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媛 韓宗白
【摘要】基于貨幣層次視角,對股票發行上市給銀行信貸資金來源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發現,股票發行不會改變基礎貨幣總量。由于股票發行籌資來源于不同的貨幣層次,對信貸資金來源的影響各異。尤其是股票發行上市在初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封閉地區和開放地區對信貸資金來源的影響是不同的。同時,股票和信貸雖然是企業籌資的兩個渠道,但其對社會信用規模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關鍵詞】貨幣層次 股票發行 信貸資金來源
引言
我國的股票發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而誕生、發展和壯大。從986年第一張投票上海飛躍音響股票公開發行算起,股票市場已走過的時間達27年之多,在這期間,股票發行既有輝煌的過程,也有曲折的經歷。截至2013年末,在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股票的企業為2468家,A股市值23.76萬億元。股票的發行上市在吸引一定量的社會閑散資金的同時,也對信貸資金來源產生了一定影響。本文為便于分析股票發行上市對信貸資金來源的影響,對貨幣層次按其流動性程度作如下簡單界定:M0—流通中貨幣;M1—企業活期、機關團體活期存款;M2—個人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一、股票所籌集資金的來源和影響
企業無論以何種形式發行股票,所籌集資金來源不外乎三個方面:企業自有資金,金融機構可支配資金,個人剩余資金。企業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最終轉到企業存款賬戶上,因此,股票發行所引起的資金流動呈現出(M0、M1、M2)→(M1)的模式。因為個人購買股票除手持現金外,須從儲蓄存款中提現,從而在M2流向M1的同時還有部分資金流向M0再流向M1。
我國中央銀行的負債包括:金融機構準備金(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流通中貨幣等。中央銀行負債的增減是資產運用的結果,而股票籌資引起的資金流轉,并非由于中央銀行運用資產所致,因此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總量不會因為股票發行的多少而有所改變。如果把貨幣供應量定義為基礎貨幣加派生存款的廣義概念,那么實際上這是個在基礎貨幣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由于基礎貨幣結構變動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其實是派生存款部分)變動的過程。
現在我們看看哪些因素會導致基礎貨幣出現變動。比如甲地區某企業發行1000萬股股票并全部售出,每股1元,其中法人股700萬元,個人股300萬元。法人股中有400萬元為企業所購買,300萬元金融機構購買,個人股中有50萬元使用現金。假設金融機構購買的300萬股中有200萬元來源于M2層次,100萬元來源于M1層次。那么貨幣層次間的流動資金為:M1流出500萬元,M2流出450萬元(其中250萬元流入M0層次),M0凈流出50萬元(M0流出總量為300萬元),M1層次流入1000萬元。
我們知道,從企業流出的400萬元只是在M1層次進行了一番轉換,對存款總量沒有任何影響,個人從儲蓄存款中提取的250萬元由于最終又歸于M1層次,因此除了產生短期振動外(存款到現金再到存款),對存款總量也沒有什么影響,這兩者對基礎貨幣結構都沒有產生什么影響。從金融機構流出的300萬元,在中央銀行的負債方反映為金融機構存款下降和存款準備金的上升,其實質是金融機構超額備付金轉向法定存款準備金—也即基礎貨幣結構變動創造派生存款。個人動用50萬元現金在貨幣層次間造成M0下降50萬元,M1上升50萬元,在中央銀行的負債方反映為貨幣流通量下降和存款準備金上升,其對貨幣供應量的作用與金融機構類同。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股票的發行對信貸資金來源的影響主要取決于金融機構運用其可支配資金數量和個人使用現金量,那么這兩者產生的影響到底有多少呢?我們假定存款的派生系數為K,在貨幣結構變動過程中如果不考慮現金滲出因素,也不考慮轉化成中央銀行各項存款(比如財政性存款等)因素—這種情況僅作為理論假設是成立的—則上述例子中,貨幣流通量各金融機構存款共減少350萬元,金融機構準備金上升350/K萬元,并且有350(1-1/K)萬元屬于待擴張存款,經過充分派生后,存款準備金上升350萬元,派生存款總量上升350(1-1/K)萬元,即基礎貨幣總量未變(增350萬元和減350萬元相抵),而貨幣供應量增加350(K-1)萬元。如下表:
二、初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股票的發行與上市對信貸資金來源的影響是不同的。在初級市場上,股票發行對于企業是個并不復雜的籌資過程,資金流動只是不同的發行方式存在一定差異。比如就代理發行和承購包銷兩種方式而言,前者的代理方基本上僅起個橋梁的作用,社會資金直接由M0、M1、M2三個層次流出,匯到M1層次上,而后者是資金一次性由包銷的金融機構賬戶流到企業賬戶,社會各界的資金則是分頭匯集到金融機構賬戶上,金融機構用于承購股票的資金基本上以M2層次較為穩定的存款為主,少部分源于M1資金流動呈現出(M0、M1、M2)→(M1、M2)→(M1)的模式變化,其最終結果,還是回歸到M1的模式。二級市場上股票流通過程中,資金流動呈現出另一種狀態。就我國當今具體情況而言,發行并上市股票的多為效益好且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其原始股價升值較快也較高,因此股市中總有數倍于所發股票原值的資金在買賣過程中周轉。目前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中都規定,委托證券商買賣證券的委托人,須在證券商處開立資金專戶和證券專戶,委托人須在資金專戶和證券專戶上按委托買賣的價格和數量全額支付保證金或股票,不允許買空賣空。所以參與股票買賣的委托人要按市價將資金交付給證券商轉存銀行,因而在二級市場上,資金由企業存款、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存款、個人存款及個人手持現金流向證券商代為開立的存款專戶—這部分存款從其流動性角度看屬于M2的范疇。即:(M0、M1、M2)→(M2)。
證券商代理買賣股票后,證券商間進行交割的環節上,資金由一個保證金專戶劃到另一個專戶,即(M2)(M2),不影響M2層次的存量。委托人結束委托后,從保證金專戶上提出所存或所得資金,劃轉到其他存款賬戶或轉為手持現金,資金由(M2)→(M0、M1、M2),但由于股票交易是個眾多委托人連續進行的買賣過程,因此除非出現重大變故,否則資金總是呈(M2)(M0、M1、M2)模式的雙向流動,在M2層次上也總是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保證金,隨著股市的漲落而增減。由此可以看出,在二級市場上,貨幣資金的流動呈現兩個特征:一是現金的提存量相對加大,貨幣流通速度無形中得以加快;二是M2層次的存款加大,就信貸資金來源角度論,穩定性加大,存款資金平均占用期加長。
三、地區間封閉與開放
如果一個地區為一個考察單位,那么股票是在一個封閉的地區內發行還是在開放區域內跨地區發行,對地區的資金結構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還是舉前面的例子,如果甲地區的該企業股票拿到乙地區發行,情況會怎么樣呢?假設在乙地區的購買者結構與甲地區相同,那么乙地區存款余額下降950萬元,現金量下降50萬元,甲地區存款余額上升1000萬元。在這個資金流動過程中甲乙兩地區的基礎貨幣均出現變動,乙地區存款準備金下降650/(K-1)萬元,金融機構存款下降300萬元,貨幣流通量下降50萬元,而甲地區則存款準備金上升1000/K萬元。由于基礎貨幣總量出現增減變動從而引起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經過貨幣運動的充分擴張與收縮,乙地區派生存款下降650+350(K-1)萬元,甲地區基礎貨幣量上升1000萬元,派生存款增加1000(K-1)萬元,乙地區貨幣供應量減少350K+650(K/K-1)萬元,甲地區增加1000K萬元。
可以看出,在開放區域間發行股票對信貸資金的影響是較大的,貸款資金來源成倍數(派生系數)增長或下降,從資產負債角度看,其信貸規模也將相應的擴張或收縮。就信貸資金流動性角度而言,資金流出地區一定量M2層次存款轉化成資金流入地區M1層次存款,致使流出和流入地區總體的資金流動性上升,可利用資金的穩定性相對下降。
四、股票與信貸
股票籌資也是一種信用方式,是社會總信用規模的構成之一。從負債角度看,通過股票籌資與取得銀行貸款的主要區別在于資金來源方式不同。貸款是由銀行提供資金,企業對銀行負債,而股票所籌資金的來源為社會各界的法人與個人,企業直接對社會負債。貸款由于是銀行運用其資產的過程,因而貸款資金全額均起到派生作用,信用規模全額成倍數擴張。而發行股票則不同,如果把全社會作為一個封閉整體,信用規模擴張的多少取決于金融機構運用其在中央銀行的金融機構存款的多少以及個人使用現金量的大小,如若金融機構只是作為一般法人企業使用其自有資金,個人也不減少其手持貨幣量—這在特定環境中也是可能的—那么企業發股籌資就是在近乎沒有擴張社會信用規模的情況下,有效地運用了這部分資金,提高了社會資金的利用率。
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就某一地區而言,信貸發放的多少并不完全取決于本地區吸收存款的多少,商業銀行的負債與資產間關系并非規范的經濟關系,因此對于高額存差地區來說,等于銀行有一部分負債無法有效運用或運用效率降低,相對成本上升,而對于高額借差地區來說,卻是資產超負債運營,風險性加大。通過前文的論述可以看出,通過發行股票把企業直接推向市場,企業直接對社會負債,從資金運營角度來看是一種較為適用的輔助信用方式。把信貸資金用活,并通過二級市場社會吸收社會閑散資金,這是穩定通貨,加速貨幣資金流通的較佳選擇。
五、結語
股票市場被稱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它和信貸市場一樣,是我國融資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信用總規模的構成之一。同時,股票市場和信貸市場擔當的社會責任不同,資金運用風險亦不同。從整體看,股票發行對信貸資金來源影響不大,但從區域來看,股票發行上市對一個地區的信貸資金有著重大影響。因此,股票發行上市既要從全局出發,又要考慮地區間的利益,這樣才能促進股票市場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蔡繼森.市場經濟與金融改革[C].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
[2]吳曉求,寧清華,應展宇.我國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研究[J].管理世界,2001年4期.
[3]史青青,費方域.信貸資金進入股票市場分析[J].系統管理學報,201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