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瑤



摘要:濱水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景觀風貌,在門戶區位結合濱水景觀與周邊環境建設濱水公園,一方面可作為城市門戶標志性景觀,展現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另一方面可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空間,滿足市民的多方面需求。本文結合龍山湖公園規劃設計案例,研究新時期城市門戶型濱水公園的設計思路與規劃要點。
關鍵詞:濱水公園;景觀;門戶;規劃設計
引言:
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濱水公園開發在全球范圍成為熱點,其對于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宜人的休閑場所等具有重要作用。而門戶型濱水公園兼具門戶的優越區位與濱水的特殊功能,逐漸得到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將其作為塑造城市門戶形象、彰顯城市景觀風貌、展現經濟實力和招商引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規劃背景與概況
龍山湖公園位于保山市龍陵縣城老城片區西北部,處于龍陵縣城對接外部的門戶區域,東臨龍山路,南接環城西路,西至長庚路,北抵龍瑞高速公路,未來將形成對外聯系便捷、對內聯系緊密的道路網系統。
基地總用地面積40.84公頃,地形地貌較為復雜,整體南高北低,高程從1517米至1573米。南部為現狀山體,形成規劃區天然的生態屏障;現狀多為農田,河流水系東西向貫穿基地,整體自然景觀優越,生態基底良好。基地周邊開發動態復雜,主要包括白塔水鄉、傳統村寨等在內的現狀建筑風貌較好的社區,以及以凱龍城、五星級酒店、南部城市廣場等在內的新建項目。
由上可見,龍山湖公園規劃條件利弊兼備,一方面用地位置顯要,地形變化豐富,自然植被水系等條件優越;另一方面,規劃用地內需協調周邊各類開發項目,需謹慎處理。但總體來說龍山湖公園在城鎮景觀展示與產業發展方面,對中心城區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規劃原則、目標與策略
(一)規劃原則
規劃利用周邊良好的交通和區位優勢,合理確定功能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充分體現出時代氣息和先進理念,適應國際化的發展方向。
1.因地制宜的原則
規劃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特征,結合當地居民的居住生活習慣,創造優美宜人的景觀環境,為市民提供環境幽雅公共綠化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考慮三個效益的結合,減少填挖方量,保護自然風貌。
2.整體性的原則
規劃應發揮整體性相互共生的關聯優勢,考慮整體規劃、分期分區滾動開發。使城市空間形象既統一又豐富多彩,也為整個公園的啟動及進入良性循環做好充分的準備。
3.可操作性的原則
規劃應以現實條件為基礎,考慮當地的經濟條件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做到規劃設計在建設實施中切實可行。同時要體現一定的超前性,符合長遠發展的要求。
4.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規劃最終目標是促進龍陵的經濟、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從而提高項目及周邊區域的未來競爭力,但并不意味著將經濟增長建立在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之上,而是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社會與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即所謂的“可持續發展”——人、建筑、自然和諧共生。
(二)規劃目標
隨著龍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托縣城良好的自然生態基地,需要一個生態化的城市公園以滿足現代化的生活需要。
規劃將生態、文化、休閑、娛樂等功能綜合考慮,依托周邊山體、東河、凱龍城和保留村寨等統一設計,把充滿活力的城市公園、優美的休閑場所、宜人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
本項目旨在通過建設生態化、人文化的濱湖生態公園為目的,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環境,將成為龍陵縣城的一塊巨大磁石,進而提升本地段的整體功能,為龍陵的城市形象增添新光彩,成為龍陵新的城市名片。
(三)規劃策略
1.借助基地東側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建設,實現用地先期拓展;
2.根據基地區位和用地選擇不同的功能布局,因地制宜的在進行開發建設;
3.貫徹城市設計的思想和手法,營造豐富的城市景觀空間,形成獨特的具有當地特色的城市門戶公園景觀新風貌;
4.強化以“情”與“景”為主體的生態環境特點,合理布局,強化綠地景觀系統的建設;
5.實現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努力營建環境優美、個性鮮明的生態公園。
三、規劃方案
(一)規劃定位
以民族文化為底蘊,以龍山湖片區為基礎,結合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道口區位優勢條件和毗鄰區域性的游客集散中心這一特性資源。積極發展濱水休閑、文化體驗、民俗風情為主要特色的主題精品旅游消費服務區。
角色定位:依托特色民族文化資源,利用龍山湖雙溪交匯的自然生態優勢,挖掘歷史人文、民族文化內涵,構建龍陵縣西部重要的門戶節點;
功能定位:濱水休閑、特色餐飲、品牌購物、文化體驗、休閑度假;
業態定位:情景體驗式街區、特色風情建筑和餐飲、濱水休閑體驗;
客群定位:以青年時尚人群、大眾游客為主。
(二)規劃構思
打造龍陵“其樂融溶”的門戶公園。
其:其山、其水、其景
基地所處的位置擁有良好的自然景觀資源,周邊的自然山體,東河自東向西穿越基地,得天獨厚的優勢造就了場地無窮的魅力。
樂:樂山、樂水、樂居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在基地內不同特征場地中穿越,獲得從人工回歸到自然的奇妙快樂的體驗。
融:融古、融今
“融”融合,是設計目標。在同一基地上,不僅凸顯了生態優先的概念,同時也協調了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創造了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融的動人景象。
溶:溶文化、溶自然
“溶”意為溶解,體現設計手法。體現我們最終主題:人、建筑、自然和諧共生。
(三)規劃結構
規劃結合基地自然特征和規劃構思,采用生態格局構建的方法和地緣要素整合的辦法,結合安茶文化和黃龍玉文化兩大理念,引入“有機聚合”的規劃思路,形成如下規劃結構:
一體主導,兩翼展開
東河是整個項目的源泉,它自東向西穿越基地,各特色功能分居結合東河兩側展開規劃功能布局。
藍綠交織,滲透共贏
藍色的湖水景觀和綠色的生態景觀相互交織,互為滲透,滲透共贏。
組團多元,有機相生
圍繞著龍山湖,周邊布置有多樣化的規劃功能區,有機共融,協調共生。
(四)主題片區
龍湖片區:以龍山湖為核心,環湖設置多處親水游覽區,使游覽路線由傳統的陸行觀水延伸至水行觀水。湖岸設置休閑體驗區,提供多元化游覽。
公園片區:結合龍山湖自然景觀與步行游覽系統,設計動靜相宜、景觀豐富的濱湖公園,提高可游覽性。
山林片區:保留現狀山體及植被,通過設置觀景平臺及運動公園,使游客能更親近大自然。
商娛片區:按照保山騰沖和順古鎮的風格進行布置,提供特色餐飲、商業娛樂、文化交流等多種功能。是龍陵文化的展示平臺,讓游客更深層次的了解龍陵。
書院片區:對現存的歷史建筑進行修繕,還原歷史風貌,重新將歷史更好、更真實的展示給世人。通過設置互動體驗,增加游客對龍陵歷史的認識。
(五)功能空間布局
龍山湖公園作為主要門戶景觀功能片區,結合南側山體公園形成景觀多元化的游覽體系,形成整個基地的功能框架。基地南部組團引入城市功能包括:特色商業街區、特色美食街區、特色精品酒店、風情酒吧街、企業會所、藝術村落、文化產品展示。基地功能布局滿足城市門戶展示、產業發展、旅游接待、生活服務等全部要求。
龍山湖公園延續龍陵的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形成自由靈活的適應基地特征的開放空間結構體系,并體現與山地形態的有機結合。建筑群的排列方向延續了周邊城市道路和自然山體的肌理,道路切割以自由為主,順應了城市生態空間的形態。建筑以低層錯落布置,結合山體、水體的綠化景觀和空間變化,進一步豐富了空間層次感。從視覺意向來看,規劃通過創造一條如項鏈般的綠軸串起綠地、廣場、水體小品等景觀,進一步強化多樣化魅力的步行空間,并為活躍市民的娛樂休閑生活提供空間,增強門戶型濱水公園的場所感。
結語:
門戶型濱水公園不僅能展現城鎮門戶景觀、公園整體風格和特色濱水空間,也是人們休閑活動的主要集散地。規劃應該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將門戶核心功能、生態環境功能與濱水文化氛圍緊密結合起來,創造獨具特色的城市門戶公共空間,為廣大市民提供環境優美的休閑娛樂和運動健身場所。
龍山湖公園規劃設計,融合了生態與人本理念,構建自身休閑娛樂環境的同時注重對周邊的地塊乃至整個中心城區的影響。未來建成后必將成為龍陵縣城發展核心門戶。
參考文獻
[1] ? ?劉立明.城市濱水公園景觀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建筑學院,2004
[2] ? ?王東宇,李錦生.城市濱河綠帶政治中的生態規劃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2000
[3] ? ?龍婷.現代城市濱水公園景點設計研究—以西安浐河桃花島景區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2008.
[4] ? ?郭磊.城市濱水空間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2008
[5] ? ?丁旭,魏薇,城市設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