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杰
摘 要: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意義深遠。結合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情況,針對大學生的德育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一些看法,尋求加強當代大學生德育的有效對策,增強德育實效性,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關鍵詞:德育;德育知識;道德意志;合格人才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踐證明,要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任何時期都要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建設者,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僅直接關系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更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依據國家教育發展的新形勢,結合當前工作中的實際情況,針對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展開探討。
一、端正思想認識,培養學生良好個性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哪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惡”的。大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與他的思想和個性有直接關系。所以,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德育,首先要端正學生的思想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思想道德教育對自身、對社會的重要作用,轉變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塑造健康個性。所謂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個人的能力、個人的氣質和個人的性格。只有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個性,學生才會茁壯成長,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在德育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有了一定的興趣,對思想道德教育產生傾向性,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在實踐中順利開展。
二、營造良好師生關系,創設和諧育人環境
德育的開展需要有一個和諧的環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道德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營造良好的師生氛圍。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情感關懷在德育中處于相當重要的位置。學生對德育的冷漠、道德的缺失,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情感的失調。教師給學生較多的愛心、誠心、熱心、關心,給學生多一些理解溝通,可以收到明顯的調節效果,必能使學生走出心靈困惑,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愛”,體會到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他們的知心朋友,形成良好師生關系。這種師生氛圍是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于處在這個氛圍中的群體行為、個人思維都有重大影響力。然而,師生關系也依托于和諧的群體環境存在,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使身處這種關系中的每一個大學生都能體會到來自這種良好關系的影響,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說明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很大程度上是受所處的環境形成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育人環境,能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質,對于大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也會讓學生精神頹廢,道德淪喪,厭惡學習。所以,對于德育不能懈怠,要形成長效機制,持之以恒,真正從學生出發,真正為學生付出,有效開展德育。
三、精心整合德育知識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
《禮記·學記》開篇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師要貼近學生、貼近社會,精心豐富德育知識的內容體系,增強德育的趣味性,陶冶學生情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主動性,這樣,才有利于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積極向上的、吸引力強的、形式多樣的德育,如勵志的青春演講活動、網絡道德問題辯論會、重大熱點道德問題討論會。也可以把文藝和娛樂活動融入其中,使道德修養、智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組織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和各種公益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增強使命感和道德感,實現知行統一。根據學生接受情況,組織道德心理講座,使學生主動接受道德文化知識的熏陶與感染,主動參與到德育中去,充分發揮德育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德育效果。
四、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磨煉學生道德意志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忠、孝、禮、義、廉、恥的傳統道德文化積淀,造就了無數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在21世紀的今天,教師應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繼承、弘揚傳統道德文化,把這個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切入點,大力吸收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積極營養成分,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禮記·大學》中指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擺在第一位,只有學生自身修養提高了,才有機會談“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肩負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所以,當代大學生應該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提高使命感,提高道德心理素質,以規范的道德體系來約束自己,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意志就是指自覺地確定行為目的,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學生在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只要有堅定的道德意志,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為,堅持到底,持之以恒,肯定會提高道德修養,磨煉道德意志,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育是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大學生的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研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徑。在具體的德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適應新形勢,不斷吸收新經驗,不斷充實新觀點,不斷豐富新內容,切實從學生主體出發,突出道德教育的時代感和真實感,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強大學生德育的時效性,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國富.蒙學之冠:《三字經》及其作者王應麟[M].寧波:寧波出版
社,2007.
[2]葉奕乾.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陳才俊.唐詩三百首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
[4]安彥琴.新形勢下德育形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0(34).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七臺河職業學院人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