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市場的快速發展,貸款公司逐漸興起,伴隨著“商業信用”的產生而產生了應收款項債權資產,企業針對應收款項資產計提壞賬準備一方面是遵照謹慎原則而出發的,同時也是客觀的反映了企業會計信息的科學管理方法。本文在遵循《企業會計準則》要求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公司會計實務操作具體情況,闡述企業計提壞賬準備政策如何使用和意義,為未來企業正確運用計提壞賬準備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商業信用 計提壞賬準備 會計信息 謹慎原則
近些年來,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貸款規模來看,小額貸款公司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全國小額貸款公司超過8127家,貸款余額8444億元,已經成為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部分。小貸公司和其他企業一樣,都應該在遵循一定原則的前提下進行會計核算,但目前,在實際工作中各類小貸公司的會計處理尚不夠統一和規范,已形成行業發展的瓶頸。
新會計準則明確了貸款減值的客觀依據,規定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應進行賬面價值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發生減值的,應確認減值損失,計提減值準備。對于沒有客觀證據表明發生減值的貸款,都不計提減值準備。會計人員還應當掌握稅法對計提壞賬準備的要求;最后,在會計表附注中要對計提的壞賬準備進行詳細的披露。
一、貸款企業的貸款類別
(一)正常貸款
主要是指借款人能夠根據合同的規定,在指定時間內正常償還本金利息,沒有出現無法及時償還、貸款本息全額償還等方面的消極原因。貸款企業對于借款人在規定時間內正常償還本息有一定的信心,不會發生貸款損失的情況。貸款損失的概率為0。
(二)關注貸款
雖然借款人可以將貸款本息全部償還,但會出現部分影響償還的不利原因,倘若無法積極控制產生的不利原因,那么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借款人具體的償還能力,貸款損失概率應該小于5%。
(三)次級貸款
借款人實際還款能力存在的問題較為明顯,基本上采取正常營業收入,仍是不能將貸款本息足額償還,需要采取對外融資或者處分資產等方式,才能給償還利息,貸款損失概率大約在30%~50%之間。
(四)可疑貸款
借款人不能將貸款本息足額償還,雖然通過擔保以及執行抵押等方式,同樣會出現一定的損失,由于抵押物處理、借款人合并、兼并以及重組等方式,無法真正確定損失的金額,損失貸款的概率在50%~75%左右。
(五)損失貸款
已經確定借款人無法償還本息,不管通過何種程序以及措施,均要損失一部分的貸款。從貸款企業的角度出發,已經無須在資產的賬目上保留,這種類型的貸款損失概率大概在75%~100%范圍內。
二、企業計提壞賬準備的相關規定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規定,通常情況下,企業對應收款項做減值計算時,應當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分為單項非重大與重大的應收款項。針對單項重大應收款項,必須進行獨立測試,在確定減值時,要有相關證據為其證明,應根據接下來現金流量現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進而核定減值損失,計提壞賬準備。針對單項非重大應收款項,可以實行單獨測試,也可以采取別的測試方式評定信用風險后進行組合,然后在看這些潛藏減值損失在總損失中的比重,進而計算出減值損失,計提壞賬準備。
三、企業計提壞賬準備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參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企業必須在資產負債表日對應收款項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如果有證據能證明應收款項發生了減值,必須確認減值損失,計提壞賬準備。
在開展應收款項資產減值測試過程中,企業應當對應收款項進行分類,一類是應收款項單項金額重大,一類是應收款項單項金額不重大。但是,對著這二者究竟如何階段,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確定時,一般是會計人員參照自身企業的資產情況和專業知識作出判斷。當下,在會計實務操作中,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確定標準,上市公司確定應收款項的標準有以下幾類:按照一個具體金額,比如一百萬元以上,按其中的一個占比,如應收賬款余額的百分之十五以上,按照排名,如余額前五名。本文認為,在實際工作中,在進行單項金額重大還是非重大確定時,可以參照一下幾個因素進行,企業本身的管理水平、財務報表數據有無影響、企業的業務特征、實際執行效果以及遵循成本效益原則等[2]。
針對單項應收款項是否存在重大減值問題的判斷時,本文認為,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因素進行判斷,企業內、外部資料,債務人員對企業的采購情況、債務人員手中的財務報表、企業貸款結余情況、企業相關客戶信息等。如果存在減值跡象,則根據相關的減值信息對應收款項金額進行測算,并根據接下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進行確定減值損失,可以對比進行,如果單獨測試沒有發現減值,可以參照信用風險特征的標準劃分成多個部分進行減值測試,計提壞賬準備。
企業可以參照應收款項存在的風險特征,選擇操作便捷又能體現應收款項風險特征的模式進行組合,比如:可以對照不同客戶、不同款項性質、不同地區、不同賬齡進行組合。當下,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是按照不同賬齡開展組合,本文認為這種分析方式較為籠統和單一,不能正確的體現出信用風險存在的特征,不能體現出個體差異。眾所周知,組合計提方法主要是針對筆數多、單筆金額不大的應收款項,基于成本效益原則,采取的一種簡單方法。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可以按照信用風險的不同而深入細分,并對不同組合運用差異化的計提方法,讓壞賬準備與實際情況更加吻合。本文認為,在實際工作中,組合劃分方式非常多,比如:針對相關應收款項組合、對特殊客戶進行組合、對保證金一致的客戶進行組合、針對同一區域進行組合等。
當應收款項組合方式確定后,再結合這些組合在資產負債表日余額的一定比例,測算出減值損失,計提壞賬準備。針對計提壞賬準備比例如何確定,需要結合企業的特點、歷史信用經驗、收款方式、現金流通情況、債務單位財務情況等信息,同時還要結合上一年與這一次應收款項減值類似的情況,通過查看上一年相似信用風險特征的應收款項組合的實際損失情況進行。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提出,那就是集體壞賬是一項會計估計,是指企業結合現有資料信息,對未來的應收款項減值作出的初次判斷。由于市場經濟環境每時每刻的在發展變化,經濟環境始終在不斷波動,并沒有一個穩定性,伴隨著時間的一天天過去,這種會計的估計基礎會隨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當企業發生情況時,比如:企業的業務模式發生重大改變、客戶群體發生了重大改變、或者掌握的信息有所不同、相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經驗,讓過去的計提壞賬準備方法不能適應當下的需要時,就要根據當下的實際情況、結合真實可靠的證據,對應收款項的計提比重或者組合方式作出改變,從而讓計提的壞賬準備更加準確地反應應收款項發生損失的客觀情況[3]。
綜上所述,基于小貸公司的業務特點,小貸公司應注重完善內部控制,需要定期對發放貸款的減值損失情況進行評估,據此來確認是否有必要計提減值準備。計提壞賬準備時會計報表公允列表和會計核算謹慎性原則的要求,會計人員必須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根據實際的應收款項發生損失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對計提準備的計提方法做出有針對性、科學性、公允客觀的職業判斷,只有將以上這些工作做到位,才能讓應收款項的損失價值得到準確的計算,公允反映企業的經營結果和財務情況,進而提供更加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1]王軍.淺談企業計提壞賬準備政策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12,21:222.
[2]林淑娟.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影響因素與對財務報表價值相關性影響之研究[D].復旦大學,2010.
[3]把握會計準則規定實質,提升財務信息披露質量——2010年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監管報告[J].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2011,07: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