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而地方特色產業又是推動當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發展的基礎。由于農業屬于弱質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需求與供給長期存在偏差,如何有效破解融資瓶頸,因地制宜針對農戶、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特點適時開展信貸產品創新,從而大力推進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是金融機構必須長期重視和研究的課題。
一、武都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武都區地處隴東南,總人口5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是全國油橄欖基地和花椒標準化生產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欖、藥材、茶葉、蔬菜等為主導的五大特色產業,培育特色農業基地22個,特色農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產值的65%。近年來,武都區委、區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相對集中、優質高效原則,通過強龍頭、固基地、抓市場、促連接,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經濟。
(一)產業化模式多樣,利益聯結緊密
目前,武都區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不斷創新和深化,主要有“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基地+專業協會+農戶”、“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通過上述不同的組織形式的輻射帶動,使公司、基地、農戶之間結成了以合同、訂單、契約和最低保護價等形式連接的共同經濟鏈條,利益機制逐步從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并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二)品牌質量提升,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增強
通過實施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特色產業品牌初步顯現:武都大紅袍花椒享譽大江南北,“田園”牌油橄欖等三項特色品牌獲得了綠色食品質量認證;“祥宇”牌油橄欖、裕豐茶葉等4大類8種農產品已獲得有機食品認證,武都紅芪地理標志登記達10200公頃,農業品牌名列隴南市各縣前列。同時,培育出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龍頭企業“引擎”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市場化程度提高
截至2013年底,武都區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數已達783家,成員達6857人,服務和帶動農戶2.7萬戶,占全區總農戶的23.4%;止2013年底,武都區成立了3家農村經紀人協會,農村經紀人276人,在隴南市九縣(區)中數量最多,發展最快、最成熟。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大大提高了農民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創新特色農業產業融資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探索針對種植農戶的信貸模式創新,擴大名、優、特農業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致富
1.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模式。武都區獨特的地理氣候造就了品質優良的特色林果,目前形成了以油橄欖、花椒等為主導的品類布局,產業鏈已初具規模,果農及加工企業在發展果樹種植、林果深加工的過程中,流動周轉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截至2014年末,武都區農信社已累計發放果樹所有權抵押貸款248筆,金額4000萬元,為果農及加工企業及時提供資金支持。
2.實行“公司+基地+農戶”貸款模式。針對農業產業化鏈條中公司與農戶關系密不可分的特點,武都區農合行提出由公司為農戶種植、養殖貸款提供擔保的創新思路。如武都區實施萬畝“米倉”紅芪生產示范片種植,武都區農合行通過以政府特色產業基金作擔保,共向農戶發放貸款615萬元,促進1500戶農戶年均增收500元。
(二)探索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等農村經濟組織的信貸模式創新,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市場化水平,推動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訂單(基地)農戶”信貸模式。該模式特點是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訂單生產模式,由與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戶利益聯系緊密的產業龍頭企業成立擔保基金,將“零散式”的農戶貸款轉為以合作社為中心的“批發貸款”,解決單個農戶貸款的金額小、成本高、手續繁、抵押不足等問題,信貸對象主要面向基地農戶。
(三)探索針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模式創新,引導其走專業化、精加工發展道路,從而增強對特色農業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
實行“庫貸掛鉤”倉儲式質押貸款模式。針對部分農業產業化企業有效抵押資產不足、產品季節性強又有廣闊市場的特點,武都區金融機構設計了倉儲質押貸款模式,即以庫存商品為質押擔保品,以貨款回籠優先償還貸款為條件的“庫貸掛鉤”形式,解決生產加工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截至2013年末,武都區農村合作銀行累計發放此類貸款3200萬元,解決了武都區5家企業收購加工面臨的流動資金缺口難題,取得良好的循環發展效應。
三、信貸創新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實障礙
(一)農業產業化規模偏小,自身管理不規范
從武都區情況看,當前農業產業化產供銷一體化不夠緊密,農產品質量、科技含量及加工層次低,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模式較為單一,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等方面。
(二)保障機制不完善,風險防控能力較弱
一是農村擔保體系不完善,擔保功能不健全。二是保險機構缺位,缺乏風險分散機制。三是虧損補償不到位,補償機制不健全。沒有建立農業信貸風險基金,涉農信貸資金風險大、收益低,不能解除銀行對農業支持的后顧之憂。
(三)農村產權配套制度改革滯后,金融生態環境不理想
從調查情況看,當前農業生產大部分產權都不符合金融擔保抵押要求的歸屬明晰、可流轉交易等特征,特別是作為合作經濟組織最重要資產的房屋和土地,一直未得以有效激活。
(四)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創新能力欠缺
一是現行農村金融體系有缺陷,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金融服務供給不平衡,農村資金長期外流。三是金融業務創新不夠。
四、信貸創新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實施引導扶持,培育貸款資質
一是地方政府要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經濟、資源優勢,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促使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健康發展。二是金融部門要把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納入信用評定范圍,通過正向激勵機制,引導提高信用等級。
(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優化融資環境
一是大力拓寬農村資產擔保范圍,要積極探索農村建設用地的擔保方式,解決農村眾多房產不能抵押的問題。二是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貸款擔保體系,形成政府、社會、農戶多主體共存的農村金融擔保體系。三是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
(三)找準防范風險與支農平衡點,加大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創新力度
一是摸清特色產業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各環節的特點,提供周轉性貸款,保證其經營運作的順利進行。二是針對性地開發聯保貸款、組合式貸款、惠農卡貸款等新的信貸品種。三是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的范圍。
(四)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形成扶持合力
一是要積極發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更廣闊的融資空間。二是要加快發展農村、農業保險機構,并通過財政補貼政策鼓勵商業保險開辦涉農保險,分散農業經營風險。三是應發揮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的資金支持作用,充分運用再貸款加大對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的有效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