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珺
【摘要】鑄幣稅含義的變化是隨著貨幣制度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的變化而逐步演化的。本文分別探究了實物貨幣時代、金屬貨幣時代、信用貨幣時代以及目前備受追捧的新型貨幣比特幣的鑄幣稅。
【關鍵詞】鑄幣稅 貨幣制度 比特幣
鑄幣稅是泛指政府從貨幣發行中獲得的收益。
一、發展歷史
(一)實物貨幣時代
在用貝殼等實物當作貨幣的實物貨幣時代,鑄幣稅并不存在。因為貝殼這類東西,是天然存在,由人類去發掘,不是可以任意制造的,它必須通過商品交換才能取得。
(二)金屬貨幣時代
1.金屬貨幣時代早期,貨幣以等值的黃金或白銀鑄造,其本身的價值與它所代表的價值是相等的,鑄幣者不會因為把金屬鑄造成貨幣而得到額外的差價收入。實質上,誰擁有這些金屬,誰就會獲得大量的鑄幣稅,而這又是由上帝決定的。像世界主要產金國主要分布于南非、前蘇聯、加拿大以及美國,而南非一共有7個主要黃金產地,1981年開采量達到657.6噸,占當年全球采金總量的一半以上,可以說南非是被上帝所青睞的國家。
2.在金屬貨幣時代后期,鑄造貨幣的權力,被賦予給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貨幣本身價值低于其票面價值時仍可以在市場上流通購買貨物,這一規律逐漸被統治者發現。這樣一來,統治者開始追求貨幣鑄造的短期利潤,開始降低貨幣的成色和純度,往金銀里摻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或者干脆直接缺斤少兩,高于金屬本身的實際價值發行,即所謂的“硬幣削邊”。這種情況下,鑄幣稅就演變成了貨幣的面值與實際價值的差值。差值越大,統治者通過鑄幣稅所獲得的利潤就越多。當然,鑄幣稅并不是能無限增大的,因為當貨幣的面值偏離實際價值太多,統治者的威望又不足以保證貨幣的價值時,老百姓就不愿意使用這種貨幣,從而會影響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統治者所能開采的金屬數量限制了所能鑄造的貨幣數量,還有為了避免貨幣貶值,統治者不能使貨幣面值過度偏離貨幣的實際價值,這些因素都決定了鑄幣稅的有限性。
(三)信用貨幣制度時代
雖然金屬貨幣時代的“硬幣削邊”現象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但其程度是有限的,不會導致貨幣劇烈貶值。但隨著信用貨幣的發明,情況發生了變化,惡性通貨膨脹的事件不斷發生,例如南部非洲國家津巴布韋2007年的通脹率竟達到了164900%之高。隨著信用貨幣的面值和其實際價值進一步脫離后,人類在信用貨幣時代中漸行漸遠。信用貨幣的一個重要的優點是交易成本低,不用再耗費人類寶貴的資源去開采金屬,并鑄造成貨幣,且輕便易攜,方便交易。信用貨幣的應用顯著促進了商品交易的發展,提高了經濟效率。之前作為貨幣使用的商品、金屬都不再用于商品交易了,除了黃金在國際交易中還保持著國際儲備的作用,其他曾經作為貨幣的商品如銀、銅、貝殼等等已經僅僅成為收藏者的藏品或普通商品了。
隨著美元脫離了黃金,紙幣背后不再有金屬作擔保,紙幣也就成為了真正的信用貨幣。更大的鑄幣稅內涵的變化發生了。一張100美元的鈔票印刷成本可能只有1美元,但能買到價值100美元的商品,這其中99元的差價就是鑄幣稅,大量的鑄幣稅收益是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若一國居民因對本國貨幣幣值穩定失去信心或本國貨幣資產收益率相對較低時而大規模地用外幣替代本幣,或政府主動使用其他國家的貨幣,會使該國政府喪失大量的鑄幣稅收益。但是也正是因為信用貨幣沒有真實的內在價值,并且信用貨幣的發行成本很低,只有政府及央行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時才能保證貨幣的價值,如果為了獲取鑄幣稅而過度地發行信用貨幣很容易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四)比特幣的鑄幣稅
比特幣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比特幣的發明、流通及管理權不屬于任何個人、組織、機構或國家,沒有管理員、中心節點或特權人員等,參與其中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將一臺計算機連接互聯網,再通過運行開源軟件便可以參與其中了。比特幣采取的是一個平等P2P(點對點)系統,即bitcoin系統。這套系統通過巧妙的設計,可以自動控制比特幣產生的速度,以此來防止貨幣通脹。比特幣是通過消耗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產生的,也由此獲得了價值。比特幣的總量恒定為2100萬個,現在流動量約為1107萬個。根據生成算法,每四年產生的比特幣數量減半,現在是25個,按現有運算速度,比特幣在2030年將有2000萬個,在2140年將會達到上限2100萬個。比特幣系統的設計杜絕了因濫發貨幣致使貨幣貶值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可以防止美國、英國等儲備貨幣國家通過濫發貨幣向全世界征收鑄幣稅。
比特幣系統有一套非常復雜的加密解密算法,而挖礦就是通過計算機做離散數列的運算發現一種64位數字的數列,反復解密,與其他開采者競爭,共同為比特幣網絡提供所需數據。當這些離散數列算法應用在這個數列就產生特定的模式,一旦完成數列匹配就能獲得相應的比特幣,然后再按對運算能力的貢獻大小自動分配給礦工。由于應用了分散化編程,目前每分鐘獲得比特幣的上限為2.5個。但是隨著開礦人數不斷增多,整體運算難度不斷增強,比特幣的獲取對運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獲取速度將達到極限。
比特幣的獲取有兩種途徑,運行計算機軟件獲取和交易平臺購買。但是兩者都并非輕松,前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后者需要承擔比特幣價格波動和平臺被黑客攻擊倒閉的風險。挖礦的人越多,人均獲得的比特幣就越少,就注定了后加入的挖礦者要承擔高額的成本。挖礦難度的增加,使得參與者開始使用一系列高成本技術,例如干冰、液氮來冷卻計算機,提升CPU頻率,定制頂級電腦顯卡、提高網絡速度,人工無塵空間,加快軟件運行速度等方法,以生產更多的比特幣。據統計機構Blockchain.info估計,比特幣開采每天要耗費1005.59兆瓦時電量,用電成本高達15萬美元。如果用戶準備用普通電腦來挖礦,那么挖礦所獲得的收益都無法彌補電費成本,更別提所投入的人工成本。
比特幣的鑄幣稅等于比特幣的價格減去挖取比特幣所耗費的成本。早期的礦工挖礦較容易,又由于比特幣的價格在不斷上漲,故能獲得較多的鑄幣稅,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公平,因為他們是靠敏銳眼光和準確判斷來獲得超額利潤的。而后進入的挖礦者因為挖礦成本不斷提高,就只能獲得較少甚至不能獲得鑄幣稅了??偟膩碚f,比特幣通過以能源、時間以及硬件消耗為基礎的“挖礦”和交易活動來獲得,而不是由某個機構任意制造,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它對于每個參與者來說還是公平的,比特幣的鑄幣稅是對礦工挖礦勞動的合理報酬,并不像之前金屬貨幣、信用貨幣的鑄幣稅是統治者的壟斷收入,可以說比特幣等新型貨幣的發明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宏專,楊強浩,王政,李勤.電子貨幣及其特性研究[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01年12期.
[2]王小波.新型虛擬貨幣——比特幣的未雨綢繆[J].電子商務,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