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作為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三大功能,并且已經滲透到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保險業作為現代城鎮化的生活方式,可以而且應該在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如何發揮保險功能,找準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切入點,是保險業需要解決好的一個重點課題。在云南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保險行業可充分發揮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助推城鎮化建設的順利實施,提升城鎮化建設質量。
一、云南城鎮化建設的基本情況
云南地處西南邊陲,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4.1%。2013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為46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831.5萬人,城鎮化率達39.31%。
2014年6月14日,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云南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和《云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8%的目標任務。同時,從云南基本省情出發,按照“建設山地城鎮、突出中小城鎮、實現組團發展、推進城鄉一體”的發展模式,探索走出一條云南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遵循城鎮化的本質要求和客觀規律,尊重農民意愿,建設和諧、包容、有活力的城鎮,使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在內的建設者都能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這也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標尺。
二、發揮保險業在城鎮化建設中的保障作用
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和社會互助機制,在統籌城鄉發展、完善社保體系、提高保障水平、輔助社會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具有“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能夠發揮獨特作用。
(一)充分發揮資金融通功能
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行業所不同的是,保險具有經濟補償的“補血”功能,是對被保險人在風險發生后進行的經濟補償或給付。有了保險保障功能,實體經濟一旦遇到不幸事故和災害損失,就可以及時得到保險公司的經濟補償。保險資金具有期限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等優勢,無論是從保險資金的特性來看,還是從國際成熟市場的實踐經驗來看,保險資金都非常適合于投資實體經濟。城鎮化進程中未來城際交通網建設、城市更新改造、小城鎮基礎設施的改造,無疑將產生大量的資金需求。長久期的保險資金,可以彌補城鎮化過程中大規?;A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同時也為保險資金找到了穩定的配置標的。
(二)切實保障社會穩定運行
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意味著1300萬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截止2013年底,云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40.4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27.2%,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這意味著農民的居住、生活、消費和養老等方式的必然轉變。商業保險在廣泛參與新農合、新農保業務的同時,積極開展工傷補充保險、養老補充保險、住院醫療補充保險等保險業務,可以作為農民在脫離土地等傳統生活保障依托之后的一種新保障手段、伴隨城鎮化中居民財富增長所需的一種風險管理工具,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運行。
(三)提升城鎮化綜合承載能力
保險機制可提升城鎮化綜合承載能力,助力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必然推動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城鎮化不僅需要住房及相關基礎設施等“硬件”的支撐,也亟須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軟件”的保障。在推進城鄉統籌的養老、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保險機制可以其具有的市場化和專業化,滿足城鎮化進程中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例如在大病保險的“太倉經驗”中,打破了基本醫保制度城鄉分割和不同群體存在差異的局面,實施無差別的大病保障政策,實現了城鄉居民間的互助共濟,促進了醫保服務的均等化。
(四)創新公共服務管理方式
保險機制可創新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管理方式,提升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服務的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城鎮化進程必然催生大量的公共服務需求,這些需求既要得到很好的滿足,又必須防止形成新一輪政府機構和人員的膨脹。這就需要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原則,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力量。引入商業保險參與社會管理,借助其在產品精算、理賠服務和機構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既可彌補政府在編制、資金、管理和專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不足,顯著降低運行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又能實現政府的管、辦分離,建立陽光運行機制,提高財政投入的成本/產出效能。
(五)從制度層面保護農民利益
保險機制可促進信貸支農,改善農村的信用環境,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城鎮化是相互關聯的,農業現代化是農村城鎮化的支撐,而城鎮化又為農業產業升級、為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化提供依托。保險機制能化解農村有效抵押物不足的難題,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實現銀?;樱行Ъせ钷r村金融服務鏈,降低信貸資金風險、增加農村信貸的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繁榮中小城鎮經濟,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中小城鎮轉移、實現當地農民就地城鎮化具有積極作用。
根據云南省政府農業發展規劃,2014年各級政府將圍繞“十二五”期間重點扶持的畜牧、果蔬、茶葉、薯類、生物制藥、蔗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膠、林產業、咖啡、桑蠶等12類特色優勢產業,擴大對農戶保險保費的補貼范圍與比例。
三、對保險如何在云南城鎮化建設中發揮作用的思考
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巨災保險、農業保險及大病保險等保險業的重點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保險業下一步服務新型城鎮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云南保險業應圍繞省委、省政府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進一步拓寬保險服務城鎮化發展的領域,不斷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保險功能作用,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全面保障。
(一)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減輕政府和財政負擔
聯合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中,全球有25億人遭受了各種巨災的侵害,受災人數比上一個十年增長了60%。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嚴重的國家,民政部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人民幣500億~600億元之間,平均下來,每天損失1個多億元。在國際上,巨災保險賠款一般占到災害損失的30%~40%,我們國家還不到1%。比如說汶川大地震,直接經濟損失是8451億元,保險只賠了20多億元,占比是0.2%,還不到1%。如果我們建立了巨災保險制度,按照國際上的水平,我們只賠一半的話,比如整個損失的15%,保險業就能夠支付賠款1270億元左右,這樣就可以大大減輕政府和財政的負擔。
2014年3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項俊波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表示,國家將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并穩步推進云南和深圳的巨災保險試點工作。
(二)發展三農保險業務,加強保險服務體系建設
2013年,全省農業保險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10億元,累計賠款6.05億元,共有75.5萬戶/次農戶受益,為穩定農業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初步實現了“客戶叫好、政府滿意、多方共贏”的政策目標。
1.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服務網絡,為推廣三農保險產品搭建銷售和服務平臺。首先是充分利用三農保險基層網絡,加強農村客戶資源信息的收集、整理與運用,利用農網隊伍的地緣優勢,進一步擴大農村保源收集的廣度和深度,開展客戶信息的分析加工,挖掘當地農民的切實需求。
2.開發保險專屬產品,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2013年,云南省分公司根據基層公司需求,開發了普洱適用林木火災保險、政策性咖啡樹種植保險、商業性橡膠樹保險、銀行抵押貨款項目林木火災保險、大棚蔬菜種植保險;昭通適用林下肉雞養殖保險;紅河適用藥用植物種植保險及肉牛養殖保險共8個險種。各級保險機構加大了人員培訓和宣傳推廣,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切入點,以滿足農村需求為出發點,以爭取政府支持為著力點,以基層服務體系為立腳點,利用當地縣域經濟的資源優勢、滿足農村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3.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升農網專業化經營能力。為提升農網隊伍的專業化能力,云南省分公司組織產品線等部門編寫了標準培訓課件、錄制了培訓光盤、組建了標準課件講師團等,不斷完善農網培訓資源要素。針對農網建設運營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開展重點項目培訓,不斷提升農網專業化的經營管理能力。
(三)開辦大病補充保險,積極服務云南城鎮化建設
近年來,云南保險業在經辦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截止2013年末,全省16個地、州(市)新農合參保率已達96.52%;在補充保障層次,保險機構為養老金計劃的發起、運營、給付提供全程服務,成為了社會保障體系第二支柱的重要參與者。
1.開展大病保險業務,提高城鎮公共資源配置。保險機構參與大病保險體系建設,是當黨政府實施社會管理方式的一項制度創新,對于破解城鄉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難題,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人保文山州分公司中標承保的“2013~2015年度文山州新農合大病保險業務”,在不增加參保人員負擔和政府財政支出的前提下,實現了從“醫保普惠”向“大病特惠”的跨越。截止2013年12月底,全州共有9976名參合農戶獲得大病保險的補償共計2597萬元。
2.搭建相關數據平臺,實現保險理賠“一站式”服務。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云南省分公司打算將大病賠款計算健康險專項業務系統與新農合基本醫療系統予以對接,以期盡早實現大病保險的“一站式”服務。2014年5月,文山新農合大病項目已實現了與四家醫院系統對接;麗江新農合大病項目的系統對接預計7月底完成。
目前,麗江、文山、昆明已全面實現在被保險人出院結算后,到公司指定的市級或縣級的理賠網點提交索賠資料并申請賠付的理賠方式。
作者簡介:姚定柱(1958-),男,漢族,云南普洱人,畢業于云藝術學院,任職于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研究方向:保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