滯后,在客戶甄別、資金定價等方面尚未建立住房開發貸款的制度,現行的貸款管理要求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尚未對接。
(三)項目企業難以滿足信貸管理條件,土地使用權抵押擔保無章可依
受保障性住房推進進度要求和財政實力薄弱的影響,部分保障房建設項目企業存在“四證”不全和自有資金比例不達標等問題,不符合銀行信貸投放規定,若以保障性住房受益對象作為承貸主體,又與銀行風險防控有悖,且建設用地使用權為劃撥,無法作為抵押擔保。
(四)保障性住房項目回報率低,金融機構介入積極性受挫
由于保障性住房資金成本高、回報低、時間長、風險大,形成銀行不愿涉足的最主要原因。其一、銷售類保障性住房自我平衡、保本微利,信貸資金回收慢;租賃類保障性住房財政補貼投入、低廉的租金不能支付利息,還本更是難上加難。其二、銀行信貸資源日趨緊張,房地產開發貸款審批權上收,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自主經營能力受到限制,且申報積極性不足。
三、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城鎮化目標宣傳效能,提升三個“1億人”的認知度
一要以“中央兩個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和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為機遇,創新保障性住房建設信貸機制,餞行銀行責任,推動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二要促使金融機構明確銀行信貸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能夠助力社會民生改善、平抑過高房價、促進社會和諧,更是銀行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責無旁貸。三要督促金融機構認識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巨大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主動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設,擴大業務發展空間,探索符合藏區實際的保障性住房融資新形式、新方法,切實提高對保障性住房融資的服務水平。
(二)創建政府引資平臺,激勵信貸及多方資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設
一是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辦法,通過土地優惠、稅收減免,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設,減輕政府資金壓力,使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運作保持持續性。二是借鑒其他市縣利用住房公積金試點的成功經驗,將部分住房公積金閑置資金補充用于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實現低成本融資,以彌補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的不足。三是通過財政貼息、專項獎勵、稅收減免等手段,鼓勵金融機構和社會投資主體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提高非公共投資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積極性。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配套政策,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投資
一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使保障性住房主體、責任、實施方式、標準等問題有章可循,明確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財政擔保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或者成立專門機構為保障性住房項目融資提供擔保,分散信貸資金風險。二是制定信貸資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風險防范及處置配套政策。
(四)建立保障性住房信貸風險防范機制,展現金融支持效能
一要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企業信用擔保基金,由政府財政和企業法人共同籌資,實行擔保金比例授信制度,規避銀行信貸風險,提高風險管理效率。二要實行建設企業聯系制度和銀行“進企業、促營銷”金融服務制度。授信銀行要深入企業調研,了解和掌握企業發展狀況、房屋銷售和資信運用等情況,定期分析信貸需求特點,推進貸款產品開發和制度創新,加強貸款業務檢查和指導,完善信用記錄檔案和信用評級制度,發揮金融在配置保障性住房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三要創建“社區征信工作站”工作機制,助力住房公積金等貸款管理。由縣政府主導,政府部門、縣人行、司法機關和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的“社區征信站”工作機制,依托政府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動力,充分發揮社區干部貼近居民,熟知情況、信息準確等優勢,建立與貸款行信息溝通機制,助力住房貼息貸款和住房公積金貸款等開發的新種類貸款善后管理,規避銀行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劉芹.對保障性住房建設融資安排制度頂層設計的問題研究[J].金融縱橫,2011(8).
[2]侯崴.保障性住房建設與金融支持調查[J].武漢金融,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