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很大發展,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思想意識、金融政策等方面限制,許多優秀的文化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發展。基于此,必須從文化資源保護、加工創新、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等多方面促進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本文擬以此為線索,提出了一些個人思考及見解。
【關鍵詞】金融支持 文化產業 信貸模式 政策支持
新疆巴州地處新疆東南部,總面積48.27萬平方公里,被譽稱為“華夏第一州”。巴州歷史悠久,有幾千年的開發歷史。絲綢之路南中兩道均通過巴州。西域三十六國在巴州境內有十一國。巴州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鮮明,發展文化產業有著優良的條件,但巴州文化產業并未得到充分發展,實力較弱,產業自有資金有限。因此,應建立健全支持文化產業的融資體制,促進文化產業與資本的融合,建成與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結構合理、機制健全、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富有巴州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一、巴州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金融支持情況
(一)巴州文化產業具有獨特的優勢
1.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巴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主要有樓蘭、東歸、軍墾、馬蘭、石油五大文化品牌,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截至2013年末,全州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自治區級30處,新增文物點375處,館藏文物達7000余件。全州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國家級保護名錄,30個項目入選自治區級保護名錄;3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26人被列為自治區級傳承人。
2.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經過多年的發展,全州已經形成了一批在區域甚至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薩吾爾登的故鄉》、《羅布人》原生態劇目,多次參加中國國際舞蹈大賽,獲國家、自治區級獎項15個。小歌舞劇《達西村的好日子》,經自治區文化廳推薦并經文化部審定,作為代表新疆的唯一劇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大地情深”開幕式演出。以樓蘭、東歸、軍墾、馬蘭、石油這些品牌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正在向著做精、做優、做大、做強的方向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金融支持巴州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目前,巴州共有文化企、事業機構171家,其中電影院5個,廣播電臺9座,電視臺10座,藝術表演團體10個,群藝館11個,文化站99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7個。近年來,巴州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和方式,加大資金支持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服務內容由過去單一貸款拓寬到理財、結算、資信調查等綜合性金融服務,融資渠道也日趨多元化。截至2013年末,巴州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產業貸款余額15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8.73%,主要用于支持電視臺、藝術培訓學校、旅游公司等。
二、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缺乏競爭力
巴州地區文化產業資源開發利用及整合力度不夠,產業投入和有效供給不足,并且90%以上的文化企業屬于小微企業,管理方式落后,總體實力不強,資產質量不高,信用能力缺乏保障,再加上產品生產以傳統工藝技術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難以滿足市場日益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缺乏市場競爭力。
(二)文化資源保護意識缺乏
新疆本就是一個多民族地區,而巴州作為蒙古族自治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寶貴的民族文化,但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很多少數民族被逐步漢化,一部分寶貴的民族文化也瀕臨失傳的危機;同時,巴州還有很多古代遺址未被充分保護,如樓蘭古城,由于未能加以有效保護,加上風沙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已面臨消失的危機。
(三)缺少針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模式
由于文化企業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缺乏擔保,無形資產難以評估等問題,如果按照現行的銀行信貸評價模式,則大部分文化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雖然近年來國內一些發達地區在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但由于目前轄區評估、擔保等社會中介服務體系尚不完善,一些比較先進的信貸模式在巴州仍無法推廣。
(四)相關政策缺失
由于文化產業對本地GDP貢獻率較低,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于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重視不夠,對于文化企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迅速崛起,在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勞動就業、提高服務業水平等方面所具有的潛在優勢認識不足,致使文化產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制約。
三、政策建議
(一)解放思想,統一對文化產業的思想認識
一是加大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力度,改變舊有的傳統思想觀念,使全民認識到特色文化的寶貴性和重要性,并做到主動傳承和保護;二是文化局等有關部門應出臺地方法規,保護傳統文化、歷史文物和遺址等。
(二)積極發揮政府融資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各級政府對文化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二是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從稅收優惠、經濟補貼、建立創業發展基金等多方面扶持;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資市場,通過引進民營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拓展文化產業資金融資渠道;四是大力推動本地文化產業出口創匯。
(三)完善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加大“窗口指導”力度,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研發中的資金需求,并從貸款利率上對文化產業予以資金支持,為促進地方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發揮重要支持作用。
(四)增強服務意識,創新信貸模式
金融機構應認真研究行業特點、發展規律和運作模式,積極開發文化產業信貸市場,在擔保條件、利率等方面給予優惠,對文化產業設置有別于工商企業的信用評級模塊,弱化財務指標考核,轉變以房產、機器設備為抵押的傳統擔保思路,嘗試知識產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版權等無形資產抵押貸款、企業聯保互保貸款、企業專利權質押貸款等,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優化信貸流程。
(五)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
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文化企業的直接融資規模,推動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在條件成熟時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和票據等方式融資。探索開展文化產業項目的資產證券化試點,鼓勵投資者積極進入處于初創階段、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文化產業。
作者簡介:張瑞娟(1986-),女,江蘇省蘇州市人,職稱:助理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