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武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課堂上刻意追求新意、熱鬧,學生接受學習的時間過多,存在許多低效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從嚴抓課堂教學效果做起。而教學效果的好壞,必須依賴于相應的反饋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密切關注教學反饋,注重建立多層次的反饋渠道。下面,筆者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談談課堂教學中的“反饋”。
一、用巡視進行點評
課堂教學的反饋具有及時、全面的特點,教師能迅速改進教學,進而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知道接受知識是否正確、解決問題是否準確,從而堅定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進行行間巡視,并對學生學習情況適時地點評,能及時收集教學的反饋信息。如在“認識三角形”一課中,讓學生在“做”圖形的活動中感受三角形的特性。學生可以用東西擺,可以在桌子上圍,也可以在紙上畫,還可以剪、可以折、可以拼……使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智慧。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行間巡視的方法,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獲得第一手的資料。教師一方面可以在巡視時跟學生一起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觀察學生活動的情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客觀、公正評價,以便更有效地開展下一步教學環節。
二、用規定動作進行交流
斯賓塞·約翰遜認為:“人的首要動力就是對結果的反饋,反饋推動著我們前進。”學生要表達時,可以向教師進行示意及用手勢表達。比如在進行判斷練習時,教師出示某個題目,學生略作思考之后,教師發出指令,要求學生將剛剛判斷出的結果用手勢向老師反饋。教師站在前面,對全班學生判斷的情況一目了然,教師及時地對學生的結果進行評價。如在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時,要求學生在板子上或其他學習用具上圍出相應的平面圖形。學生圍好之后,可以要求他們拿起圍好的板子或其他學習用具,舉起來展示給老師看,效果非常好。做一些板演練習時,個別學生在小黑板上做,或者用實物投影展示。在教學中,我們也時常要求學生,在完成好老師布置的某個練習后,向老師舉手示意,表示自己已經完成好。這樣安排,教師可以對學生完成題目的速度以及總體情況有一個直觀了解。而學生也由于被老師關注,變得積極、主動,課堂效率得到了提高。
我們都知道,中低年級學生完成任務舉手時,常“順帶”用肘部撞擊桌面,發出“嘭”的一聲,“提示”老師和同學:他完成了。為了讓他們的這種成就感和表現欲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可采用讓最先做好的前十名同學站起來的方法。在他站起的同時,老師通報他完成時的名次,激勵更多的學生加入到這一“站起”的行列。這樣既提高了練習的速度,又讓解題用時情況得到有效反饋。
三、練評結合,及時反饋信息
“練評結合”,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所安排的一些練習特別是獨立練習到了規定的時間后,就及時進行評講。評講的形式靈活多樣,可以學生講老師評,也可以老師講學生評。有時教師將典型錯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析,指出錯誤原因。講評時,及時統計錯誤的人數。具體做法是:一人說出錯誤原因,要同樣錯誤的學生舉手,或由教師分析典型錯誤,再要同樣錯誤的學生舉手。教師通過舉手了解錯誤的人數,做到心中有數,有利于教師采取針對性措施。在教學中,要正確運用好教學中心環節的反饋、鞏固練習的反饋、師生評講的反饋、學生互動交流的反饋、課堂作業的反饋等,有效地達成系統反饋,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采用多種交流方式,增強反饋效果
由于教學對象的不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一,因此,教師要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反饋方法,為師生提供相互合作、交流經驗的機會,充分利用互動生成的教學資源,達成教學目標。采用多種交流方式,增強反饋的效果。簡單的師問生答的教學方式,使信息難以及時通達。我們教師應該走進學生隊伍,走近學生心靈,與學生一起探討、研究,掌握準確的反饋信息。對個別學生采用對點詢問式,針對個別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啟發。如教學小數的計數單位時,個別學生對小數點后第一位是十分位比較難理解,只要個別提醒即可。對班級學生采用小組對話式,在學習新知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找出問題,進行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然后再與全班共同研討。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能使學生在比較寬松的學習氣氛里掌握知識。
總之,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學生舉手示意或做手勢、練評結合、采用多種交流方式等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反饋,課堂會因反饋而生動,從而使教者對整個教學活動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便會靈動起來。
(江蘇省新沂市棋盤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