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2P網絡借貸指的是借貸過程中,一切認證資料與資金、合同、手續等全部通過網絡實現,這滿足了人們對于資本快捷便利流通的需要。本文對國內外P2P網絡借貸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概述,并對該借貸模式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P2P 網絡借貸 風險
一、引言
P2P網絡借貸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民間借貸的興起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金融交易模式。該模式是利用互聯網的時效優勢、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使社會資金的供需雙方進行自主協商、競價、配對和成交,借貸平臺從中收取中介報酬。其性質屬于小額民間借貸,是近幾年我國日益繁榮的民間借貸的一部分,也是我國影子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
2005年,全球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公司Zopa在英國成立,標志著P2P網絡借貸模式的正式誕生。該模式因具有高效快捷的操作方式和靈活自主的利率定價機制,使得借貸雙方互惠共贏,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迅速擴張到了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國家。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的Zopa公司跟美國的Prosper公司。
Zopa于2005年3月在倫敦開始運營,截至2013年6月,Zopa已經擁有超過80萬會員,為儲戶放貸超過3.25億英鎊{1}。Prosper公司誕生于美國,自2006年2月上線以來,Prosper的會員數量和借貸規模迅猛增長,截至2013年6月,其會員總數量已達182萬,累計貸款額度超過5.46億美元{2},目前Prosper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P2P網絡借貸平臺。
(一)P2P網絡借貸在我國的發展
2007年8月,我國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在上海成立。之后,網絡借貸憑借其新興事物的特殊吸引力迅速在全國發展起來。同時,類似的網絡平臺也從北京、深圳、上海等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不斷擴張到一些二三線城市。目前,在我國成立時間較早,投資規模較大,知名度較高的P2P借貸網站主要有拍拍貸、宜信、人人貸,這三家公司各自的運作模式特點如表一所示。
三、P2P網絡借貸的風險分析
P2P網絡借貸提供了方便的金融渠道和可觀的收益,但是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網絡借貸也存在著相當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運營模式中存在的風險
與傳統的借貸系統相似,P2P網絡借貸的資金流動鏈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貸款者、中間機構(P2P網絡借貸平臺)和借款者。不同的是在這個鏈條中各部分可以只通過網絡連接,甚至不需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所以風險就可能存在于該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
對于借貸雙方,P2P網絡借貸主要是為民間閑散資金提供金融流通渠道,資金提供者大部分都是民間散戶,不容易對網絡借貸平臺和即將面對的潛在債務對象有全面客觀的認識。而P2P網絡借貸平臺上的收益率相對銀行存款、債券等市場的收益率較高;加之網絡借貸平臺的一些虛擬化宣傳,貸款者就很容易對于未來收入預期產生非理性的樂觀態度,從而無法客觀地分析投資前景和潛在風險。
另一個主要風險是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由于網絡的特殊性,貸款者在很多時候無法看到借款者全部的投資計劃和實體成果;即使有借貸平臺的審核,要直觀地監管借貸者的行為也是有困難的。而借款者則可以用一些手段夸大投資和收益效果,甚至將資金運用到和初始借貸目的完全無關的領域中,加大了違約風險;同時那些遵守市場規則的借款者可能因為標稱的收益率較低而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這顯然會導致“檸檬效應”。
此外,由于更加依賴網絡,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虛擬化程度普遍比實體金融機構高,普通投資者無法獲得足夠的運營信息,如果這些P2P網絡平臺無法提供足夠的信用保障(比如對借貸人嚴格審核,先行賠付等手段),那么在出現違約風險時會引起投資者更為強烈的恐慌并影響市場信心。
對于P2P網絡借貸平臺自身,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形式,在許多問題上沒有足夠的先例可循,而且由于正在飛速發展,網絡借貸中介也并沒有沉淀出一個像銀行系統那樣穩定合理的行業規則;這也造成了某種形式的“野蠻生長”,形成潛在風險。
(二)技術層面存在的風險
在技術層面,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需要依賴網絡來開展業務,那么對于網絡安全有負面影響的因素無疑也會對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構成風險。網絡病毒(以木馬,蠕蟲病毒為主),虛假釣魚網站,利用網絡通訊協議盜取用戶密碼和賬戶信息等違法行為都有可能發生在P2P網絡借貸平臺身上。硬件方面,網絡借貸平臺也需要做好服務器和數據庫建設。所以P2P網絡平臺如果不能完善自己的網絡交易安全機制,優化使用SET與SSL協議并申請自己的數字證書,那就面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三)法律法規的欠缺
由于起步較晚,我國在信用體系和借貸體系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尚不完善。我國現在對于實體金融機構和投資方式的監管以及對于互聯網欺詐的監督和出發都有漏洞,而對于P2P網絡借貸這樣一種結合了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新生事物,監管手段就更是缺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界定性質尚有困難:我國現在尚且沒有對P2P網絡借貸有一個準確的定性。從合法性看,P2P網絡借貸屬于民間借貸,在我國《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中都肯定了民間借貸行為的合法性。然而如果出現糾紛,完全有可能這種交易歸為網絡交易從而將糾紛引入互聯網交易糾紛的范圍,我國的法律在這方面同樣不明確。
2.國內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健全。P2P網絡借貸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在國外,信用評級和得分制度較為完善,個人信用有據可查。而在國內,P2P無法接入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更無法準確獲知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只能依靠借款人自己提供的身份證明、收入證明等材料判斷其還款能力的大小。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沒有征信系統的約束,容易產生欺詐和發生違約欠款的糾紛,貸款者的資金安全難以得到保證。
3.由于進入門檻較低和自律性較差,不排除一些借貸公司存在違規行為,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大部分P2P平臺都未進行資金的第三方監管,沒有一個權威的機構可以對這些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量化評級。各家機構基本各自為政,形成監管真空。
四、關于P2P網絡借貸的監管建議
對于P2P網絡借貸的監管,需要有針對性地從以上三個方面的風險著手,加強網絡借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朝著專業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首先是要加強基于運營模式的監管并進行正確引導。P2P網絡借貸平臺首先應該做好對借貸雙方的信用評估和審核,保證身份信息、信用記錄等的真實性。它們也有責任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幫助投資者建立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符的收益區間,避免承受能力低的貸款者為追求高收益率而投資到高風險的項目中,正確引導資金走向。此外,P2P網絡借貸應該建立起類似于行業協會的組織來進行自我規范和管理,這樣有助于整個網絡借貸系統的完善。
在技術層面,應該建立起安全交易評價體系,對于各平臺進行定期評估,根據其采用的保證交易安全的技術手段進行評級,并向投資者公布。量化的安全指標可以顯示網絡平臺保障交易安全的能力,明確技術準入標準可以將門檻標準化。這樣可以促使P2P網絡平臺改進自己的技術來保證投資者資金的安全。
最后,應該盡快地建立起個人及機構信用體系,完善相應的立法,并且明確監管責任范圍。如由什么機構進行統一監管,明確P2P網絡借貸的注冊流程,清楚界定P2P網絡借貸的性質、糾紛的解決和違法行為的處罰等。如果短期內無法出臺完善法律來進行規范,那么至少應該用一些行業法規、引導性政策和規章制度來替代。只有搭起制度的框架,P2P網絡借貸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進而在加強金融流通,資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數據來源:Zopa公司主頁:http://uk.zopa.com/。
②數據來源:Prosper公司主頁:http://www.prosper.com./。
參考文獻
[1]吳曉光,曹一.論加強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J].南方金融,2011(4).
[2]蘇莉娟,嚴亮.淺談我國民間網絡借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金融經濟,2011(6).
[3]莫易嫻.P2P網絡借貸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研究文獻綜述.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2).
[4]錢金葉,楊飛.中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現狀及前景.金融論壇,2012(1).
作者簡介:石莎莎(1989-),女,漢族,湖南新化人,中南大學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