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旭峰 胥紹雄 楊龍
【摘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增強農戶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主要是依托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為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地區中小企業等農村經濟主體建立電子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體系,改善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金融穩健的系統化工程。這項工作不僅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農村 普惠金融 信用體系建設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普洱市東北部,轄8鎮1鄉,縣內山地占97.3%,人口20.99萬人,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是一個集“山區、農業、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1年4月,為破解云南金融支持“三農”難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在全國首創金融服務“三農”,“一創兩建”即: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
為加快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012年,鎮沅縣被普洱市人民政府確定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試點縣,鎮沅縣以此為契機,積極探索有力舉措,推動轄區農戶電子信用檔案建設工作實現突破性進展,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主要做法
鎮沅縣自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通過健全組織機構、創新宣傳模式、完善采集機制、發揮示范效應,全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優化了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形成了農民增收、金融機構增效、政府滿意的多贏格局。
(一)健全組織機制
堅持“政府主導、央行推動、多方參與、共同受益”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政府的領導作用,落實工作支持經費80多萬元,并分級設立了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鄉(鎮)農戶信用等級評價小組、村信息采集小組“三級”組織領導機制,統籌試點鄉鎮、非試點鄉鎮和涉農金融機構各方力量,加強工作協調配合,合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保障農戶信息采集建檔工作實效推進。
(二)創新宣傳模式
打破傳統宣傳模式,除在金融機構網點設柜擺攤、播放電子屏、懸掛橫幅、開設專門服務窗口外,積極聯動鄉鎮、農經站、村委會領導、工作人員開展宣傳,擴大宣傳受眾面,使得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及相關征信知識進社區、進鄉村、進農戶、進人心。
(三)完善采集機制
依托“云南省農戶信用信息系統”,制定統一的采集指標體系、信用評價標準。實現統一農戶信用信息采集、統一農戶信用等級評價、統一使用人民銀行“農戶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三統一”;實現建立農戶信用、農戶資產、授信額度“三聯評”;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資產抵押貸款、農戶聯保貸款“三聯動”;政府、銀行、農戶“三聯手”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機制。同時,充分發揮農信社的主力軍作用,利用機構網點、人員和客戶資源等優勢,推進宣傳、培訓及采集工作,同步動員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志愿者等參與信息采集錄入,擴大了農戶信息建檔的廣度和深度。
(四)發揮示范效應
引導涉農金融機構采取“邊采集、邊評定、邊授信、邊貸款”的模式,對符合條件的建檔農戶積極發放無抵押、無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并給予貸款優先、額度放寬、手續簡便、利率優惠等優惠,激勵農戶參與信息的積極性。同時,開展農戶青年信用示范戶工作,將信用記錄良好、遵紀守法的“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等作為優先建檔、評選對象,并積極給予信貸支持,樹立誠信致富典范,擴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輿論影響。
二、取得的成效
鎮沅縣緊密結合當地經濟金融實際,大膽創新、不等不靠,積極組織推動涉農金融機構和各鄉人民政府開展合力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截至2013年末,在普洱市率先實現了農戶信用檔案電子化。
(一)試點工作全覆蓋
截至2013年末,完成全縣109個行政村45717戶農戶檔案采集,采集建檔面達100%;實際導入“云南農戶信用信息系統”41774戶,占采集農戶總數的97.06%;導入系統農戶數占全縣農戶總數的93.13%。其中省定試點鄉(鎮)采集面達到100%;截止2014年6月末,共評定信用鄉(鎮)4個、信用村64個、信用農戶25755戶,其中:A級信用戶4953戶、AA級20585戶、AAA級217戶。信用鄉(鎮)占全縣所轄鄉(鎮)數的44.44%,信用村占全縣所轄村委會的58.7%,信用農戶占全縣所轄農戶56.34%。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建檔面及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創建面均達到了省政府確定的試點目標。至此,鎮沅縣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三信”評定工作圓滿完成。
(二)農村信用環境得到改善
鎮沅縣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契機,廣泛開展征信宣傳和誠信教育。在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中共組織轄區2家涉農金融機構15個營業網點、4個試點鄉鎮、5個非試點鄉鎮共計50多名金融機構業務骨干、500多名村干部直接參加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組織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宣傳工作10余次,張貼《宣傳海報》1000份,向農戶及社會公眾散發宣傳資料20000余份,廣泛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信用知識、金融知識、信貸政策、金融產品的宣傳工作,幫助農戶了解金融知識,增強信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從宣傳規模、宣傳時間、宣傳范圍上確保了宣傳工作的廣度、深度和成效。信用觀念深入村、戶,“誠信致富”觀念在廣大農村扎根,“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信用觀念深入地頭田間。群眾守信意識、創爭意識明顯增強,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和金融部門經營效益的提升。
(三)實現信用評級成果的實際應用
2014年6月末,鎮沅縣涉農金融機構完成貸款授信農戶27092戶,授信金額135360萬元,授信面64.85%。其中有貸款余額的信用農戶貸款戶數為20830戶,貸款余額71163萬元;信用農戶貸款面達已評定信用戶總戶數的49.86%。授信額度方面,針對農戶經營承包資產規模的擴大,金融機構對農戶的授信額度相應增加,由先前的5~10萬元調整為10~30萬元,提供多種金融產品供不同農村客戶的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貸款利率方面,農業銀行縣級支行、農村信用社均對信用農戶實行了不同程度的貸款利率優惠,其中農村信用社實行在中國人民銀行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5%低于非信用農戶0.05個百分點的利率優惠幅度。在貸款審批效率方面,各涉農金融機構以人民銀行“三信”評定信用等級為參考,大幅縮減了金融機構對農戶資信調查時間,提高了貸款審批效率,減化了貸款發放流程,降低了信貸審批成本。在貸款辦理便捷性方面,農戶貸款流程進一步減化,大大縮短了貸款辦理時間,進一步降低了農戶的融資成本。
(四)信貸支持“三農”力度明顯增強
金融機構先后推出了林權抵押貸款、貸免扶補、大學生村官創業、“美麗鄉村建設”貸款等一批創新金融產品。截至2014年6月,各項貸款余額211432萬元,比年初增加18721萬元;涉農貸款171997萬元,占比達81.35%,比年初增加6602萬元,其中農戶貸款132346萬元,中小微企業貸款26838萬元,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貸款2810萬元,林權抵押貸款5574萬元,小額擔保貸款15295萬元,貸免扶補貸款1721萬元,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3750萬元。
三、存在的問題
(一)試點成果未得到充分運用,信用農戶貸款優惠利率定價單一
目前,鎮沅縣涉農金融機構對信用良好的農戶在貸款額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給予了優惠。但在優惠利率執行上較為單一。農村信用社雖然對信用農戶進一步擴大了貸款額度和期限,做到了“一次核定,隨到隨貸”,但未能有效區分不同信用等級農戶,統一對信用村(組)農戶貸款利率按同檔次貸款基準利率上浮35%進行“一刀切”,這與金融服務“三農”“一創兩建”工作內容和目的不盡統一。特別是人民銀行于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擴大后,金融機構通過利率這一市場工具選擇優質客戶的作用未充分體現。
(二)農戶信用信息系統使用率及更新頻度較低,信用信息共享困難
各涉農金融機構與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缺乏有效對接,機構之間農戶信用信息不能實現共享,造成資源浪費和增加社會成本。目前所采集的信息,都是2011年農戶家庭經濟信息,及時更新農戶家庭經濟信息,充分發揮信息評價參考作用,實現信息適時更新和共享,是提高成果利用率必由之道。
(三)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發展滯后,農村信用擔保市場空白
目前,鎮沅縣涉農金融機構與農村經濟主體之間的信貸往來主要使用信用擔保、多戶聯保的擔保方式。但隨著農戶經營的規模化、信貸需求的多樣化和資金需求量的增加,已不能滿足農村融資和防范信貸風險的需求,亟待專門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成立。雖然鎮沅縣已有一家融資性擔保公司(鎮沅縣富源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其擔保對象主要為轄內小微企業,而且規模小、業務滯后、發展不充分,擔保業務主要集中于市區,業務覆蓋范圍十分有限,廣大農村仍是信用擔保業務的盲區。
(四)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風險補償基金亟待擴大
雖然縣人民政府開立了一個擔保基金專戶,專門用于全縣小額擔保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擔保和風險補償,金額尚不到100萬元。別說用于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損失的補償,就連用于對全縣近2.57億小額擔保貸款所需的擔保基金額度都遠遠不足。
四、建議和措施
(一)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調節作用,科學合理制定信用農戶貸款階梯優惠利率
農村信用社要堅定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在堅持成本效益、區別對待、擇優扶持、風險匹配的原則下,細分市場。按照農戶類型、信用等級、擔保方式和貸款品種等細化利率定價。在堅持成本科學、風險可控、效益既得的基礎上,凸顯利率定價的差異化和支農宗旨的責任化。
(二)加強縱向橫向聯系,整合社會資源,實現農村信用信息在金融機構間實現共享
針對農戶信用信息系統信息使用覆蓋面不廣泛的問題,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擴大信用信息數據庫在轄區的運用。將農戶信用信息系統接入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作為個人征信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更好地服務于金融機構和各有關部門。同時,依托政府網站設立專版發布信息,編發各類簡報等,實現對守信用農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表彰、政策扶持,體現出對守信行為的正向激勵作用。
(三)提高農戶系統信用評級結果的權威性和社會影響力
要加強農戶信息管理系統信息數據更新工作,不斷提高農戶信息管理系統數據質量,為農村信用體系創建成果的應用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要提高農戶信息管理系統數據信息的使用價值,擴大評級結果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單位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信用評級結果的權威性。要進一步完善農戶信息管理系統功能,全面、準確地為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提供農戶、農村企業和農村經濟組織的基本信息、資產信息和經營項目信息,不斷地擴大農戶信息管理系統評級結果應用的社會影響力。
(四)推動設立專業信用評級和擔保評估中介機構
按照“政府推動、企業管理、市場運作、受益風險自擔”的原則,設立獨立企業法人性質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專門承擔農村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融資擔保業務。探索推進承包地、承包經營權、住房財產權等的抵押、擔保、轉讓,促進銀保共享評估結果,疏通農戶與金融機構融資對接渠道,有效解決融資障礙。出臺財政、工商、稅務等部門對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優惠政策,為建立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創造寬松的政策條件。
(五)健全風險補償機制,充實風險補償擔保基金
1.繼續推廣“安貸保”等銀保合作產品,充分發揮保險對信貸風險的分擔和補償作用,有效規避信貸風險。
2.完善“貸款+保險”模式,拓展特色農業生產銀、保合作業務,推動創新特色農業保險、特色養殖保險、蔬菜種植大棚險等現代農業保險新產品,為涉農貸款提供保障。
3.協調有關財政、農業部門建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農村信用社發放涉農貸款損失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