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加強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對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出發,對當前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初步提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土地資源 可持續利用 對策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們維持生產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質資料。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科學、不合理之處,嚴重影響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容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指在有效滿足當代人對土資源合理利用的同時,又不對子孫后代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構成威脅的科學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土地生產能力的持續性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在維持現有利用水平的基礎上,對土地資源的物質投入不斷加大,一方面保證了土地利用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有力促進了單位面積的土地資源生產的物質數量的增加。
(二)經濟效益的持續性
土地的利用者通過對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能在利用過程中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與報酬,實現土地的資源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
(三)生態環境的持續性
人們在開發利用、再利用土地資源的過程中,不能以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也不能構成對土地資源破壞的潛在因素,要實現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二者的相得益彰。
(四)利用形式上的持續性
為保障和促進國民經濟社會持續均衡發展的需要,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類別上要實現多樣化,以滿足不同形式的發展需要。
二、土地可持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均土地占有量偏低
我國是一個人均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人居土地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同時,在多種因素的綜合性作用下,我國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面積還在不斷下降。據有關部門測算,到2030年左右我國耕地總面積將在現有基礎上減少60%,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積將會不斷減少,人地矛盾突出的現象將十分明顯。
(二)土地生產能力大大降低
長期以來,我國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基本采取了一種掠奪性開發利用的粗放式方式,導致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土地生產質量的降低,土地資源中含有的大量有機元素流失,土壤肥力降低,與此同時,我國對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不足,導致土地退化、沙化、鹽堿化、落荒等問題突出,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嚴重影響到土地的生產能力。此外,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污染逐步向郊區農村蔓延,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影響到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進步,特別是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由于缺少科學合理的土地使用長遠規劃,加之對土地開發利用的政策保護措施不到位,城市中經濟開發區的規模被無限擴大,大量寶貴的耕地資源在一輪又一輪的造城運動中被吞噬,一些沒有嚴格論證就盲目上馬的項目也造成了土地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以上種種,導致了我國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急劇下降。
三、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對策
(一)合理控制人口增長,緩解人地矛盾突出問題
土地資源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面對當前我國人地矛盾突出的實際,合理有效控制人口增長是實現人地平衡的治本之舉。據相關預測,到2030年前后我國人口將達到創紀錄的16億峰值,而一定時期一定面積上的土地承載力是有限的,如果任由人口高速增長不接有效節制,那么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我國土地承載力中將有“爆棚”的那一刻。人口增長已成為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只有推行更加嚴厲有效的計生政策,嚴格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人地矛盾突出的問題。
(二)加大建設用地控制力度,切實保護好現有耕地
積極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規定,嚴守全國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推動耕地保護立法工作,組織有關力量抓緊進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根據耕地實際類別和質量,劃定不同的耕地保護區。要加大對建設社會用地的控制規范力度,嚴厲查處打擊亂占亂圈耕地的違法行為,強化全民的耕地保護意識,使之盡快轉化為保護耕地的自覺行為。
(三)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促進耕地生產力的持續提高
要結合各地農業實際,積極興建一批大型骨干調水灌溉工程,提高原有農田水利設施的抗洪、排澇、抗旱功能,大力發展新型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以提高單位面積農田生產質量為目標,積極開展中低產田改造工作,通過測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土壤肥力。
(四)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結構,合理調整優化土地布局
加快對城市建設用地的調整步伐,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用地結構進行調整,對城市規模和用地面積進行系統摸排、詳細核定, 通過土地置換、整理等方式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率,不斷優化城市土地布局。積極推進農業生產的區域專業化進程,結合各地農業生產實際狀況和農田規模,通過政策傾斜、科技支撐、信息服務、資金扶持等方式,建設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商品糧、商品棉、畜產品基地,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
(五)積極搞好土地整治,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土地整治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作,涉及范圍廣、整治項目多、持續時間長,對提高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土地整治的主要內容包括:對“四荒”地的開發利用,即荒山、荒坡、荒灘和荒沙,通過積極開發整治,使之變成能產生經濟社會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設用地。另外還有對土地污染的防治,通過對工業三廢中污染源頭治理、對農藥、化肥、農產品廢棄物等造成的土地污染,采取相應措施消除污染,改善土壤成分,改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孫華平,王佳益.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研究[J].熱點聚焦.2009(05).
[2]邵曉梅,劉慶.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0(10).
[3]陳美球,劉桃菊.土地健康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1)
作者簡介:孔源(1979-),男,中央黨校,本科,經濟工程系,研究方向:黨校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